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陵泉穴临床应用刍议(临床治疗)

阳陵泉,前人依其所在部位而命名(胆属阳经,膝外侧属阳,腓骨小头部似陵,陵前下方凹陷处经气象流水入合深似泉,故名“阳陵泉”)又名筋会、阳陵、阳之陵泉;是足少阳之脉所入为合的合上穴,为筋之会穴。

历代针炙医家将之列为要穴,亦与其主治有关。如《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胆病者,善太息,口苦,呕宿汁,心下澹澹,恐人将捕之,嗌中吤吤然数唾,在足少阳之本末,亦视其脉三陷下者炙之,其寒热者,取阳陵泉:”此是治疗胆腑病症。阳陵泉又治筋病,如《录枢·邪气藏府病形篇》有:“……筋急,阳陵泉主之。”《马丹阳天星二十穴歌》:“膝肿并麻木,冷痹及偏风,举足不能起,坐卧似衰翁,针入六分止,神功妙不同。”阳陵泉又治疗足少阳经体表循行通络上的病变。

由于平素谨遵医经巨典,继承先师吴效仁超群医技,为我临床实践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临床中我始终按照祖国医学辨证施针的治疗原则,对于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得心应手,在不同程度上都收到了满意的疗效,并对较为棘手的顽症痼疾,在某些方面,自己也有独到的见解。现将我二十多年临床实践中对该穴的心得分述如下:

一、 阳陵泉穴的取法

本穴取法,历代文献其说不一。《灵枢·本输篇》:“伸而得之。”是让患者将下肢伸直,然后取穴;《针炙大成》:“蹲而取之。”是嘱病人取下蹲姿势再定穴;《中国针炙学》:“坐,屈膝重足……取之。”本人从多年临床实践观察体会,以上方法对于老年人、儿童、体质虚弱者均不适宜。基原因是易发生晕针及弯针。我则采用仰卧位或侧卧位取穴,仰卧时对下肢微屈,在腓骨小头前下凹陷中取之。这种方法取穴病人感到舒适耐久,不易发生晕针、弯针,并容易引起经气,得气快,感传好。

二、 主治范围

(一) 胆腑病证

《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合治内腑”,《灵枢·四时气篇》:“邪在腑 ,取之合”。胆附于肝,内藏清汁,肝与胆在生理上相互联系,在病理上相互影响。故肝胆多同病,因湿热蕴结,入侵肝胆,胆汁外溢;或脾阳不运,湿热内阻,胆汁外溢;以及肝郁气滞、肝胆湿热、肝胆实火等所引起的病证,都属本穴的治疗范围。

(二) 筋的病证

阳陵泉是筋之会穴,为筋气聚会之外。《难经·四十五难》云:“筋会阳陵泉”。故阳陵泉是治疗筋病的要穴,特别是下肢筋病,临床较为常用。具有舒筋和壮筋的作用。

(三) 经脉通络上的病证

依其足少阳经的循行、针感的走向和穴位的所在,循经取穴,本穴治疗本经经脉循行通络上的下肢、髀枢、胁肋、颈项病,以及肝胆火旺,循经上扰的眼、耳、头部病变。

三、 临床应用

(一) 胁肋痛

《灵枢·五邪篇》“邪在肝,则两胁中痛”。 《灵枢·经脉篇》:“胆足少阳之脉,……,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肝与胆相表里,肝脉布胁肋,胆脉循胁里,过季胁,说明胁痛与肝胆的关系甚为密切。故循经取穴,取泻本穴治疗气滞、血瘀以及肝胆疾患引起的胁肋痛效果均佳。《杂病穴法歌》载有:”胁痛只须阳陵泉“。我在临床上根据辩证施治的原则,在下列三型的胁肋痛中主要运用阳陵泉穴治疗,尚可辅用其它腧穴。

1. 瘀血胁痛

瘀血胁痛者取泻阳陵泉外,可辅以血会膈俞,配三阴交以活血。跌仆损伤者,尚可取阿是穴。诸穴相伍有通经活络,行血祛瘀之功。

2. 肝郁胁痛

肝郁胁痛者取泻阳陵泉通调气机外,尚辅肝之原穴太冲感肝之募穴期门,以疏肝理气。诸穴相任共奏疏肝解郁、通络止痛之功。

3. 湿热胁痛

湿热胁痛者多与今之胆囊炎有关。阳陵泉、支沟泻之能和解少阳而清热化湿。期门、日月是肝胆之气募集之处,泻之能疏利肝胆的气血。诸穴相任共达清热化湿、疏肝利胆之效。

例一:

王某某,女,55岁,教师,1995年6月20日来诊。主诉:左胁疼痛五天。痛如针刺样,咳嗽加剧。查体:舌淡暗、苔薄白,脉弦细。遂针左侧阳陵泉,以快速捻转进针,深1.5寸,得气后,施以泻法和调气法,病人胁痛即减轻,咳嗽时已无疼痛,留针三十分钟,起针,疼痛完全消失。随访,未再复发。

按:本症属气滞血瘀型,不通则痛。故用阳陵泉(左)调气法。

(二) 肩痛

肩痛一证,病因多与感受风寒之邪有关,亦有因经脉受损,气血不和,不通则痛之故,我认为根据上病下取的法则,选筋会——阳陵泉一穴治之,疗效尚感满意,尤其对新病患者或扭伤或挫伤所致者,疗效尤著。

例二:

李某,男,54岁,民警,1987年12月30日初诊。主诉:两肩疼痛二月余。二月前无特殊原因忽感两肩疼痛、沉重、酸麻。且遇寒加重。抬举受限,以右侧为重。曾服中药多日不果。查体:局部外观无明显改善,外展60°,上举100°,试摸对侧耳朵,仅达百会处。舌淡苔白,脉沉弦。随取双侧阳陵泉,以快速捻转刺入,得气后,施以泻法,留针三十分钟,每日隔五分钟行针一次,在行针时嘱患者活动患侧(运动法),范围由小到大,针1次后疼痛缓解,活动范围增大,外展80°,上举120°,摸对侧耳朵过百会穴10厘米处。又针1次,右肩疼痛消失,高举150°,已能摸到对侧耳朵。再针1次,诸症消失。为巩固疗效,患者要求再针2次后肩关节活动自如,追访未再复发。

按:患者肩痛,多因营卫虚弱,复因局部感受风寒,遂致气血阴滞而致筋脉失养,不荣则痛。现医多在肩关节局部进行治疗,效果均多不佳。根据“筋会阳陵”多用阳陵泉以疏通调理气血,治之每每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 痿证

取刺筋之会穴阳陵穴,有健壮和舒利下肢筋脉的作用。

1. 肺热灼阴型

在取泻尺泽、内庭,补复溜,清肺润燥,养阴荣筋的处方中,配补阳陵泉,佐以强壮筋脉。

2. 气血双亏型

在针补合谷、三阴交,补益气血的处方中,配补阳陵泉,佐以强壮筋脉。

3. 湿热浸淫型

在取泻阴陵泉、内庭,清利湿热的处方中,配泻阳陵泉,舒利筋脉。

4. 肝肾亏虚型

在取补曲泉、复溜或太溪,补益肝肾的处方中,配补阳陵泉,强壮筋脉。

5. 肝热筋痿型

《素问·痿论》:“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筋膜干则筋急而挛,发为筋痿。”此型瘘证,可泻阳陵泉、合谷、太冲,清利肝胆,舒筋活络。

6. 脾热(胃热)肉痿型

《素问·痿论》:“脾气热,则胃干而渴,肌肉不仁,发为肉痿。”此型痿证,可在针泻内庭、合谷清热益胃的处方中,加补阳陵泉、阿是穴,佐以壮筋补虚;如标亦属实者,阳陵泉和阿是穴改用泻法,舒筋祛邪。

例三:孙某,女,33岁,农民。1990年3月7日就诊。主诉:左下肢麻木无力一月余。一月来发现左下肢麻木,继之则软弱无力,迈步时足尖下垂,且有拖动之势。查体:左下肢肌张力低下,膝反身减弱,胎举不能自立。舌淡苔薄白,脉细弱。遂针阳陵泉(左),阴(左),用补法。留针三十分钟,行针时患者有酸麻胀重感,且有向脚趾尖放射现象。嘱其抬腿时即可抬高15厘米,又针治3次,病即痊愈。

按:古有“治痿独取阳明”之说,故选用足阳明经穴阴市用补法,以调补阳明气血。加用补阳陵泉,以舒筋活络,通条气血,则筋脉得养,痿证自消。

(四) 痉证

对症治疗,取泻本穴多用于治疗下肢筋脉拘急,以收舒筋解痉之效。整体治疗,取泻阳陵泉,合谷,太冲,共奏疏风祛邪,息风解痉之效。对于因失治、误治、或汗下太过,机体极度虚弱,经筋失其濡养,导致气血虚弱之破伤风,和素体气血亏虚,或因亡血,或产后血亏,不能荣养经筋,或汗下太过,导致阳气阴血两损之痉病,均不可施本穴。

例四:

潭咏玲,女,46岁,1995年4月12日诊。病案号:12428。主诉:斜颈二年余。患者述两年多来,颈向右侧偏斜,伴有头晕,坐立不能持久。二年多来多方求医无效。诊见患者性情抑郁,语低气怯,头部向右偏转90°,右侧胸锁乳突肌僵硬,舌红苔白脉弦细。遂针阳陵泉,太冲,均用泻法。行针期间,患者头向正中偏转45°,又加用颈夹背穴,左侧用补法,右侧用泻法。针一次后,头部基本位于正中,持续四小时,随继针10次,头部位于正中,余症状消失。随访,未再复发。

按:此患者斜颈属痉证范围,患者平素抑郁,肝郁化火,灼伤真阴,乃至肝木失于濡养,肝风内动,血不养筋。故用阳陵泉、太冲用泻法以疏风祛邪。又因患者久病,故在患部用补虚泻实法,使经脉通利,筋得濡养,故痉证自除。

四、 针法的补泻

1. 针刺方向与针感走向

略向下斜刺,其针感沿足少阳经下行至足部,略向上斜刺,在不断地捻转针的同时,其针感逐渐沿足少阳经循膝股,髀枢走至腹,胁肋,肩等处;少数病例走至颈项。其斜刺方向视病位而定。

2. 下肢瘫痪,属于驰缓性者,本穴针感由不明显逐渐转为明显,便针感逐渐走达远处,则示病情好转。外伤性截瘫,本来针感应该是不明显的,如果患肢自感针感明显,或仍存在有传导感觉者,则属幻肢感。临床应注意观察,以免同正常针感混淆。

(二) 补泻

筋病之实,多取本穴治之;筋病之虚,多配补肝、肾经有腧穴施治。胆病多阳亢火旺,胆腑病多实证,肝胆同病亦多实证,故临床本穴多用泻法,少用补灸。

除此之外,我在临床上还根据辩证施治的不同,采用烧山火,透天凉,从附引阳,从阳引阴之复式补泻手法,充分发挥针灸双向调节作用,对于上虚下实,上热下寒,寒热错杂,虚实夹杂等病症,均有良好的针灸效果,甚至超过药物,获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

以上是我二十多年以来,对阳陵泉一穴在取法,主治范围,临床应用以及总结先师吴老针灸补泻手法在临床上应用的体会,然而,阳陵泉穴在临床应用范围及病种上不仅仅只限于此四方面。还有许多方面未被总结及挖掘出来,还有待于同道们共同研究及探讨。(刘世平)

(0)

相关推荐

  • 十二经络、胆经

    bu 不通 表现: 口干口苦,偏头痛容易惊悸:善叹息便秘皮肤萎黄:消化不良关节痛脂肪瘤:痰湿,结节积聚. 1.胆汁上溢,早上起来就会口苦, 2.脸上像蒙了一层灰, 3.经常偏头痛,坐骨神经痛或乳腺方面 ...

  • 董针——-木枝穴(肝胆虚证)

    [木枝穴] 部位:在马金水穴向外上方斜开一寸. 解剖:(肝.胆神经) 主治:肝虚.胆虚.胆结石.小儿夜哭, 取穴:从马金水穴向外上方斜开一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一分至三分 说明及发挥: 本穴位置与胃经 ...

  • 筋痹诊疗指南

     疼  痛 ↖点击关注 因为热爱,所以坚持. 因为坚持,所以传递.  指  南 [转归预后] · 筋痹的转归与预后主要取决于患者正气的强弱.感邪的轻重.病变程度.治疗措施得当与否. 若正气不虚,感邪较 ...

  • 其充在骨

    ​其充在骨: 少阳主骨及 髓会绝骨的 临床运用 "肾主骨": (一)肾主骨 五脏所主: 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 脾主肉,肾主骨,是谓五主 "肾生骨髓".&qu ...

  • 荐读!运用《伤寒杂病论》治疗癌症临床辨析刍议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明确了时间本位在整体观念中的重要性,时间反映疾病在病程某时段的病况和症状. ●<伤寒杂病论>突出切诊在辨证选方中的作用,切诊包括切脉.切 ...

  • 运用《伤寒杂病论》治疗癌症临床辨析刍议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明确了时间本位在整体观念中的重要性,时间反映疾病在病程某时段的病况和症状. ●<伤寒杂病论>突出切诊在辨证选方中的作用,切诊包括切脉.切 ...

  • 临床手册|肝硬化治疗经典处方汇总

    ■ 处方1 恩替卡韦片 0.5mg 1日1次 口服 适应证:乙型肝炎肝硬化(肝功能正常)患者. 用药解析:临床研究发现,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病情持续恶化的主要原因在于乙型肝炎病毒持续复制,因此,在治 ...

  • 最新临床试验结果:干细胞治疗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安全有效

    本文首发自博雅干细胞 作者:福建医科大学 YANG 专家审核:江苏大学附属医院 李晶 教授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是一种慢性肺部疾病,发生在接受长时间呼吸机和氧疗的早产儿中,BPD是早产儿死亡和并 ...

  • 【临床医案:葛根汤治疗面肌痉挛】

    患者,男,52岁,2017年4月9日就诊.患者2天前外出田间劳作,汗出当风,回家后吹空调,次日遂出现口角歪斜,言语不清,伴发热,自测体温38.7 ,左耳疼痛.听力减退,自服"布洛芬片&quo ...

  • 云南白药临床新用(中医治疗)

    云南白药是我国传统治疗跌打损伤,祛瘀止血的良药,具有活血散瘀.消肿止痛.祛腐生肌之功效.临床中发现外用云南白药对一些常见病.多发病能取得较好疗效: 1.治疗小儿秋季腹泻 取云南白药1g与75%酒精调成 ...

  • 从经典到临床:支气管哮喘中医治疗经验

    从事呼吸系统疾病的研究治疗20余年,采用自拟哮灵汤加减治疗支气管哮喘,取得了显著疗效.现结合临床治验,将哮灵汤治疗哮喘的经验介绍如下. 1.基本方 哮灵汤组成:桑白皮12g,苏子12g,冬瓜子24g, ...

  • 【临床医案:补阳还五汤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验案】

    [下肢深静脉血栓]吴某,女,44岁,个体老板.初诊2019年2月12日. [病史]:患者起初因外感发热而卧床休息治疗,三天后出现左下肢疼痛,呈进行性加重,伴肢体肿胀,至市某医院住院治疗,经过CT.彩色 ...

  • 张志远:临床活用黄芪治疗肥胖,鼓胀和重症肌无力

    黄芪味甘,微温,补气之功最优,故推为补药之长,而名之曰"耆"也.善治诸虚羸弱之证.用之治疗早搏,与养阴之生地黄同用,黄芪温补升气,乃如雨时上升之阳气:生地黄甘寒滋阴,乃将雨时四合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