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周刊:是心理学考研常考的心理学家的人物生平、重要理论、题目特色、以及考试要点等。
本文:2714字
预计阅读时间:5分钟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学科,所以大众或可凭借经验、常识,在生活中不自知的使用一些心理学原理来处理问题。作为心理专业人士,在学习或是知晓了心理学知识之后,可以通过一些媒介将专业知识传递给大众,以帮助大众不断加深对心理学的认知。(本文编者:优优老师。优优老师微博昵称为:爱笑的优优有酒窝。优优老师除了负责心理学考研辅导资料的编撰外,还负责咱们直通车学员的手把手带学哦~)
弗里茨·海德(F.Heider,1958)美国社会心理学家。1896年2月18日,生于维也纳,是家里两个男孩中的次子。
1920年获奥地利格拉茨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曾赴德国柏林大学心理研究所学习,受到格式塔心理学者W.克勒和K.莱温的影响。
1927 年应聘于汉堡大学,成为 W.斯特恩的助手。1930年赴美国,成为格式塔心理学家K.考夫卡的助手,在马萨诸塞州史密斯学院工作,并在克拉克聋哑学校从事研究工作17年。
947年在堪萨斯大学任教。曾任奥斯陆大学、斯坦福大学、康奈尔大学及杜克大学客座教授。
1959年获美国社会问题心理学研究会的莱温纪念奖,1965年获美国心理学会杰出科学贡献奖。代表著作有:《人际关系心理学》(1958)。
海德是社会心理学归因理论的奠基人。所谓归因是指人们对已发生事件的原因的推论或知觉。
内部原因是指存在于行为者本身的因素,如需要、情绪、兴趣、态度、信念、努力程度等等;外部原因是指行为者周围环境中的因素,如,他人的期望、奖励、惩罚、指示、命令,天气的好坏、工作的难易程度等等。
人们通常认为一定的行为可能决定于各种原因,但人们倾向于寻找一定的结果和一定的原因在不同条件下的联系。如果在许多情况下,一个原因总是与一个结果相联系,而且没有这个原因时这个结果不发生,那么就可把这个结果归于这个原因。例如,甲队总是负于乙队,而甲队总是胜丙队,乙队一般情况下总是战胜丙队,则甲队水平是中等。一定的行为结果总是同一定水平的技能相随而生,即技能与胜负共变。
他还发现人们常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为内部因素,把别人的成功归因为外部因素;而把自己的失败归因为外部因素,把别人的失败归因为内部因素。
海德的认为平衡的认知引起一种令人愉悦的满意状态;若认知不平衡则有向认知平衡转化的趋势。他强调认知结构中评价因素与情感因素一致性在维持认知平衡中具有重要作用。该模型的基本要素有:认知者P(Person),与认知者相对应的其他个体O(Other Person),认知对象X(attitude object)。3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有两种:P与O之间的感情关系,包括肯定(正向)关系和否定(负向)关系,如喜欢和不喜欢;P与X,O与X之间人或物的所属、所有等单位关系,也包括肯定(正)关系和否定(负)关系,如接近和分离等。以上3个要素和2种关系构成认知者P(Person)的认知系统。海德假定了8种认知状态,其中有4种均衡状态和4种不均衡状态,如下图所示:1.3个要素之间的关系都是肯定(正)关系,如P与O之间是肯定关系;P承认X,O也承认X,P的认知系统是均衡的。2.P与O之间的关系是肯定的,而P与X是否定关系,O与X的关系也是互不承认的否定关系。此时P的认知系统同样是均衡的。3.P与O之间的关系是否定的,P与X的关系是肯定的(承认X),而O与X的关系是否定的(不承认 X),此时,P的认知在总体上是均衡的。4.P与O之间的关系是否定的,P与X的关系是否定的(否认X),而O与X的关系是肯定的(承认 X),此种情况下P的认知是均衡的。5.P与O之间的关系是否定的,P与认知对象 X 的关系是否定的,O 与X的关系是否定的,此时对于P而言,认知系统不平衡。6.P与O之间的关系是否定的,P与X的关系是肯定的,O与X的关系是肯定的,此时P的认知系统处于不均衡状态。7.P与O的关系是肯定的,P与认知对象X是肯定的,O否定X,此时P处于认知不均衡状态。8.P与O之间的关系是肯定的,P对X是否定的,O对X是肯定的,则P的认知状态不均衡。在海德的P-O-X模型中,只要3个要素之间有3个正关系,或者2个负关系、1个正关系,P的认知系统就处于均衡状态;凡是3个要素间有3个负关系,或者2个正关系、1个负关系,P的认知状态不均衡。克服认知不均衡的办法为:
海德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认知平衡的P-O-X模型,认为平衡的认知引起一种令人愉悦的满意状态;若认知不平衡则有向认知平衡转化的趋势。他强调认知结构中评价因素与情感因素一致性在维持认知平衡中具有重要作用。海德还是社会心理学归因理论的奠基人。1944年他在《社会知觉与现象世界的因果关系》一文中指出,应重视行为因果关系的研究,后来在《人际关系心理学》(1958)中又发挥了这一观点,引起社会心理学界的重视和注意,从而引发出许多关于归因理论的研究。
小阔爱们可以在评论区,留下答案哦~
了解每位心理学家,明白他们的理论成就,不仅可以有助于我们考试,还可以解释我们生活中很多看似平常却相驳的问题。大家可以尝试用心理学理论来解释一下自己遇到的问题,久而久之,就一定可以感受到心理学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