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肺结节,一个中药方子有奇效,祛邪扶正、活血通络、化瘀散结
中医并无肺结节病这一病名,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为“咳嗽”、“ 痰核”、“瘿病”等范畴。
根据多年临床实践经验认为,肺结节病无纯虚纯实之证,多见虚实夹杂,正虚与邪实并见。
其正虚多与先天禀赋、外感饮食、情志劳倦等有关,病情迁延不愈,耗伤机体正气,从而导致脏腑失和,痰聚血瘀,闭阻肺络。
而痰瘀阻络、结而为癥是其发展的病理关键。
肺主通调水道,肺气虚无力输布津液,水液停聚则为痰为湿,痰浊内生。
肺朝百脉,主治节,助心脉行血,肺气亏虚,不能助心行血,血行不畅,则易致血瘀,痰瘀互阻于肺,则加重肺气闭阻,宣发肃降失调更甚,气血运行受阻,导致血瘀痰凝,脉络失通,痰瘀互结。
痰为津凝,瘀为血滞,津血同源,痰瘀相关,故痰瘀常胶结在一起,缠绵迁延,结而为癥,聚积不散,成为坚定不移之“癥”,渐成结节,而成此病。
以上论述,对于一般读者来说,可能比较难懂,简单说,就是,我们老祖先,已经总结了肺结节的病理和病机。
那么,洞察了肺结节的病理病机,治疗的抓手就找到了——以活血通络、软坚消癥为关键、以辨肺脾肾三脏之虚以固其本,从整体出发,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47岁的温女士,首诊日期2016年11月16日,因“体检发现双侧肺门淋巴结增大,肺CT显示: 双侧肺门增大、右侧显著,见轻、中度强化结节影,右肺门病灶CT值48-75,与肺门血管分解较清楚,临近支气管呈受压改变。
胸腔镜取活检病理: 淋巴结肉芽肿性病变,PAS(-) ,抗酸染色(-)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57. 64U; 西医诊断为肺结节病。
平素偶有咳嗽,活动后乏力气短,胸闷,口干,眠差,大便不调,舌暗红苔薄白脉沉细,心肺听诊未闻及明显异常。辨证属气阴两虚,瘀阻肺络,治宜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散结。
药用:生黄芪 、太子参 、女贞子、当归、三七、浙贝 、生牡蛎 、三棱、莪术、海藻 、炙鳖甲、夏枯草、远志、炒枣仁、夜交藤、红景天等,30剂,水煎服,日一剂。联合泼尼松片30mg,每日口服。
二诊: 2016年12月21日患者服药1 月后偶有咳嗽咯少量白痰,胸闷气短缓解,仍有口干,舌暗苔薄白,脉弦,复查胸CT提示双肺下叶小结节缩小显示欠清,双肺门、纵膈内肿大淋巴结明显缩小( 缩小 50%) 。
方药调整如下: 生黄芪、太子参、女贞子、陈皮、清半夏、当归、川芎、三七、炙鳖甲、生牡蛎、浙贝、夏枯草、三棱、莪术、海藻、远志、首乌藤、炒枣仁、北沙参、麦冬、赤芍等30 剂,水煎服,日一剂,联合泼尼松片30mg,每日口服( 口服至45天减量至25mg) 治疗。
三诊: 2017年2月10日激素减量至20mg /天,患者症状见: 口干,稍有乏力,无明显胸闷气短,小便频,眠差,舌苔薄白,脉弦; 复查胸CT与前比较双肺下叶小结节缩小显示不清,双肺门、纵膈内淋巴结明显缩小(缩小85%) 。
调整方药如下:
生黄芪 、太子参、女贞子、川芎、三七、陈皮、清半夏、炙鳖甲、当归、北沙参、麦冬、夏枯草、昆布、海藻、三棱、莪术、浙贝、生牡蛎、远志、炒枣仁等,30剂,水煎服,日一剂,联合泼尼松片20mg,每天一次。
患者继续服用中药方剂,随证加减,至 6 个月激素减量至停用,继续服用中药1月后停用,随诊半年无复发。
【心得体会】此患者联合中药汤剂治疗,口服激素半年即停药,病变基本吸收且随诊半年未反弹,可见中医中药治疗肺结节病有着显效快、疗程短、副作用小、有效减少复发率的特点。
该患者以气阴两虚,瘀阻肺络为本,治宜益气养阴,活血通络,软坚散结。
方中浙贝母、生牡蛎、海藻、炙鳖甲、夏枯草等均为软坚散结,清热消痈之良药;
用川芎、赤芍、三七、莪术、三棱皆取其活血行气,通瘀消积之效;
配以黄芪、太子参、女贞子等益气养阴,以固正气。治法重在活血通络消癥,兼以扶正固本,取得较好疗效。
【结语】肺结节病起病隐匿,常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很多病人常在健康体检时发现,故早期诊断至关重要。临证须借助现代医学CT及支气管镜活检等检查以明确诊断,然后,及早介入中医的调理、治疗,让埋在身体里的危险信号早日消除掉——早一天消除,早一天心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