坤: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彖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牝马地类,行地无疆,柔顺利贞。君子攸行,先迷失道,后顺得常。西南得朋,乃与类行;东北丧朋,乃终有庆。安贞之吉,应地无疆。坤: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坤卦:开始,通达,唯适宜母马般的正固。君子有所前往时,若率先行动则会迷路,在后跟从会得到主人的引导。利于西南方得到朋友,往东北方,失去阴类的朋友。安于正固就会吉祥。○坤卦虽具“元亨利贞”四德,但与乾卦有不同。坤卦不是普遍的利贞,而是“利牝马之贞”。牝(pìn)马是母马,柔顺健行守持正定。亦即大地顺着天的法则健行而养育万物。朱熹《本义》:“阳大阴小,阳得兼阴,阴不得兼阳。故坤之德,常减于乾之半也。”乾为天、为君,“天子马曰龙”(《公羊传》注疏),故乾为龙;坤为地、为母,得乾马之半,故坤为牝马。○因乾卦是主导,坤卦是顺从,坤唯有追随乾,才不会迷失。所以“先迷后得主”,先,领先行动;后,随顺行动。1.后天八卦,西南坤为母,两侧的南方为离卦中女,西方兑卦少女,都属于阴类。故《彖传》说“西南得朋,乃与类行”。东北艮为少男,两侧东方震为长男,北方坎为中男,皆是阳卦。故曰“东北丧朋”,往东北方,失去阴类的朋友。徐中舒《甲骨文字典》:“朋字乃是賏之形譌。”王国维《观堂集林·说珏朋》:“殷时玉与贝皆货币也,……其用为货币及服饰者,皆小玉小贝而有物焉以系之,所系之贝、玉,于玉则谓之珏,于贝则谓之朋,珏朋两字于古实为一字之通用”;“古制贝玉,皆五枚为一系,合二系为一珏,若一朋。”《诗·小雅·菁菁者莪》曰:“既见君子,锡我百朋。”郑玄笺注曰:“古者货贝,五贝为朋。赐我百朋,得禄多,言得意也。”古代的货币贝产地只在南洋、印度洋一带,也就是西南方向,朋贝来自西南,这是《周易》“利西南得朋”的原始义。坤为西南,坤为朋也。《易》曰:“東北喪崩(朋),西南得崩(朋),吉。”子曰:非吉石也。亓(其)【□】(38上)□要,誠與賢之胃(謂)也。【武】人又(有)柫(拂),文人有輔,柫(拂)不撓,輔不絕,何不吉之又(有)?帛书《易传》中孔子解释“西南得朋”仍然带有朋贝来自西南的原始痕迹。贤,从贝。贤的本义为财宝,引申为贤人,在物为宝,在人为贤。段玉裁《说文注》:“贤本多财之称。引伸之凡多皆曰贤。人称贤能,因习其引伸之义而废其本义矣。”“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易》曰坤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丑者土之终,故以丑腊,终而复始,乃终有庆,宜如前以未祖丑腊。利牝马之贞、利建侯、利用刑人、不利为寇、利御寇、利涉大川、不利涉大川、利用恒、利执言、不利君子贞、利君子贞、利居贞、利用狱、利艰贞、利有攸往、不利有攸往、利女贞、利西南、不利东北、利用为大作、利用为依迁国、不利即戎、利于不息之贞、利用享祀、利出否、利幽人之贞、利武人之贞、小利贞等。所以《正义》“先迷后得,主利。”和《集解》“先迷,后得主,利。”的断句不合《周易》经文惯例。《周易诠释》断句采用“利西南得朋”,与蹇卦、解卦“利西南”同体例。彖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牝马地类,行地无疆,柔顺利贞。君子攸行,先迷失道,后顺得常。西南得朋,乃与类行;东北丧朋,乃终有庆。安贞之吉,应地无疆。彖传说:至广啊坤元,万物依赖它而生成,故顺承天道。坤以其厚重承载万物,德能无边无际,能包含宽厚而广大,各类物种全得通顺畅达。牝马属于大地的生物,驰行大地没有疆界,柔顺而宜于守正。君子有所前往,率先行动则会迷惑而失其正道,在后随顺则能得其恒定法则。西南得到朋友,则是与同类前行;东北丧失朋友,最终将有吉庆。安于守正之吉,是因为应合地道而无边。○从坤卦开始,都是在卦辞之后,附上《易传》的《彖传》与《大象传》,在各爻爻辞后边附上《小象传》。○《彖传》是孔子及其弟子裁断卦辞的,所以要一一对照卦辞看。○元:“至哉坤元”,至是广大的意思。对比乾卦的《彖传》“大哉乾元”,“至”比“大”层面稍低。乾是“资始”,坤是“资生”;乾是“统天”,坤是“顺承天”。但乾坤都为“元”,皆是万物之元。此与《尚书》思想一脉相承。《尚书·周书·泰誓上》:“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八卦三爻即三才,上爻为天,下爻为地,中爻为人,处于中道,故“惟人万物之灵”,既然人为万物之灵,故“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上天的看法其实就是人民的看法,上天的听闻意见其实就是人民的听闻意见)。文王、周公认为人民的集体意志就是上帝的意志,这就是儒家民本主义的源头。○亨:“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此是对“亨”的阐述。○“牝马地类,行地无疆,柔顺利贞”,此是对卦辞“利牝马之贞”的阐述。母马既健行又柔顺,而且又有生养之德,用以表达坤卦最为恰当。○“东北丧朋,乃终有庆”,此句发挥最妙。项安世说:“臣之事乎君,妇之从乎夫,皆丧朋之庆也。”譬如女子年轻时有很多闺蜜,后来离开她们与丈夫成亲,这是丧朋而有喜庆。○《彖传》出现三处“无疆”:德合无疆、行地无疆、应地无疆。因为坤卦顺承乾卦,也就是老子说的“地法天”,“德合无疆”对应坤之亨,与天相通故无穷;“行地无疆”对应坤之利,得天之利似母马故健行;“应地无疆”对应坤之安贞,大地广阔无垠。象传说:大地承载的形势,是坤卦的象;君子由此领悟要增厚美德、容载万物。○对比乾卦《大象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两者行文对仗,内容体现了人的行为应该效法自然的法则,与老子《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脉相承。坤为地,为大舆,为众,所以说载物,厚德。一切为民是为厚德。○《大象传》在《易传》语言表达体例中最具规范性。《大象传》先自上而下说出别卦的基本卦象,点出卦名,然后讲君子由观卦象而领悟的政治、道德启示(《大象传》命辞)。简单说《大象传》由卦象、卦名、命辞三部分组成,这应该是六十四卦《大象传》通用体例。如:然而古今学者几乎都将乾坤的《大象传》读作“天行健”、“地势坤”,释“健”为刚健,而释“坤”为坤卦,如此前后义不协。按照《大象传》的统一体例,乾坤二卦的《大象传》应读作:天行,天体不停地运行。地势,大地承载的形势。“天”对“地”,“行”对“势”。乾为阳为动,故“行”为动词;坤为阴为静,故“势”为名词。健,通乾,帛书《易》作“键”,“乾”字使用较晚,“健”实为卦名,六十四卦的《大象传》的第二部分全是卦名,乾卦岂能例外,且乾坤《大象传》严格对仗,卦名“坤”必对卦名“健”。象传说:脚下踏着霜,坚冰将会来到,这是因为阴气刚开始凝结。顺着发展趋势,就达到结冰的季节了。《周易》体例,以初爻为足为趾,所以说“履”。坤为纯阴,初六是开始,阴气初凝是“霜”。坤为顺,所以要顺着自然发展趋势,由霜想到未来结冰的季节。○《三国志·魏志》引:“初六履霜,阴始凝也。”郭京、朱熹、项安世、惠栋、段玉裁(《说文注·冰》)等皆从之。然《后汉书·鲁恭王传》引:“履霜坚冰,阴始凝也。驯致其道,至坚冰也。”《魏志》所引“初六履霜”属于孤证。昔太公望、周公旦受封而相见,太公问周公曰:“何以治鲁?”周公曰:“尊尊亲亲。”太公曰:“鲁从此弱矣!”周公问太公曰:“何以治齐?”太公曰:“举贤而上功。”周公曰:“后世必有劫杀之君!”其后齐日以大,至于霸,二十四世而田氏代之。鲁日以削,至三十二世而亡。故《易》曰:“履霜,坚冰至。”圣人之见终始微言。故糟丘生乎象箸,炮烙生乎热斗。子路撜溺而受牛谢,孔子曰:“鲁国必好救人于患。”子赣赎人而不受金于府,孔子曰:“鲁国不复赎人矣。”子路受而劝德,子赣让而止善,孔子之明,以小知大,以近知远,通于论者也。以前姜太公吕望、周公姬旦分别受封后见了面,太公问周公:“你打算怎样来治理鲁国?”周公回答说:“尊敬尊长,亲爱爱人。”太公说:“鲁国从此要衰弱了。”周公问太公:“那你又打算怎样来治理齐国呢?”太公说:“我要举荐贤能,崇尚功绩。”周公说:“齐国后代一定有被篡夺弑杀的君主。”从那以后,齐国一天天强盛,以至于称霸,传二十四代时国政被田氏篡夺;而鲁国日益衰弱,到三十二代亡国。所以《易经》上说:“脚下踏着霜,就想到坚冰将会来到。”圣人就是能从开头细微的迹象预见到事物发展的结果。所以,酒糟堆积成山肇始于用象牙为筷,炮烙之刑肇始于用熨斗烙人。子路救起溺水者而接受主人答谢的牛,孔子对此事评论说:“鲁国一定会兴起助人为乐的好风气。”子赣用钱财赎救出奴隶而不接受官府的钱财,孔子对此事评论说:“鲁国再也不会有赎救人的事了。”子路接受谢礼而能鼓励人们修养善德,子赣推辞赏钱却停止了人们行善。孔子之所以伟大,是能从小处看到大处,从近处看到远处,在这个意义上说,孔子真是一位通晓事理的圣人。象曰:六二之动,直以方也。不习,无不利,地道光也。六二:正直、端方、宏大,不必修习,没有什么不利的。象传说:六二的爻象是正直而且方正,不必修习,没有什么不利的,因为地道是广大无边的。○乾以九五为卦主,坤以六二为卦主。盖二卦之中,唯此二爻既中且正。又五在天爻,二在地爻,正合乾坤之本义。乾者君道,五则君之位也,又刚健中正;坤者臣道,二则臣之位也,又柔顺中正。○天圆地方,乾为天,天文历法以表时间;坤为地,地理建筑以表空间。(见《周易密钥》:伏羲六十四卦方圆图与伏羲女娲手执矩规图的关系)故乾卦用九“群龙无首”,象征天体运行循环无端,年月日时周而复始;坤卦六二“直方大”,直,直线,一维;方,方形,二维平面;大,立方体,三维空间。因二维三维空间都是从一条直线开始,两条直线垂直相交组成二维平面,三条直线垂直相交组成三维立体空间。圣人恐学人以为坤至柔至静而不动,故唯于坤卦卦主言“六二之动”。《系辞传》:“道有变动,故曰爻。”盖爻者,交也。交者,动也。两条直线(直)相交成二维平面(方),三条直线相交成三维空间(大),故说“六二之动,直以方也”。此顺天理之自然,而无造作于其间,故曰“不习无不利”。习,乃增加造作之意。此“直方大”之“几何”说。《河图》“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乾为天体,以计量时间,过去现在未来在一条直线上,乾为创始,故说“天一生水”;坤为大地,为空间,正方体六个面,故说“地六成之”。○时间与空间是宇宙万物的两大最基本因素,时间无始无终(“群龙无首”),空间广大无边(“地道光也”)。○以上从科学角度解读坤卦六二。从人文角度看,“直”者,真也,真诚。“方”,正也,正义。老子说“人法地”,故君子效法大地“直方”之真诚、正义。地道光也。光,即广,广即“大”,广大,包容。光,照也,熏陶。由于地道的广大包容和自然的熏陶,所以不需要刻意学习,顺乎自然,则无不有利。六三:蕴含文采而可以正固;或者跟着君王做事,不居功而有好的结局。象传说:蕴含文采而可以正固,以等待时机发挥。或者跟着君王做事,因为智虑广大。○六三已经走完了下卦坤,坤为文采。所以说“含章”。“贞”,坤之德正固。○因乾为君,故坤为臣,所以说“或从王事”。“知光大”,坤有“光大”之德。○因六三阴爻居阳位,又不在中位,不中不正,故“无成”。六三动,下卦变为艮卦,《说卦传》“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故曰“有终”。象传说:扎紧口袋而没有过失,是因为谨慎所以没有灾害。○六四爻动,上卦变为震卦,震为动;下卦仍是坤,坤为布。之卦(豫卦)下互艮,艮为手、为止。上震动,互体艮手之下是坤布,综合其义就是“括囊”,扎紧口袋。○五爻本为君上中道之位,黄,中央之色。坤为顺为臣,故说“黄裳”,裳是下身穿的衣服。上为衣,乾象;下为裳,坤象。《系辞传》:“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元吉:最为吉祥。元,大也,犹言“至大”。文采隐于中间(黄为中),却甘于居于下位(裳为下),如此则会“元吉”。○坤卦六五、上六爻辞的“黄”即坤卦古名。黄帝号归藏氏,《归藏》以坤为首。坤,辑本《归藏》、清华简《筮法》均作“
”,《字彚补·八部》:“
,《归藏易》坤字。”《玉篇》:“
,古文坤。”
寅曰:不仁,昔者夏后启是以登天,啻弗良而投之渊,寅共工以□江□
(501)
于省吾《双剑誃易经新证》:“李过《西溪易说》引《归藏》卦名,首坤次乾,坤作
,《碧落碑》坤作
,即寅字也……寅乃坤之假字,古韵寅真部,坤谆部,二部通协……《西溪易说》所引六十卦名多存古义古字,证之于古籀文,亦多吻合,虽非殷代之书,然亦非秦汉以后人所伪托。”
《姚孝遂古文字论集》:“'
’或'
’,这一形体是'寅’和'黄’的通用形体。”
赵诚《甲骨文简明词典》:“
,寅。此字本应释黄。……从甲骨文字的发展来看,矢、寅、黄三字同源。皆由矢(
)衍化而来,所以在甲骨文早期容易混同。”
(参考:辛亚民.坤卦卦名本为“黄”,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 2020/10/3 18:13:30 发布)○上六完成了坤卦最后的阶段,此时六爻皆阴,阴极生阳,所以龙出现了。那么龙在跟谁征战呢?跟五爻的君上。因为当它处于君位时“黄裳元吉”,而如今发现全卦没有一个阳爻,所以认为自己可以称王了。因在坤卦的最外边,所以为郊“野”。因为已经离开了中道,所以必然是惨败,“其血玄黄”,玄,天之色黑,黄,地之色黄,天地交战,故血有天地之杂色。○玄:《释言》:“玄,天也。”,《说文》:“黑而有赤色者为玄。”,《小尔雅》:“玄,黑也。”为什么古人说天的颜色为黑色?古人观察昼夜,发现天空的颜色受日光、大气影响而变化,而其本色为黑,这与现代科学对太空的认识一致。○用六:坤之乾也。坤卦六个阴爻全部变为阳爻。坤作成物,故曰利;乾为天,故曰永。阳大阴小,乾大坤小,坤之乾,坤以乾为归宿,故象曰“以大终也”。○《坤卦·文言》“坤至柔而动也刚”,与“用六永贞,以大终也”义同。文言曰: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后得主而有常,含万物而化光。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文言传说:坤卦最为柔顺,但活动时却是刚健的;最为安静,但德能遍及四方;在后跟从得到主人引导,从而保持恒久;包容万物,且化育广大。坤道难道不是顺应吗?它顺承天体而按时序运行。○《文言传》是孔子及其弟子专门对乾坤二卦在彖传和象传基础上再做深入的阐述。○因为六二为坤卦全卦之卦主,所以《文言传》对坤卦的总阐述是在六二爻“直方大”基础上的:“动也刚”是描写“直”,“德方”是描写“方”,“化光”是描写“大”。而“有常”则是描写用六“利永贞”。最后回到《彖传》的主旨“顺承天”,故说“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辩之不早辩也。《易》曰“履霜坚冰至”,盖言顺也。(初六)积累善行的人家,必定留下喜庆;积累恶行的人家,必定留下祸殃。像臣子杀害国君,儿子杀害父亲这种大罪,绝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长期逐渐积累而成的,只是由于没有及早辨明而已。《易经》说“履霜坚冰至”,说的就是事物发展的趋势。○坤为顺,即事物的发展趋势。初六为起点、起因。从初六为起点,根据事物的发展趋势可以辨明未来的结果,所谓“履霜坚冰至”。福祸是果,善恶是因,因必生果,“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乃是自然规律。○《三字经》云:“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习,即渐习,长期逐渐的积累。教育的目的就是使人在渐习中弃恶扬善,明辨是非。人之本性皆是善的,本性如明珠,习性如泥垢,教育的作用就是洗涤泥垢,彰显明珠。○在孔子所处的春秋时期,作为全天下的根本大法《周礼》已经得不到落实,所谓“礼崩乐坏”、“臣弑其君,子弑其父”的现象多有发生。孔子认为这是社会教育缺失的结果,所谓“辩之不早辩也”。子夏曰:《春秋》之记臣杀君,子杀父者,以十数矣。皆非一日之积也,有渐而以至矣。子夏所言与《文言》略同,这说明子夏时期(前507年—前420)《文言》或已成书。《列子》于前450至前375年所撰,即孔子去世之后的百年之内,可证《文言》成书于孔子晚年之可能。直其正也,方其义也。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直方大,不习无不利”,则不疑其所行也。(六二)“垂直”是思想正直,“方正”是行为适宜。君子以敬慎的态度使内心正直,以正义的准则规范外在的行为,只要确立敬慎与正义的精神它的德能就不会缺少,正直、端方、宏大,即使不学习也无不有利,这样就不会怀疑自己的行为了。制十有二幅,以应十有二月。袂[mèi]圜 [yuán]以应规,曲袷 [jié]如矩以应方。负绳及踝[huái]以应直。下齐如权衡以应平。故规者,行举手以为容。负绳抱方者,以“直其政、方其义”也。故《易》曰:“坤六二之动,直以方也。”下齐如权衡者,以安志而平心也。五法已施,故圣人服之。故规矩取其无私,绳取其直,权衡取其平,故先王贵之。故可以为文,可以为武,可以摈[bìn]相,可以治军旅,完且弗费,善衣之次也。深衣自腰以下裳的部分,用十二幅布拼合缝制而成,与一年十二个月相应。袖口作圆形,与圆规相应。领子如同曲尺,与方形相应。衣背的中缝像墨线似的从后背直到脚后跟,与垂直相应。裳的下缉如秤砣与秤杆,与水平相应。因此袖口似圆规,象征举手行揖的容姿;背缝垂直而领口如方,表示“以正直行政教,以方正行义理”。所以《易经》上说:“坤卦六二的爻象,是垂直而且方正。”裳的下缉像秤砣与秤杆,表示志向安定而心地公平。因为深衣符合规、矩、绳、权、衡五个方面的要求,所以圣人要穿它。圆规与曲尺,取其大公无私之义;垂直的墨线,取其正直之义;秤砣与秤杆,取其公平之义。所以先王很看重深衣。穿着深衣,可以习文,可以练武,可以迎宾赞礼,可以带领部队,样式完备,做工俭省,是仅次于朝服、祭服的好衣服。“直其政,方其义”,这是引用《文言传》六二“直其正也,方其义也”。“坤六二之动,直以方也”,是引用六二《小象传》。“六二之动”即六二的爻象,《系辞传》:“爻也者,效天下之动者也。”○孔子作《文言》,把象数升华到了义理。象数即自然法则,义理即社会法则。社会法则是由自然法则推导出来的,所谓“天人合一”也。《易》曰:“直方大,不习,吉。”子曰:“性文武也,虽强学,是弗能及之矣。”《周易》坤卦六二说:“直方大,不习,吉。”孔子说:“圣人天生具有文武之德,一般人即使努力学习,也不能赶得上他们。”传本《易传》继承了帛书《易传》“性文武”、“方者义”、“义达矣”等义,并加以高度提炼。直,《说文》:“正见也。从乚从十从目。”故《缪和》说“'直方’者,知之谓也。”方,为空间义,一为方正,一为方向。引申为合适的规则,即义,宜也。故,直为正见,方为合义。正见为文,“敬以直内”也;合义为武,“义以方外”也。“敬义立而德不孤”。故“大”。大,则“不习无不利”。直方大,与《礼记·大学》三纲领相合:“十目所见”为直,自知也,是“明明德”;“义以方外”,是“亲民”也;“敬义立而德不孤”、“大,不习无不利”,是“止于至善”也。又与佛之三觉合。《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乾是道体,坤是教体,故坤卦六二言“习”,帛书《衷》论坤卦反复言“文”、“学”、“诗书”。○敬义立而德不孤,“直方大,不习无不利”:德不孤,即德能不会缺少。有德必有能,有德必有才。《中庸》说“至诚之道,可以前知”,《论语·里仁》“德不孤,必有邻”,《孟子·公孙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直方大,不习无不利”展开就是《老子》说的“无为而无不为”,无为,即不妄为,不妄为即是法于天性,《中庸》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不习”就是《老子》说的“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可见修炼心性是最大的学习,是为“大学”。《大学》开头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就是后人所说的《大学》“三纲领”。所谓“明明德”,就是发扬光大人所固有的天赋的光明道德。所谓“在亲民”,是指亲近民众,周公所谓“亲亲”也。所谓“止于至善”,就是要求达到儒家封建伦理道德的至善境界。“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这是《大学》提出的教育纲领和培养目标。《大学》还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后世称之为《大学》的“八条目”,这是实现“三纲领”的具体步骤。纵览四书五经,我们发现,儒家的全部学说实际上都是循着这三纲八目而展开的。所以,抓住这三纲八目你就等于抓住了一把打开儒学大门的钥匙。循着这进修阶梯一步一个脚印,你就会登堂入室,领略儒学经典的奥义。就这里的阶梯本身而言,实际上包括“内修”和“外治”两大方面:前面四级“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修”;后面三级“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而其中间的“修身”一环,则是连结“内修”和“外治”两方面的枢纽。“八条目”的中心环节是修身,“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阴虽有美,含之;以从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地道无成,而代有终也。(六三)阴柔虽然有美德,但要含蓄隐藏;以此跟从君王做事,不敢有自己的成就。这是大地的法则,为妻的法则,为臣下的法则。地的法则是不成就自身,而是代天完成功业。○乾能始物,不能终物,坤为顺,顺乎天道完成万物,所以把成就归于上天。○坤道是臣道,妻道。历史上的忠臣贤相都是坤道的落实者。○历史上证得坤道第一人:范蠡(前536-前448年)当越王勾践刚刚灭吴称霸,范蠡居功至伟,封上将军,但是范蠡深知“大名之下难久居”,所以明智地选择了功成身退,范蠡曾遣人致书文种,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文种未能听从,不久果被勾践赐剑自杀。(范蠡深知坤初六“履霜坚冰至”见微知著,六三“或从王事,无成有终”)后来,他辗转来到齐国,变姓名为鸱夷子皮(chī夷子皮:用于装酒的皮制的口袋。盖取坤卦六四“括囊”),不几年就积累了数千万家产。他仗义疏财,施善乡梓,范蠡的贤明被齐人赏识,齐王任命他为相国。他喟然感叹:“居官致于卿相,治家能致千金;对于一个白手起家的布衣来讲,已经到了极点。久受尊名不祥。”于是他再次急流勇退,向齐王归还了相印,散尽家财而去。布衣范蠡第三次迁徙至陶(今山东定陶西北),在这个居于“天下之中”(陶地东邻齐、鲁;西接秦、郑;北通晋、燕;南连楚、越。坤六五“黄裳元吉,文在中也”。)的最佳经商之地,操计然之术(文子,号计然,老子弟子,范蠡之师。人弃我取、人取我与,顺其自然、待机而动。“坤道其顺乎?”)以治产,没出几年,经商积资又成巨富,遂自号陶朱公。范蠡活了88岁高寿而善终。史学家司马迁称:“范蠡三迁皆有荣名”;史书中有语概括其平生:“与时逐而不责于人”;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范蠡被后人尊称为“商圣”,民间尊为文财神。天地变化,草木蕃。天地闭,贤人隐。《易》曰:“括囊,无咎无誉。”盖言谨也。天地变化,草木茂盛。天地闭塞,贤人隐退。《易经》说:“扎紧口袋,没有过失也没有称誉。”是说言行应当谨慎。○六四变卦震,《说卦传》震为苍筤竹,为萑苇;其于稼也,为反生;为蕃鲜,故曰“天地变化,草木蕃”。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孔子说:“宁武子,在国家安定时就显得有智慧,在国家危乱时就显得愚笨。他的智慧可以赶得上,他的愚笨却赶不上。”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⑶,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孔子说:“坚信而好学此道,努力学习它,誓死保全它。不进入危险的国家,不居住祸乱的国家。天下有道就现于世;天下无道就隐居。国家有道之时,贫穷而低贱,是耻辱;国家无道之时,富有而高贵,是耻辱。”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孔子说:“好一个刚直的史鱼!国家政治清明时他像箭一样直, 国家政治黑暗时他还是像箭一样直。好一个君子蘧(qú)伯玉!国家政治清明时他做官,国家政治黑暗时他便隐退藏身了。”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六五)君子效法中央黄土之道以通达事理,处于尊贵正位而以修身为本,美德蕴藏在内心,畅达于全身四肢,然后才表现在事业上,这是美德之极致啊。○孔子对六五爻的深入阐述实在美妙!六五“黄裳元吉”,黄中,五行之一,东为青色,西为白色,南为红色,北为黑色,中为黄色,君子只有效法黄中,才能通达四方,所以说“黄中通理”。此君子修心养性之道。○六五是尊贵人君之位,理应成就功业,但是君子仍然把精力放在修身上(裳,引申为身体),所谓“正位居体”,这是“美在其中”的内秀。由于美德蕴藏于身体,所以真气必畅达于全身,此是炼性化命的功夫(古代圣人长寿,皆此功用),有了如此的旺盛的生命力才来经营事业,这真是“美之至也”。阴疑于阳,必战。为其嫌于无阳也,故称龙焉。犹未离其类也,故称血焉。夫玄黄者,天地之杂也,天玄而地黄。(上六)阴猜疑阳,必然发生战斗。因为它误以为阳消失了,所以自称龙。由于没有脱离自己的阴类,所以惨败后流出血。黑黄,是天地相杂的颜色,天黑而地黄。○上六《文言传》对于上六的阐述仍然停留在象数阶段,并未在义理上做发挥。○阴已经达到极盛的位置,六个爻都走完了,由于没有发现阳爻,误以为不存在阳(即龙),实际上万物负阴而抱阳,此时龙处于潜伏的状态。上六称龙,犹如大臣反叛而称帝,战争不可避免。气为阳,血为阴。而上六属阴,所以流血。天色黑,地色黄,所以其血黑黄。○乾为君道,坤为臣道。乾上九爻辞为“亢龙有悔”,是指帝王脱离民众,昏庸无道,必然带来懊悔的结果。坤上六爻辞“龙战于野,其血玄黄”是指有实力的臣子想夺取君权,其必然带来战争。○孔子“五十而知天命”。天有天命,国有国运,《连山》六十四卦,《归藏》六十四卦,《周易》六十四卦都是天命国运乃至万物的密码,汤武革命,如乾卦九五,天地已开;桀纣之虐,如乾卦上九,亢龙有悔;清明盛世,贤臣辅佐,如坤卦六五,黄裳元吉;藩镇割据,如坤卦上六,天地已闭。人类的历史有治有乱,治乱相叠,循环往复,无非是阴阳二气运动的表现。按《释文》:“疑,荀、虞、姚信、蜀才作凝。”又云:“嫌,荀、虞、陆、董作兼。”而荀、虞、郑,皆无“无”字。则此二句当作:“阴凝于阳必战,为其兼于阳也。”如此,始与下文“称龙(谓阳)焉;犹未离其类也,故称血(谓阴)焉”之义合。【冯时:《周易》乾坤卦爻辞研究(《中国文化》2010年02期)】提要:乾卦以君王对观象授时的垄断,借苍龙六宿的行天变化,阐释了古老的观象制度。这种苍龙六体的行天变化自黄昏之后的潜渊而至见龙在田,次至或跃在渊,又至飞龙在天,再至亢龙,终至群龙无首,记录了公元前二千年自秋分始而至秋分终的标准天象。而坤卦则据人臣行事的特点,借苍龙六体中的授时主星——天驷房宿——行天变化,阐释在观象授时指导下的传统礼俗制度。天驷之星的行天变化则自晨明之前的朝见而陨霜,以至旦中而冬藏,再至晨伏而祈社,终至日躔房宿而报成,同样记录了公元前二千年自秋分始而至秋分终的标准天象。(本文引自李守力著《周易诠释》,最新修订日期为2021年4月18日,为文化传统平台原创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