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肇铭|气度从容雍雅,笔墨深雄醇厚
张肇铭——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事业的先驱。1923年毕业于北平艺专。师从王梦白、陈师曾、姚芒父。其花鸟画创作受恽南田画风影响,擅写生兼写意,不求工而见工于笔墨之中。七十岁后由小写意转为大写意,画风为之一变。他花鸟画气度从容雍雅,笔墨深雄醇厚,格调平淡天真,得水墨写意艺术之真谛,在艺坛享有盛誉。
张肇铭:(1897~1976),湖北省武昌人。1923年毕业于国立北京艺术专科学校。1927年任私立武昌美术专科学校国画教师。1928年任该校校董,为湖北艺术团体梅社社员。40年代曾任武昌艺术专科学校校长。1950年任中国美术家协会武汉分会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委。1962年任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南美术专科学校教授、湖北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曾出席全国文学艺术界代表大会、文教群英会.张之花鸟画享有盛誉,武汉解放后,其代表作有《红叶》、《牡丹》、《荷花》、《秋海棠》、《枯枝麻雀》、《牵牛》等,出版有《张肇铭画集》。
1897年的夏天,张肇铭先生出生在湖北武汉,书香世家。4岁那年,父亲去世后他随母亲住进“敬节堂”。10岁时,他的伯父张廉将他接到自己身边,教他读书习画,从此便与丹青结缘。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张肇铭暂时辍学,多年寄人篱下的生活让他一心想要学习一门可以谋生的技能,于是进入了一所艺徒学校。毕业后,他曾为人作画刻印聊补生计,同时还到一所私立学校学习英语。
1920年,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在武汉招收5名学生,张肇铭顺利被录取入中国画专业,师从国画大师陈师曾、王梦白和姚茫父。上世纪20年代初的北京,正经历着新旧文化的剧烈碰撞和交融,青年时代的张肇铭在这里得以开阔眼界,接受进步的文化。
在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大量的临摹为张肇铭打下了深厚的笔墨基础,并按照陈师曾“以渊博学养与良好艺术感受力为底里”的理论,集众家之长,在花鸟画学习中,遵循宋元以来的绘画传统,近师吴昌硕、恽南田和陈师曾,形成了属于自己的清新优雅的艺术风格。
1923年,张肇铭回到武汉后接受唐义精先生的邀请,到武昌艺术专科学校担任教员,抗日战争胜利后曾先后担任教务主任、校长。新中国的成立为张肇铭的花鸟画创作带来了新的生机 。1957年3月,张肇铭成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和中国美术家协会武汉分会的第一任主席。
在1959年建国十周年之际,国家编辑了一本名为《建国十周年美术成就》的画册,由陈毅题签,收录了傅抱石的《雨花台》、潘天寿的《红莲》、于非誾的《玉兰》等名家作品,湖北的艺术家中,张肇铭的《枇杷》和王霞宙的《卷丹》也入选。
1960年,张肇铭为人民大会堂创作了花鸟画《油菜花香》,让湖北花鸟画受到全国瞩目。在他的身上,有着中国传统文人的渊博学识,也有新时期知识分子的热情活力和创新精神,这些都为他的花鸟画创作注入了无限生机。
张肇铭经过多年的积累沉淀,到了晚年画风大变,由小写意变为减笔大写意,将墨意在宣纸上发挥的淋漓尽致。这一时期他的代表性题材有枇杷、牵牛花、凌霄、兰竹等,笔墨酣畅却又清新雅致,含蓄朴实之间尽显生趣,丝毫不刻意浮躁,实属难得。
除了艺术创作,张肇铭还是一位优秀的美术教育家,周韶华、汤文选、鲁慕迅、陈立言、邵声朗、张善平等艺术家都曾受过他的教益。他曾说过:“画花是为了好看,好看才能鼓舞人向上,热爱生活。美,就是要画出花的生命,要自然。” 他的一生从不追名逐利,不论绘画还是做人都非常儒雅淡泊,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