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城里有两座“岛”?

《苏州日报》2021年05月22日 B01版

  陈其弟

  在苏州城里人民路接驾桥西、东中市东段北侧,有一条南起东中市、北接保健路的巷子,叫承天寺前。在承天寺前的东西两侧,还保留着两个古怪的地名“东海岛”“西海岛”。东海岛位于承天寺前东侧,长300米,宽3米;西海岛南起承天寺前,北至西海岛五弄,为原西海岛南段,全长110米,宽3米。西海岛北段今称保健路,因为民国时期曾在其中设保健所的缘故。

  据《平江区志》记载,与东海岛相连相关的还有东海岛一弄、东海岛二弄、东海岛三弄,东海岛一弄西接东海岛三弄,弹石路面,长105米,宽2.8米;东海岛二弄南转大铁局弄,西转至承天寺前,长173.1米,宽1.8米;东海岛三弄东起人民路,西至承天寺前,长295.4米,宽2米。与西海岛相连相关的还有西海岛一弄、西海岛二弄、西海岛三弄、西海岛四弄、西海岛五弄,西海岛一弄东接承天寺前,砖和弹石路面,长90米,宽3米;西海岛二弄东接西海岛(不含另一段116.4米长的路面在内),砖和弹石路面,长124.4米,宽2.5米;西海岛三弄东接西海岛,长102米,宽2.5米;西海岛四弄东接保健路,六角道板路面,长81米,宽1.5米;西海岛五弄东起保健路,砖和弹石路面,长153米,宽2.5米。

  海岛,现代汉语指被海水环绕的小片陆地。

  如今承天寺已经不复存在,只留下“承天寺前”这个地名,似乎还能告诉后人,在这条巷子的后面,曾经有过那么一座称为承天寺的庙,依稀还残留着岁月的痕迹。可现如今的承天寺前附近,不要说“海”了,就连河水都不容易看到。那么,何来的“岛”呢?

  据许云樵《姑胥》载:元末张士诚宫室在承天寺里,原西海岛的一家纸作坊内。有3间屋子,地面为铜浇铁铸,非常坚实,相传是他的寝宫。

  据史志记载,该寺原本叫“重云寺”,因为笔误而名“重玄寺”,始建于梁代。唐代诗人韦应物曾经到过,并留下了诗作《登寺阁诗》:“时暇陟云构,晨霁澄景光。始见吴都大,十里郁苍苍。山川表明丽,湖海吞大荒。”即此寺也。

  五代钱越王时又加缮葺,殿阁崇丽,前列怪石。寺中有五个别院,永安、净土禅院、宝幢、龙华、圆通教院,还有一座圣姑庙,亦叫“灵姑庙”。

  到了宋初,曾改名“承天寺”,后来在宣和年间因禁用“天”字,而改称“能仁寺”。元代称“承天能仁寺”,据说因为寺前有两个土丘,又名“双峨寺”,当时寺内有一尊无量寿佛铜像。

  《(民国)吴县志》寺观一云:“承天能仁禅寺,在皋桥东……至正十六年,张士诚据为王府。二十二年复为寺。寺有千佛阁,木上皆凿'万岁阁’三字。”

  元末,张士诚来到苏州,一时找不到合适的王府,曾将此寺作为临时王府是确有其事的。不过,庙宇的功用与王宫还是有一定差距的。于是,张士诚将承天寺作为王府的时候,还是对寺庙“动了点手脚”,在两旁建立东、西两个行宫,据说为了安全,当时的行宫是三面环水,故取名“东海岛”“西海岛”。

  留存在这两个地名上的历史信息,“东”和“西”表示方位,“岛”是因为“三面环水”,其实属于半岛性质,不难理解,问题是这个“海”字有点费解。

  “海”的本义是大海,本指地球上最大的水域,即靠近大陆与大洋连接的水域;有的大湖也叫海,如青海、里海、什刹海。以北京什刹海为例,它位于北京市中心城区西城区,毗邻北京城中轴线。水域面积33.6万平方米,与中南海水域一脉相连,是北京内城唯一具有开阔水面的开放型景区。苏州古城尽管被称为“水城”,有三横四直的河道水系,可没有任何很大的水域面积,与“海”之大,距离不是一点点。

  那么,“海”从何而来?被列入《十三经》中的我国第一部词典《尔雅·释地》云:“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我国古代将“中国”四周的少数民族统称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正好对应《尔雅·释地》所谓“四海”的四个方位。这里的“海”已经不是本来意义上的海了,而是引申为“四面八方”的方位了。这种用法,在今天吴江黎里话中还存在,就是以所在地为中心,东面、东边和西面、西边称为“东海”和“西海”,如西海沈家场、东海凌家场、北海朱家场等,这个“海”与方位字连用,仍然表示方位。

  如此说来,“东海岛”“西海岛”的由来应该可以理解了。当然,这个“海”的用法,也不仅于此,引申义还有很多,如外来的——五湖四海,极多——海量,没有节制——胡吃海喝等。

  苏州这并不起眼的巷子后面,历史上曾经有过一座非常有名的寺庙即承天寺,而且被张士诚看中作为临时王府。随着寺庙的湮废成为民居,曾经的水道填没成为巷子,曾经发生在承天寺的故事,也逐渐被人淡忘了。可历史地名仍然承载着有用的信息,它还会告诉后人曾经的过往。保护地名文化就是保护我们的历史与未来,每个地名都承载着本地独有的历史与命运,寄托着我们的乡情与乡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