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中“似不肖”的真实含义是什么?

《道德经》第六十七章中说“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各家对“天下皆谓我道大”这句话的意见相当统一,而对“似不肖”却大多含糊其辞,解释的很牵强。

任继愈的《老子新译》中,对“似不肖”的解释是:“不像任何具体的东西”。

陈鼓应也这样认为,他在《陈鼓应注老子》中说:“道大,却不像任何具体的东西”。

难道“不像任何具体的东西”就可以了吗?比较的是什么?“不像”可以指“不肖”,那么“似”又是什么意思?“似”和“不肖”又是什么关系?

对于一个句子进行解读,首先要弄清句子成分的逻辑关系,确定字词的真实含义,不能随文演绎。

在这个句子中,“似不肖”是一个词组,就是“似”和“肖”这两个名词的并列,只不过在“肖”的前面加了一个否定词,变成了“不肖”。

似者,相似也;肖者,完全一样;不肖者,不完全一样。

“似不肖”的意思是“相似但不肖”,对两类事物加以比较,两者只是相似而非相同。老子想说的是:老子之道和其它理论相比较,可能存在某些相似之处,但不会相同。

“久矣其细也夫”,“久”指时间之长,经过较长时间的检验;“细”较小,微细也,“其细也夫”指“若肖”而言,即使存在相像的地方,也只不过在某些细微之处相像罢了。

老子时代流传着多种社会之“道”,存在着竞争和比较。在不同的流派之间,相互观点接近者为“似”,观点相同为“肖”,观点完全不同为“不肖”。老子的天道思想通天彻地,与其他理论相比,可能有某些相“似”之处,但在根本立场上完全不同,实乃“不肖”也。

老子讲慈、俭、慎为,无为而无不为,“上德不德”也。其它人的理念不过是“上仁为之而有以为”,“下德不失德”,甚至有“尚贤”及“见可欲”者。

历史上常把老子与庄子相提并论,庄子的用词用语类似老子,但其思想本质和老子相距甚远,他们既不同类,也不同道,层次有上下之别。庄子与老子乃真正的“似不肖”也!

(参见《老子天道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