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丁草的功效与作用
地丁草又称紫堇、彭氏紫堇、布氏地丁等,属于一种草本类植物,在我国甘肃、江苏、陕西、山西、山东、黑龙江等地是很常见的。在中药配伍方面地丁草的药用价值是非常高的,在痈肿、疔疮、风热感冒、支气管炎、肝炎等疾病上可以常看见地丁草的影子,但是地丁草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食用的,具体是为什么呢?
地丁草的形态特征
地丁草为二年生灰绿色草本,高10-50厘米,具主根。茎自基部铺散分枝,灰绿色,具棱。基生叶多数,长4-8厘米,叶柄约与叶片等长,基部多少具鞘,边缘膜质;叶片上面绿色,下面苍白色,二至 三回羽状全裂,一回羽片3-5对,具短柄,二回羽片2-3对,顶端分裂成短小的裂片,裂片顶端圆钝。
茎生叶与基生叶同形。总状花序长1-6厘米,多花,先密集,后疏离,果期伸长。苞片叶状,具柄至近无柄,明显长于长梗。花梗短,长2-5毫米。萼片宽卵圆形至三角形,长约0.7-1.5毫米,具齿,常早落。
花粉红色至淡紫色,平展。外花瓣顶端多少下凹,具浅鸡冠状突起,边缘具浅圆齿。上花瓣长1.1-1.4厘米;距长约4-5毫米,稍向上斜伸,末端多少囊状膨大;蜜腺体约占距长的2/3,末端稍增粗。下花瓣稍向前伸出;爪向后渐狭,稍长于瓣片。内花瓣顶端深紫色。
柱头小,圆肾形,顶端稍下凹,两侧基部稍下延,无乳突而具膜质的边缘。蒴果椭圆形,下垂,约长1.5-2厘米,宽4-5毫米,具2列种子。种子直径2-2.5毫米,边缘具4-5列小凹点;种阜鳞片状,长1.5-1.8厘米。
地丁草的功效与作用
请热利湿,解毒消肿。治疔疮,痈肿,瘰疬,黄疸,痢疾,腹泻,目赤,喉痹,毒蛇咬伤。
①《滇南本草》:“破血,解痈疽疥癞,九种痔疮,诸疮毒症。”
②《纲目》:“主治一切痈疽发背,疔肿瘰疬,无名肿毒,恶疮。”
③《本草求原》:“凉血,消肿毒。治血热筋痿,敷疮妙。”
④《岭南采药录》:“作泻药及吐药。”
⑤《上海常用中草药》:“清热解毒,外用拔毒消肿。治目赤肿痛,麦粒肿,疗疮肿毒,乳痈,肠炎腹泻,毒蛇咬伤。”
⑥苏医《中草药手册》:“治一切化脓性感染,毒蛇咬伤,淋巴结核,黄疸,肾炎,膀胱炎,关节肿痛,便血,鼻出血,眼结膜炎,前列腺炎。”
地丁草的用法用量
煎汤,0.5~1两(鲜者2~3两);捣汁或研末。外用:捣敷或熬膏摊贴。
地丁草的食用禁忌
体质虚寒者忌服。
地丁草的附方
①治疔疮肿毒:紫花地丁草,捣汁服。(《千金方》)
②治痈疽发背,无名诸肿:紫花地丁草,三伏时收,以白面和成,盐醋浸一夜贴之。(《孙天仁集效方》)
③治一切恶疮:紫花地丁根,日干,以罐盛,烧烟,对疮熏之,出黄水,取尽愈。(《卫生易简方》)
④治乳吹并一切毒:黄花地丁(即蒲公英)、紫花地丁各八两。以长流水洗净,用水熬汁去渣,又熬成膏摊贴。(《惠直堂经验方》地丁膏)
⑤治一切化脓性感染,淋巴结核:㈠紫花地丁、蒲公英、半边莲各五钱。煎服。药渣外敷。㈡鲜紫花地丁、鲜野菊花各二两。共捣汁,分二次服。药渣外敷。㈢鲜紫花地丁、鲜芙蓉花各等量。加食盐少许,共捣烂敷患处。同时用紫花地丁二至三两,煎服。(苏医《中草药手册》)
⑥治实热肠痈下血:鲜紫花地丁八钱至一两(干的五至八钱),和水煎成半碗,饭前服,日服二次。(《福建民间草药》)
上文中已经详细为大家介绍了关于地丁草的相关作用以及它的用量上,地丁草的使用率是相对比较高的,在内服外用上都是可以的。不过,这种高营养价值的食物并不适合体质虚寒的人群食用,否则将会给身体带来一定不良的影响,因此建议大家平时一定要多多的注意,以免对身体造成反效果,建议大家在食用上最好先咨询医生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