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波:如何面对灵魂缺席的诗歌时代

刘 波

作者简介:刘波,男,1978年生,毕业于南开大学,文学博士,现任教于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在《南方文坛》、《文艺评论》、《文艺争鸣》、《当代作家评论》、《诗探索》等刊发表文学评论文章数十篇,出版有专著《“第三代”诗歌研究》。在“诗生活”网站开有评论家专栏,获得《诗选刊》杂志“2011年度诗歌评论奖”。

一个诗人,无论你在姿态和宣言上表现得多么先锋,多么前卫,那也只是表象而已,或者因瞬间的激情使然,一旦这种先锋在遭遇现实时,它是否能经得起读者的检验?是否能经得起生活本身的考量?这些命题,可能才是先锋诗歌得以存在并持续坚韧的前提。现在,我们看到的很多所谓的先锋,充其量都只是口号性的、华众取宠的伪先锋。而真正的先锋,它应该是关乎现实与理想,联于心灵和精神。脱离了现实与心灵来谈先锋,或许只是一场虚幻的期待,过眼云烟而已。

70后诗人朵渔在一次访谈中,对此曾有过清晰的表达,我们可以将其当作对先锋诗歌与诗人灵魂之关系的回应。他说:“大灵魂写大诗,小灵魂写小诗,有什么样的灵魂就有什么样的诗篇,而不是相反。”这话似乎真正触到了诗歌与诗人灵魂之间最切实的痛处,灵魂有大小,灵魂里也见气量。以知识来叫板诗歌的时代正在远去,而唯西方大师是从也遭到了年轻诗人的消解,诗歌写作正有向传统回归的倾向。在这样的转向过程中,另一重困境又开始呈现:诗歌书写中灵魂缺席的时代到来了。诗人于坚在其《棕皮手记》中有过这样的感触:“诗要到心。到语言是不够的,诗本来就是从语言开始的,只是说话是不够的,要立心。”后来,他又对此作了追踪阐释:“诗是通过语言招魂的艺术。没有灵魂的写作玩弄语言,而才子们又往往忽略如何说的智慧。”如果说这是对韩东“诗到语言为止”观念的反拨和纠偏,那么,他应该指涉了建立在语言载体之上的诗歌更为普遍的功能:首先是对语言的创新,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对世界可能性作一种艺术的描绘和书写。这种书写不一定就是“文以载道”之中的那个“道”,它更多的应该是诗人性情的真实流露。因此,诗歌不仅仅关乎语言,还应该和诗人的心灵相通,甚至联与一个人的思想境界与精神品味。

于坚对韩东当年提出“诗到语言为止”的观点作了修正,这一修正也可以说是延伸式的拓展,即强调诗歌创作的灵魂属性。对于先锋诗歌的灵魂性,诗人沈浩波说:“除了语言的先锋性,还必须看到,诗人作为一个时代最敏感的触角,他必须站在时代的前沿,用他的灵魂去感知这个时代的粗重呼吸,这就赋予了'先锋’一词的时代性。”沈浩波曾经非常先锋过,并且声称要一路“先锋到死”,对此观点他好像至今未变。只不过,我们发现他的“先锋”,如今已不再仅是口语化与反叛道德的先锋,或者说是“下半身”时代“肉体的先锋”,他也开始意识到诗人灵魂书写的重要性了。

就像里尔克在给青年诗人卡卜斯的书简中所忠告的那样,诗歌中最好的部分,就应是那些“生活的断片与声音”。所以,一个优秀的诗人应该“走向内心,探索你生活发源的深处,在它的发源处你将会得到问题的答案”。当伟大的诗人在强调心灵之于诗歌的重要时,我们还应意识到这种强调的共性:没有精神与思想含量的写作,定不会长久流传。诗人们的“心灵”主张,放在当下来看,它应该是我们审视自己创作的一个镜鉴,一份参照。只有在心魂的参与下,先锋诗人的写作才会有欢愉或痛感的光泽,才会有精神与思想的真相,否则就可能陷入纯粹技术主义的困境,或以“知识”入诗,或沉于形式实验,而无法更开阔地前行,最终因诗歌打动不了读者而“泯然众人矣”。

在新一代诗人里,但凡有创新与冒险精神者,都在自觉地软化所学的“硬”知识,让其带有生命的气息,将其渗透到日常化的写作中。与那些将“知识”直接纳入诗歌创作的诗人相比,他们大都收敛了那种优越感与炫耀的姿态,自觉地回归到平民诗人的心态中。也即诗歌不再是哗众取宠、引人关注的表演道具,而是成了精神生活的一部分,这种转变是自然的、超越性的。世俗的物质生活与高贵的诗歌书写并行不悖,让个人的生命表达,呈现出异样的“灵光”。

介入时代现实,书写生活的美学,正是现在的年轻诗人努力的方向。生活是最质朴也是最广泛的诗歌创作来源,无论是灵感,还是素材,在真实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可竭力取用,然而,一旦我们脱离了现实的生活,而去追寻那些虚假的、飘渺的神性与幻觉,很多东西就变得不再有力量,这些其实才是先锋诗歌真正的敌人。钱穆先生在谈到杜甫的诗歌时,曾这样评价道:“工部诗最伟大处,在他能拿他一生实际生活都写进诗里去。”这种评价很到位,也很精准。中国的诗人,在过去是以生命与灵魂入诗,而在西方观念过度输入后,很多人注重技术的锤炼,而轻视精神的渗透和灵魂的参与。

所以,我现在仍然这样认为,当下先锋诗歌真正的困境,还是出在诗人自己身上,而与其所处的外部环境之关系,并未像一些诗人抱怨的那样紧张,那样不堪。没有哪个时代标明了就是适合写诗的时代,也没有什么样的环境是专为大师所设置和预留的。真正的诗人,在任何时代都可以面对自己的写作,只要他能够抓住诗歌的本质,认清自己的方向,参透诗歌与现实之关系,他也就能通晓诗歌的现实。面对自己的良心与灵魂写作,才是先锋诗人的正途,否则,就可能是一场徒劳的词语搏斗。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诗歌其实是审视国家文化艺术的一面镜子,而不是随着时代风潮涌动并随波逐流的政治同谋,它应该是个人艺术追求与时代承担相融合的表达,关乎时代与命运,同时也关乎历史与现实。由此,诗歌写作应该是由内向灵魂与心智进发,由外向时代与社会,乃至整个宇宙开放的,而不是封闭于纯粹的语言实验与游戏趣味。关于这一点,我们有过不少曲折的历程。不仅诗歌和小说创作如此,绝大多数艺术创作其实都有相通的一面,那就是面对心灵,创作者与接受者都是如此。道理如此清晰,但当下的诗人们仍然面临困境:他们大多数时候都是在做“自我表达”的书写,而与读者或他人的“交流”,则很少进入他们的视野。其实,“自我表达”并不是一个诗人或作家写作上的禁区,相反,写作首先就是在进行“自我表达”,否则,其他的一切都不可能成立。然而,一旦“自我表达”不联于诗人与读者之间心灵的平等对话,那么陷入一种自我封闭的呓语,也就在所难免了。

诗要到心,到语言是不够的,道出的正是诗人不应仅停留于狭隘的语言实验,而要在写作中保持心灵的开阔,精神的丰富,以及对诗之内涵的拓展。但这些并不是取消诗歌对时代与社会的担当,取消其批判性与审视存在的力度。相反,它由语言实验到生命书写的转换,由介入现实到艺术创造的超越,凸显的正是当下诗歌向精神纵深处迈进的探索性品质,以及理想主义重回诗人内心所产生的耀眼光芒。如果说我们的诗歌正在网络化时代走向千篇一律的困境,那么重申“诗要到心”的观念,就显得尤为必要。因为任何经典诗人,都是在个性化的语言表达基础上,带着精神、思想与心灵共同的作用,才会写出那些具有独特风格而又不乏永恒美感与普适价值的诗作,从而千古流传。

注:本文刊发于《北京文学》2012年第11期,感谢王秀云老师和李寒兄,标题为编辑所加。

(0)

相关推荐

  • 特别推荐 | 熊生婵:我是每一个,我是我

    我是每一个,我是我 诗人:熊生婵 关于诗人 熊生婵,2000年生于贵州水城,作品散见<山花><草堂><贵州日报><语文报><中国诗歌>< ...

  • 2016中外诗人《跨越语言的诗意》朗诵:《轻》《换位》(南人)

    2016年10月,中外诗人<跨越语言的诗意>朗诵会,诗人南人朗诵<轻><换位>. <轻> @ 南人 拿起一把剪刀 朝照片上长得没有哪儿不像我的那个家伙的 ...

  • 冷抒情诗派第1号:语言的准零度和艺术的泛自由

    诗人风绘画作品<冷抒情:我的瓦尔登湖> 冷抒情诗派第1号:语言的准零度和艺术的泛自由 1989年先锋诗歌低潮时期在武昌创立冷抒情诗歌艺术流派并实验作品创作,因全情致力于中国先锋诗歌自由事业 ...

  • 张道富:新时代的愚公移山(外三首)

    阅读本文前,请点击标题下面蓝色字体"温馨微语""关注"我们.欢迎指导,期待赐稿,体裁不限.诉说灵魂情感,传播社会万象,品论人生得失,关注百姓喜乐,倡导原创,感谢 ...

  • 诗家争鸣45期 | 什么是诗?什么是好诗?什么是先锋诗?

    小编按:庞大的网络中,诗人如此之多,似乎有点欣欣向荣的景象:那究竟何为诗呢?诗人们写的都是诗吗?这个问题值得考究.评论家鹰之认为,所谓诗歌就是诗人对他的世界观人生观所做出的形象化命名. 鹰之,诗人,批 ...

  • 【安徽诗歌●音画诗文】寂静的河流 ▎作者:刘 波 朗诵:紫 轩

    寂静的河流 作者│刘 波     朗诵│紫 轩 喜欢这份宁静,落日微澜 余晖与水波相互交融 沉稳似金,远山曲线隐约 天空赏赐大地 光华宁静的恩典 水鸟已经归巢 苇草暗自洗濯汗渍的阴影 一尾游鱼浮出水面 ...

  • 灵魂缺席,就是高维能量的通道关闭了​ | 李爽&刘丰

    创作时的起心动念 比什么都重要 李爽老师:再回到艺术创作,我们常常以为艺术是一种技术.其实真正的技术是当你在一个放松和开放的状态下,自然可以流露出来的,完全可以自己自动自发的,更重要的是什么? 重要的 ...

  • 【三秦文学】刘金田:【小院】(诗歌)

    点击上方蓝字 关注三秦文学 编    辑:米兰花 主   编:刘   生  小院 作者: 刘金田 从东到西一百零九步 从西到东也是一百零九步 能不能把这条路走成坑 这要看毅力这关能不能过 体内有在战斗 ...

  • 刘斌评诗|欧阳江河诗歌简评

    撰稿:刘斌 ★ 在朦胧诗那群星璀璨的星空中,欧阳江河无疑是格外夺目耀眼的一颗明星.欧阳江河几乎从一开始就对自己的诗歌写作期许甚高.上世纪80年代他就说过:"至于诗人,我认为除了伟大他别无选择 ...

  • 【收藏!30首触动灵魂的经典诗歌!】“小...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了人迹更少的一条"--诗歌之美,不论国度,超越语言,不经意间就触动心房. ...

  • 【老师的样子37】刘娜:一个灵魂影响另一个灵魂

    " 老师的样子 " <绿汀文萃>2020 主题征文 一个灵魂影响另一个灵魂 刘  娜 我从小就立志长大后就成为一名老师."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 ...

  • 刘斌评诗|西川诗歌简评

    撰稿:刘斌 ★ 做为知识分子写作的重要代表,西川是名副其实的. 西川有着极其广阔的中西诗学视野和广泛的文史哲阅读.评论家刘波这样评述道:"是阅读改变了西川的诗歌写作方向,长期的阅读体验,给诗 ...

  • 刘斌评诗|陈先发诗歌简评

    (撰稿:刘斌) "诗人陈先发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曾将纯粹抒情推上诗坛顶峰,赢得了广泛的赞誉.2005年<前世>的出版却让人发现,陈先发依然走在当代汉语诗歌实验的前列.陈 ...

  • 歌曲演唱•《爱与哀愁》演唱者 刘 波

     歌曲演唱·<爱与哀愁>演唱者 刘 波 往期回顾:歌曲演唱·<如果爱还在>演唱者 萍聚 免责申明: 本平台部分图片.音乐和歌曲来源于网络,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让更多人获得相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