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精选|2021届河南省普通高中毕业班高考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二)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摘编自苏洁《符号与意义指向,西南少数民族口传文学中的秩序与规范》)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口传文学是书面文字使用较少地区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很好地传承了本族群的集体记忆。
B.口传文学在构成族群普遍认可的规则体系的基础上,让人伦秩序、伦理道德根植于族群内心。
C.面对面传播的口传文学是双向输出,在秩序与规则的宣传遵守上比书面文本单向输出效果要好。
D.反映族群过去经验遗迹的口传文学是一种符号体系。能让人们了解本族群过去的活动经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总括内容,然后从口传文学建构集体记忆、诠释秩序与规则等方面进行论证。
B.“言语的习俗构成了集体记忆最基本同时又是最稳定的框架”的观点可作为第二段论据。
C.三、四段从两个角度讨论了“集体记忆如果不随着时代发展创新观点,就会被时代淘汰”的论点。
D.末段讨论口传文学的重要作用时,用“在……情况下”在特定情况下”等语言使论述更严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口传文学作品因是建构集体记忆的重要载体而见证了族群的变迁,成为族群的文化象征。
B.口传文学通过对本族群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描述与追忆,唤醒族群成员的集体记忆。
C.集体记忆能促进族群成员形成对族群价值和规范的认同,有利于维系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D.在法律不完善时合理运用口传文学中的民间规范,有利于维护公序良俗,彰显公平正义。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摘编自《2019年度中国数字阅读白皮书》)
材料二: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数据来源:全国国民阅读调查)
材料三:
(摘编自《数字阅读加速进入全息时代》)
材料四:
(摘编自《不在于“怎么读”而在于“读什么”》)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主要介绍了中国数字阅读用户总量、整体市场规模以及春节期间数字阅读量和在阅读上花费的时间等方面的内容。
B.相比于2018年,2019年我国成年人在各类数字化阅读载体接触上的占比都有所增加,其中以在线阅读和手机阅读为主。
C.依托于中国移动的5G技术等,咪咕数媒在知识类传播,特别是交互、沉浸式的阅读体验等方面是先行先试的公司。
D.就深入推广全民阅读来说,无论是数字化阅读还是纸质阅读都很好,阅读就有收获,何况数字化阅读有普及的趋势。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2012~2019年,我国成年人综合阅读率和数字阅读方式接触率全部呈上升趋势,到了2019年呈现出重合的态势。
B.近年来在业务发展上多方面着力、取得较好成绩的咪咕数媒是中国数字阅读产业的领军者,承办了六届中国数字阅读大会。
C.就全民阅读活动来说,各地政府都十分重视,主要表现形式都在图书馆方面,过于看重传统纸质阅读而排斥数字化阅读。
D.第十七届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传统纸质阅读率近年来增长缓慢,其主要原因一是阅读氛围缺失,二是人们的生活节奏快。
6.在当前形势下应如何有效提高数字化阅读的效果?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美丽奴羊
红柯
(选自《人民文学》,1997年第4期)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女人们抱着羊脖子给它们说话的态度反衬出屠夫的形象特点,同时女人对美丽奴羊吃草的看法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
B.小说描写屠夫杀羊的场景使用了比喻修辞,刻画了屠夫杀羊时的声音和动作,表现了屠夫宰杀技艺的高超、节奏感强等特点。
C.把屠夫的腿脚在草丛中发出的声音比作大牲畜吃草时的雄壮、缓慢的声音,表现了屠夫的强壮和对屠夫行为的委婉批评。
D.屠夫感觉到美丽奴羊的筋肉、血管、腑脏闪射出冰凉光芒的细节符合屠夫的身份特征,体现出在草丛中的羊此时的安详。
8.小说在塑造美丽奴羊时使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小说简要概括。
9.小说为什么开篇写屠夫杀羊,结尾写屠夫不杀美丽奴羊的情节?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节选自《南齐书·焦度传》)
[注]①索虏:南北朝时南朝对北朝的蔑称。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度于城楼上肆言骂辱攸之故/攸之怒改计/攻城/度亲力战攸之/众蒙楯将登/度令投以秽器/贼众不能冒/
B.度于城楼上肆言骂辱攸之/故攸之怒改计/攻城/度亲力战/攸之众蒙檐将登/度令投以秽器/贼众不能冒/
C.度于城楼上肆言骂辱攸之故/攸之怒/改计攻城/度亲力战攸之/众蒙楯将登/度令投以秽器/贼众不能冒/
D.度于城楼上肆言骂辱攸之/故攸之怒/改计攻城/度亲力战/攸之众蒙楯将登/度令投以秽器/贼众不能冒/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幢主,旗主、旗头,南北朝及隋的武官,负责宿卫或统兵,始于刘宋末年。
B.夹毂队,南朝诸王亲兵,诸王出则夹车作卫队。毂,车轮中心,借指车轮或车。
C.部曲,古代先锋部队的统称。部队分五部,部有曲;后泛指军队,也指部属等。
D.县子,爵位名。子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等封赐的五个等级(公、侯、伯、子、男)之一。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焦度作战勇猛,受人称赞。担任辅国府参军时,敌方派遣天水公拾贲敕文侵扰清口,焦度带领军队去救援,将敌方骑将豹皮公刺下马并缴获了他的铠甲武器。
B.焦度敢于表达,为人忠诚。焦度受王景文厚待,后来跟随王景文返回京都;王景文被害那天晚上,焦度非常愤怒,劝说王景文抗命,但王景文没有听从。
C.焦度战功显赫,不被重用。沈攸之作乱后,焦度担任辅国将军,并在平定沈攸之的事情上功劳很大,但太祖因为他不能管理百姓事务,就把他解官为民。
D.焦度喜忆过往,年老体壮。焦度见到朝廷贵戚时,说起郢城当年的事情,讲述形容的情况就像当年一样详尽,到后来年纪虽老,但气力依然跟以前一样。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索虏寇青州,师伯遣度领军与虏战于沙沟,度身破阵,大捷。
(2)为人朴涩,欲就太祖求州,比及见,意色甚变,竟不得一语。
五、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红蕉
柳宗元
晚英值穷节,绿润含朱光。
以兹正阳色,窈窕凌清霜。
远物世所重,旅人心独伤。
回晖眺林际,撼槭①无遗芳。
[注]①摵摵:拟声词,形容叶片掉落的声音。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描写红蕉叶子浓绿滋润、红色花瓣光华闪闪,体现了红蕉分外艳丽的形象。
B.颔联通过对红蕉外观的描写表现了红蕉之美,更表现了红蕉坚强不屈的特质。
C.“远物”,远处的事物,这里既指眼前盛开的红蕉,也指因客游他乡而处境悲凉的诗人。
D.第六句写诗人由眼前的红蕉联想到自己客居他乡的处境,不禁发出身世之感。
15.从结构、内容、抒发情感三个角度赏析诗歌尾联。
六、情景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前句总结木材接受规范后的特点,后句从同一角度延伸到其他材料。
(2)屈原《离骚(节选)》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诗人因为很多人背弃正道、违背规矩而惆怅满怀,写出了自己命运多舛的现实。
(3)《邹忌讽齐王纳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邹忌对客人评价自己的话的思考结果。
七、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积累 周而复始 润泽 踪迹
B.积淀 生生不息 滋养 踪影
C.积淀 周而复始 滋养 踪迹
D.积累 生生不息 润泽 踪影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面对消费主义带来的诸多严重问题,我们应以从中华优秀文化中挖掘相关资源为原则,为所医治的消费主义的顽疾寻觅到良方。
B.面对消费主义带来的诸多严重问题,我们应本着从中华优秀文化中挖掘相关资源的原则,为所医治的消费主义的顽疾寻觅到良方。
C.面对消费主义带来的诸多严重问题,我们应本着从中华优秀文化中挖掘相关资源为原则,为医治消费主义的顽疾寻觅到良方。
D.面对消费主义带来的诸多严重问题,我们应以从中华优秀文化中挖掘相关资源为原则,为医治消费主义的顽疾寻觅到良方。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中华优秀文化教育要被学校渗透到校园的各个角落
B.被学校渗透到校园各个角落的是中华优秀文化教育
C.学校要把中华优秀文化教育渗透到校园的各个角落
D.学校渗透到校园的各个角落的是中华优秀文化教育
八、语言表达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1.观察漫画,按要求回答问题。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l)解说漫画的画面内容。(不超过50字)
(2)简要概括漫画的寓意。(15~30字)
九、材料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答案以及解析
1.D
2.C
3.A
【分析】
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是书面文字使用较少地区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错误。根据第一段可知,书面文字使用较少地区使用口传文学能传承本族群的集体记忆,但不能就此认为书面文字使用多的地方没有口传文学。
B.因果倒置。根据最后一段可知,口传文学先将人伦秩序、伦理道德等根植于人们的内心,然后构成规则体系。
C.“在秩序与规则的宣传遵守上比书面文本单向输出效果要好”错误。根据第六段可知,因为传播方式的不同,口传文学构成双向输出,在听和讲中,秩序规范得到强化,但不能据此推断出口传文学比书面文本单向输出效果好。
故选D。
2.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如果不随着时代发展创新观点,就会被时代淘汰”错误。第三段论证口传文学能够唤起族群成员的集体记忆,第四段论证口传文学重构集体记忆。
故选C。
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强加因果。根据第二段可知,口传文学是族群文化的象征,见证了族群社会的历史和变迁,是建构集体记忆的重要载体。
故选A。
4.C
5.C
6.①增加阅读时长,提高阅读质量。大力提倡数字化阅读,扩大阅读人群,提高电子书的接触量和阅读时长,注重阅读内容和阅读方式。②注重精品内容,提供优质图书。扩大数字阅读内容创作者规模,创作更多立体多样的现实主义题材内容;平台要汇集更多精品正版图书内容,提供有思想、有深度的内容。③举办各类活动,发展全息阅读。平台多举办全场景活动,吸引更多读者。
【分析】
4.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在知识类传播,特别是交互、沉浸式的阅读体验等方面是先行先试的公司”错误。由原文“依托于中国移动的5G先发优势和咪咕公司的内容生态,咪咕数媒在知识类直播、音频、视频,乃至基于XR的交互、沉浸的全息知识服务上,已经先行先试,成为全息阅读的开拓者之一”可知,原文是“咪咕数媒在知识类直播、音频、视频……已经先行先试”,所以不是“知识类传播”,而是“多媒体类传播”。
故选C。
5.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
C.“过于看重传统纸质阅读而排斥数字化阅读”错误。由原文“各地政府越来越重视全民阅读活动,其主要表现形式是不断增加图书馆的藏书量,不断改善图书馆的条件。这样做当然很好,但需要指出的是,很多人过于看重传统的纸质阅读,而排斥手机、网络等数字化阅读,甚至认为这些新兴的阅读方式影响了阅读的氛围和质量”可知,原文是两个方面,一是各地政府重视图书馆工作,二是很多人排斥数字化阅读。其中,后者不是政府行为。
故选C。
6.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归纳能力。
材料一主要介绍《2019年度中国数字阅读白皮书》的相关内容,一是我国数字阅读用户的特点,二是数字阅读时长的特点,三是数字阅读内容创作者创作作品的特点。大力提倡数字化阅读,扩大阅读人群,提高电子书的接触量和阅读时长,注重阅读内容和阅读方式。由此可知,增加阅读时长,提高阅读质量。
由原文“作为新媒体国家队,咪咕数媒始终坚持以全民阅读、正能量文化传播为导向,引导精品内容创作,利用先进的全媒信息技术聚合、分发优质文化内容。在疫情期间,咪咕阅读在行业内率先推出“全站免费活动”,为全国用户免费提供优质内容”可知,扩大数字阅读内容创作者规模,创作更多立体多样的现实主义题材内容;平台要汇集更多精品正版图书内容,提供有思想、有深度的内容。由此可知,注重精品内容,提供优质图书。
由原文“近5年来,咪咕数媒积极发展全媒出版、人工智能、5G融媒体业务,旗下咪咕阅读平台汇聚了超60万册精品正版图书内容,全场景月活跃用户数超7000万,已在全国200多个城市举办超过1200场'悦读咖’名家活动”可知,平台多举办全场景活动,吸引更多读者。由此推出,举办各类活动,发展全息阅读。
7.C
8.①对比手法。描写了美丽奴羊和其他羊在面临死亡时的不同态度。②神态、动作描写。描写了美丽奴羊走路的坦然、站立的安宁、眼睛的清澈。③侧面描写。通过人们的议论,刻画美丽奴羊在临死前的状态。
9.①表现屠夫高超的技艺。开篇写屠夫杀羊的情节,表现了屠夫技艺的高超。②首尾照应,结构完整。开篇、结尾都写与羊有关的情节,首尾照应,使情节更加紧凑、完整。③通过对比,表现屠夫的思想变化。促使屠夫不杀美丽奴羊的原因是这只羊本身体现出来的高贵的生命特点,通过屠夫不杀羊的情节,表现了屠夫对生命的欣赏和尊重。
【分析】
7.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C.“委婉批评”错误。小说描写屠夫腿脚的声音主要是表现他此时的沉稳、冷静,与后文看到美丽奴羊后的胆怯、退缩形成对比。没有表现作者对屠夫行为的批评。
故选C。
8.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表现手法的能力。
题干要求结合小说简要概括小说在塑造美丽奴羊时使用的表现手法,作答本题首先要从文中找出对美丽奴羊描写的语句,然后分析表现手法。
对比手法。其他的羊在面临死亡时“全垮了,全崩溃了,当屠夫走过来时,它们嘴里发不出声音,眼泪汪汪地看着屠夫。有那么一只羊,当屠夫把它摁到屠案上时,它竟然跳下来跪在屠夫跟前”,美丽奴羊在面临死亡时“既不哀号也不下跪,连眼泪都没有;它眼睛里只有光,一种很柔和很绵软的带着茸毛的亮光”,小说通过对比手法,刻画出了美丽奴羊和其他羊在面临死亡时的不同态度。
神态、动作描写。由“一溜羊蹄印非但没有损伤麦地,反而使地显得平和、绵软而高贵”“美丽奴羊就用这种清纯的、泉水般的目光凝注牧草和屠夫”分析可知,小说通过对美利奴羊神态和动作的描写,描写了美丽奴羊走路的坦然、站立的安宁、眼睛的清澈。
侧面描写。一是其他羊的具体表现“全垮了,全崩溃了,当屠夫走过来时,它们嘴里发不出声音,眼泪汪汪地看着屠夫。有那么一只羊,当屠夫把它摁到屠案上时,它竟然跳下来跪在屠夫跟前”;二是人们的议论“这羊是吓呆了,动都不动,哪有这样吃草的羊”以及屠夫对它的态度“他的身体里响了一下,声音很大,麦地那边的人都能听见。他栽倒时手和膝盖着地,刀子扎进沙土,连柄都进去了。他望着比他高的羊”等,刻画美丽奴羊在临死前的状态。
9.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情节作用的能力。
题干要求分析小说开篇写屠夫杀羊,结尾写屠夫不杀美丽奴羊,这样的情节设置的妙处。
从内容上看,由“刀子又轻又快。刀刃像哨子,在屠夫手里响着。刀子像深水里的鱼发出哗哗的搏击声。刀子左右飞动,越飞越快,整个羊发出骤雨般的轰响,仿佛两架钢琴在里边演奏”分析可知,开篇写屠夫杀羊的熟练,表现的是屠夫技艺的高超。
从结构上看,开篇写屠夫杀羊,结尾写屠夫放弃杀美丽奴羊,与下文屠夫不杀美丽奴羊形成对比,使得文本首尾照应,情节更加紧凑、完整。
从情感上看,开篇屠夫杀羊与结尾不杀羊构成对比,表现的屠夫的变化,让人深思屠夫不杀美丽奴羊的原因。由“他看到美丽奴羊特有的双眼皮,眼皮一片青黛,那种带着茸毛的瞳光就从那里边流出来,跟泉眼里的水一样流得很远很远。美丽奴羊就用这种清纯的、泉水般的目光凝注牧草和屠夫,屠夫感到自己也成了草。人跟草一样,即使在寂静中,也会有一种内在的旋律在回荡”分析可知,屠夫被美丽奴羊高贵的生命折服,不杀美丽奴羊表现的是屠夫对生命的欣赏和尊重等。
10.D
11.C
12.C
13.(1)魏索虏侵扰青州,颜师伯派遣焦度带领军队与敌军在沙沟交战,焦度亲自冲锋破阵,大获全胜。
(2)焦度为人朴质木讷,想到太祖那里请求州官,等见到太祖,神色大变,竟然说不出一句话。
【分析】
10.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从主语“(焦)度”分析,其动词谓语是“骂辱”,宾语是“攸之”,“攸之”后应断开,排除A、C两项;从表原因的“故”分析,主语“攸之”先“怒”,后“改计”而“攻城”,“怒”和“城”后均应断开,排除B项。
故选D。
句子翻译:焦度在城楼上放言辱骂沈攸之,沈攸之因此非常生气,改变计划来进攻城楼。焦度亲自参加战斗,沈攸之的兵士拿着盾牌将要登上城楼,焦度命人用污物打他们,贼人不能登上城楼。
1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C.“部曲,古代先锋部队的统称”错误。部曲,古代军队编制单位,大将军营五部,部有曲。
故选C。
12.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C.“就把他解官为民”错误。原文是“以其不闲民事,竟不用”,意思是“太祖认为焦度不能管理百姓事务,最终没有任用他”;从后文的“建元四年,乃除淮陵太守,本官如故”也能判断朝廷没有解除焦度的官职。
故选C。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赋分点:(1)寇:侵扰。遣:派遣。战于沙沟: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于沙沟战”。身:亲自。
(2)朴涩:朴质木讷。就:到。比及:等。意色:神色。
【点睛】
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的进行意译。
参考译文:
14.C
15.结构:紧扣诗题“红蕉”,呼应前文对红蕉的描写。
内容:斜阳下眺望树林,草衰叶落,一片凄凉,除了红蕉之外,其他花尽数凋零。渲染了肃杀凄清的深秋节气,反衬了红蕉的不凡和可爱。情感:表达了诗人对红蕉的喜爱,以及自身处境艰难的孤寂、悲凉之情。
【分析】
1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C.“也指因客游他乡而处境悲凉的诗人”错误。“远物”仅指红蕉,对于从京城到来的诗人来说,此地的红蕉就是“远物”。“远物”承上,是指红蕉,但叫“远物”是因为红蕉属热带观赏植物,永州地处亚热带地区,故永州可见。柳宗元站在长安和中原的角度,所以将红蕉视为“远物”。因为是“远物”,便成了稀罕物,所以才会“世所重”,寄寓了喜爱和赞美之情,但并非指因客游他乡而处境悲凉的诗人。因为说远物,自然便想到了永州,因为想到永州,便会勾起诗人的无限悲伤。因为说到远物被人看重,自然便会想到被流放到永州来的自己,早已被统治者遗忘。诗人原本抱有随时间推移,会被重新起用的期望的,然而看来,希望渺茫。面对红蕉,感叹身世,不禁“心独伤”。同是处于永州,“远物”和“人”所受待遇是如此天地之别,这便是诗人伤心的原因。可见远物红蕉只是触发诗人悲凉情感之物象。
故选C。
15.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效果的能力。
尾联“回晖眺林际,摵摵无遗芳”意思是远眺夕照山林间,落木萧萧无遗芳。诗人将目光转向夕照下的山林,一片落叶声中,看不到一朵鲜花。诗人将目光转向夕照下的山林,一片落叶声中,看不到一朵鲜花。这本是秋冬之景,在题为《红蕉》的诗中,将远处的这一片萧条景象和眼前“窈窕凌清霜”的红蕉,叠放在一起,会产生一种特殊的艺术效果。如果说群芳已经消失,那么最后,就该轮到红蕉了。如果“世所重”的红蕉,性命也终难保,那么,无人关照的“旅人”的命运可想而知。原来,《红蕉》一诗寓着诗人对自己命运的深深的忧虑,而且是一种被注定为悲剧的预感,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寓感甚切”四字,是十分确切的。
从结构上看:“无遗芳”紧扣诗题“红蕉”,呼应前两联对红蕉外在美貌和内在精神的描写。
从内容上看:这本是秋冬之景,在诗中,将远处的这一片萧条景象和眼前“窈窕凌清霜”的红蕉,叠放在一起,产生了特殊的艺术效果:斜阳下眺望树林,草衰叶落,一片凄凉,除了红蕉之外,其他花尽数凋零。渲染了肃杀凄清的深秋节气,反衬了红蕉的不凡和可爱。
从情感上看:表达了诗人对红蕉的喜爱,以及自身处境艰难的孤寂、悲凉之情。
16.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背诵默写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的字有:砺,忳,侘,傺。
17.B
18.D
19.C
【分析】
17.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积淀:在长期积累沉淀中形成(多用于抽象事物)。积累:逐渐积聚起来的事物。语句的意思是中华历史与优秀文化基因的关系,用长期积累沉淀的意思更合适,故选“积淀”。
生生不息:事物不断地产生、发展。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语句的意思是中华民族的绵延不绝,故选“生生不息”。
滋养:滋补保养,供养。润泽:雨露滋润,不干枯;使滋润。语句的意思是中华文化蕴含的营养,故选“滋养”。
踪影:踪迹和形影。踪迹:行动所留下可觉察的形迹。语句的意思是我们能够看到中华文化在各处留下的印迹,故选“踪影”。
故选B。
18.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句式杂糅,“本着……为原则”改为“本着……原则”或“以……为原则”;成分赘余,现代汉语中,“所十动词”构成名词性短语,“为所医治的消费主义的顽疾寻觅到良方”中,“所医治”指医治的对象“消费主义的顽疾”,删掉“所”,让“医治”充当“消费主义的顽疾”的谓语。综上分析,D项修改最恰当。
故选D。
19.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从后文的“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分析,上一句的主语是“学校”,排除AB两项;从前后语句的意思分析,此处强调的是学校要大力普及中华优秀文化教育,排除D项。
故选C。
20.军队作战有一条奖励制度有的人还把首级当成商品首级制度被废除了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①空,由冒号可知,此处是一个总括性的句子,从后文的斩杀敌人一个人头和“奖励”分析,应填“军队作战有一条奖励制度”;
第②空,从后文的“卖”分析,应填“有的人还把首级当成商品”;
第③空,从前文狄青的上书以及后文的转折分析,应填“首级制度被废除了”。
21.(1)左边结满果子的树下一人昂首提着果子,右边只结两个果子的树下一人身体前倾捧着果子,都要送给中间的人。
(2)帮助别人(衡量友谊),不要看给了多少,而要看他拥有多少。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及语言表达简明、准确的能力。
本题考查的是漫画,漫画是一门绘画艺术,它常用简单而又夸张的手法,勾画出幽默诙谐的画面,用以说明某种观点。因此,看漫画的画面是解题的重要环节。漫画画面上的每一个细节都对概括漫画的寓意有提示作用。因此,我们在做漫画题时定要仔细、全面地观察画面。
本题图中有两棵树,一棵树结满了果子,另一棵树只结了两个果子。树中间站着三个人,旁边两个人都送苹果给中间的一个人,只是左边的人昂首提着果子,而右边的人身体前倾捧着果子。由此可见,同样是帮助人,一个表现得高傲,一个却是恭敬;虽然给的苹果都是一个,但是两个人拥有的苹果却不一样,由此可见帮助别人的诚心。所以漫画的寓意是:帮助别人,不要看给了多少,而要看他拥有多少。
22.例文:
可贵的不变通
同学们: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材料表述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唐太宗因为唐俭对自己“不敬”,想惩戒他;二是尉迟恭没有按照唐太宗的想法做事。讨论问题时,可以从唐太宗、尉迟恭等角度进行分析。从唐太宗的角度分析,要否定的是他对唐俭的惩戒是没有法律依据的,完全是按照个人的喜好行事;要褒扬的是他后来进行了反思,认为尉迟恭的做法是对的,不能按照个人的喜好行事。从尉迟恭的角度分析,皇上让自己去查唐俭的罪行,是对自己的信任,但自己完全是按照事实说话,在权威面前没有趋附,坚守底线;这样的不变通,是品格的坚持。当然,也可以从唐俭的角度分析,下棋就是技能竞赛,不能因为对手是皇上就故意输掉;还可以从同僚的角度分析,同僚认为尉迟恭的做法太过迂腐,没有看清形势,不懂得变通,但对这种观点应该持否定态度。
解读任务:形式是“发言稿”,情境是“班级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考生要准确解读材料中的人物和事件,从中选出感触最深的地方,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来写作。
【立意】
1.自我反省,从善如流
2.坚守原则和底线
3.作为领导者,做事应客观公正,不能感情用事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