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火重生:北美独立和拿破仑战争是如何成就大英帝国的

大英帝国作为历史上少有的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帝国,其兴衰历程也常被读者提出和讨论。不过,与通常的认识不同,伊丽莎白女王时代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的辉煌胜利确实是英国强国之路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但是它距离大英帝国的正式构建还相差甚远。换句话说,击败无敌舰队、英荷战争、大宪章和光荣革命等等都是英国构建真正的帝国的前期铺垫。事实上——略带讽刺的是——英国作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日不落帝国”出现在世界舞台上,恰恰是脱胎于它历史上一段非常危险的时期,即美国独立和拿破仑战争对英国生存构成致命威胁的时期。本文正是以此为出发点,梳理大英帝国主体构建的历程,为读者阐明英国是如何在这两场大战中脱胎换骨成日“不落帝国”的。

既然我们讨论的对象是大英帝国的主体,那么首先我们要对“大英帝国”有一个整体的认识。虽然大英帝国作为一个不断扩张的殖民帝国,其版图在18-19世纪中不断变化,但是其主体主要包括北美、印度、澳洲以及亚洲和非洲的部分地区。我们之所以认为,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的北美独立和拿破仑战争是大英帝国正式的开端,正是因为上述主体部分就是在这一时期加入或巩固了其在帝国中的地位。

鼎盛时期的大英帝国

我们先说北美独立战争的意义。1756年-1763年的“七年战争”是法国大革命爆发之前,欧洲最后一次各主要大国均参与其中的大战。在战争中,英国从法国手中夺取了其在北美的大部分殖民地。特别是加拿大的魁北克,这里直到今天依旧是加拿大主要的法语地区。起初,在加拿大说法语的人口和说英语的人口在数量上几乎是相等的。随着1776年北美独立战争的爆发,大量反对独立的美国人(这里应该说是原居住在美国十三个殖民地的人,因为他们不认可美国独立,因此不应该被认为是美国人,只是为了论述方便称他们为“美国人”)涌入加拿大。在《1791年加拿大法案》中将加拿大分为英语人口占多数的上加拿大和说法语的下加拿大,两个地区均被授予自治权利。作为北美独立的延续,1812年英美战争的结果对美国和加拿大来说都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对美国来说,攻占加拿大的失败使美国下定决心向北美大陆的西部拓展,太平洋成为美国近一个世纪追寻的目标。而对加拿大来说,这场战争的意义甚至更加重大:一方面,1812年英美战争的结束也代表着此前美国移民潮的结束。通过这场战争,使得越来越多的加拿大人开始认同其作为大英帝国属民的身份,巩固了其对帝国的认同和自身在帝国中的地位。另一方面,1817年的《拉什-巴戈特协定》规定美加两国在五大湖地区解除武装,后来这样的规定逐渐扩展到横贯北美大陆的漫长边界之上。边界的安全反过来保障两国可以放心的追求不同的目标,这也是北美地区在十九世纪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影响延续至今。

北美独立战争的副产品在无意中创建了帝国在南半球的重要版图。在美国独立之前,北美殖民地是英国流放罪犯的重要目的地。但是美国独立后,英国政府不得不寻找新的流放地。人们通常认为,澳大利亚之所以会被选中纯属无意之举。1788年第一艘载着750名犯人的运输船在军舰的护卫下来到澳洲,1793年第一艘满载自由殖民者的船也来到这里。从这一刻开始,澳大利亚逐渐融入帝国的版图。

著名的库克船长被认为是首批登上澳大利亚的欧洲人之一

如果说北美独立战争巩固了两大地区在帝国中的地位,那么拿破仑战争的意义更加全面和深远。在这场影响世界历史走向的战争中,有两件事对英帝国形成的影响尤其深远。第一件是1804年的特拉法加海战。正如文章开头提到的,虽然英国于1588年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通过四次英荷战争最终击败荷兰。但是英国还远没有成为无可争议的海上霸主。特拉法加海战即是证明——欧陆大国仍有能力组建一支与英国势均力敌的庞大舰队。而正是在特拉法加海战中,纳尔逊将军领导下的皇家海军决定性的击败法西联合舰队,才最终奠定了英国不可挑战的海上地位(一下个对手要等到一战之前的德意志帝国了)。

第二个事件是1806年《柏林敕令》的颁布。拿破仑要求他控制之下的所有港口对英国关闭,希望通过贸易封锁这种经济制裁手段逼迫英国就范。做为反击,英国也出台了枢密院令,禁止船只进入法国港口,除非该船只首先经停英国港口。《柏林敕令》的颁布确实对英国贸易造成了巨大影响,但是英国逐渐从阵痛中恢复过来。这是因为,在特拉法加海战中彻底丢掉海权的法国,推出这样的大陆封锁政策实际上就等于将自己和其控制下的欧陆国家的海外领土拱手让给了英国。随着拉丁美洲殖民地开始脱离西班牙的统治,欧陆国家对英国殖民帝国建设的阻力越来越弱。相应的,英国借机夺取了原属于法国、荷兰和西班牙的这些海外领土,如南非开普、荷属爪哇岛、西印度群岛等(其中大部分在战后归还原有国家或者给予一定的补偿)。英国与西半球国家的贸易联系也是在这一时期建立起来的。反观拿破仑法国。《柏林敕令》严重影响了荷兰、西班牙、瑞典等依赖海上贸易的国家的利益,加剧了他们与法国之间的矛盾。俄国与法国关系的破裂也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柏林敕令》反而加速了拿破仑的失败。

让我们回过头来更加深入的思考拿破仑的经济封锁政策对英国的影响。有趣的是,拿破仑在特拉法加海战失败后推出《柏林敕令》的行动与二战时德国在不列颠空战失败后通过潜艇战封锁英国的战略之间存在极大的相似性。都是在直接的入侵手段失败后,希望通过经济封锁的方式迫使严重依赖海上贸易的英国就范。但是,二者之间也有显著的不同。从地理的角度来说,欧洲可以被看做是亚洲大陆西边的巨型半岛,英国处于这个半岛的顶点。从英国的角度上来说,其可以通过封锁英吉利海峡和北海来控制半岛西侧的海路,通过直布罗陀、马耳他来控制地中海一侧的海路。法国处于这个半岛的西南端,控制着从荷兰到西班牙再到意大利的“半岛”沿海国家,因此其确实具有对英国采取大陆封锁的地理上的可行性。

但是,经济封锁战略不能只看地理位置,这也是我只部分认同“地理决定论”的一个侧面证明。“地缘政治”不同于“地理决定论”。“地缘”的范围更大,除了地理这个基础条件之外,人类活动的影响同样十分巨大。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建立一种国家对资源利用的整体概念。在拿破仑战争所处的风帆时代,海上贸易在资源整合和运输上的效率远高于陆上马车运输。同样是在那个时代,欧洲大陆的资源和市场同样无法弥补海外市场的损失。这就是英国可以从拿破仑的封锁中恢复过来并建立起自己的帝国的原因。反观二战时期德国的封锁。二战的年代是以铁路和坦克为代表的内燃机时代,在这个时代,铁路代表的战略运输和汽车代表的战役战术运输的效率已经超越了传统的海上运输。如果将眼光放得更开放一些可以发现,美国、德国和苏联的崛起都是搭乘内燃机革命的东风。因此,从这个层面上说,二战时德国封锁的成功率要高于拿破仑。说一句题外话,也正是看到这一点,坚定了美国的罗斯福总统支援英国打破孤立主义的决心。因为,一旦德国成功逼迫英国投降,完成对东半球资源整合的话,那么同样可以如法炮制迫使美国就范——如同在内燃机时代英国对欧洲的劣势,西半球对东半球存在同样的劣势。

罗斯福总统签署《租借法案》

通过上述梳理和分析,我们发现,北美独立战争和拿破仑战争虽然给英国造成了短时间的剧痛,一度威胁到英国的生存。但是在风帆时代的宏观背景下,短暂的黑暗反而促进了英帝国内部的团结。英国借助拿破仑战争的胜利,夺得无可争议的海上霸主地位,打造自身的殖民和贸易体系。正是经历了这两场大战的洗礼,英国真正蜕变为“日不落帝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