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太极拳
浅谈太极拳
文/寒溪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屈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王宗岳《太极拳论》。
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拳术中最优秀的拳种之一,也是目前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习练者最多的拳种。功成之时,其飘逸潇洒的拳风,精湛无比、发人于无形的技击功夫,备受武术界和武术爱好者所推崇。其近乎神奇的拧旋化转、柔运刚发的内劲运用,更是武侠小说落墨的重点。
那么,每天早晨,在公园、广场练拳的老太太老先生们,都能“以柔克刚”甚至耄耋之年可以御众吗?回答是否定的。要解释这个问题,必须从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说起。
关于太极拳的起源,历来众说纷纭。有人说,明朝初年,武当道士张三丰观雀蛇相斗悟出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之理,遂创太极拳;另有人则坚持《太极拳论》作者“王宗岳传拳于蒋发,蒋再传陈长兴”的说法;更有研究者认为,明末清初河南温县武术家陈王庭,依据祖传之拳术,博采众家之长,结合太极之理、道家吐纳之术,创造了具有阴阳相合,刚柔相济的拳术,是为太极拳。然而,陈式太极拳名师洪均生先生,向其师陈式太极拳第十七代传人陈发科先生问及此事时,得到的回答则是:“从老祖宗就会,不知创自何人。”以此看来,太极拳究竟为谁所创,至今还是个迷。客观地讲,太极拳应该是诸多武林前辈在技击实践中,总结、发展而来的,绝非一人所独创。
就陈式太极拳而言,如果说是陈王庭所创,它应成于明末清初。但当时陈家的这种拳术并非称太极拳,而名“长拳”或“绵拳”。清光绪年间,河北永年人杨露禅,于河南温县陈家沟学成此拳后在北京大显神威,屡屡击败前来挑战的各路高手,震惊武林,人称“杨无敌”。光绪帝师翁同龢,观看杨露禅练拳后大加赞赏道:“杨进退神速,虚实莫测,身似猿猴,手如运球,犹太极浑圆一体也。”并书赠对联:“手捧太极塞寰宇,身怀绝技压群芳”相祝贺。自此,太极拳一名才广为世人所知。
因杨露禅武艺精湛,遂被朋友推荐到王府教授拳术。但清朝末年的王公贵族子弟们,皆娇生惯养、体质虚弱,不耐艰苦。无耐,他只得把所学拳中的窜蹦跳跃、闪展腾挪等高难度及发力动作简化,形成了柔和缓慢、舒展大方,速度均匀、刚柔内含,以健身为主的太极拳套路。因此套路易学易练,深受文人雅士喜爱,终成燎原之势。这就是我上文提到的公园、广场练者日众的太极拳了。
众所周知,无论少林拳还是八极拳,或其它拳种,它练拳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战技击。太极拳当然也不例外,只是习练的方式有所区别而已。太极拳在套路习练过程中,讲究松活圆转、弧形螺旋、刚柔相济、缜密缠绵。通过多年刻苦训练以期达到“如置球于平坦,人莫可攀跻,强临其上,向前用力则后跌,向后用力则前跌”,也即所谓遍身皆拳,何处挨着何处击的理想境界。
但是,任何拳种仅仅靠套路练习要想达到较高的技击水平,是绝对做不到的。它必需通过对抗和辅以器械的训练来提高实战能力。太极拳的对抗训练主要是推手,辅助器械之一则是抖杆子。推手训练是通过肢体接触,来体会棚、捋、挤、按、采、挒、肘、靠等手法的运用及听劲、化劲的感知。抖杆子则是一种提高爆发力很有效的方法。习练者通过使手中四五米长的白蜡杆朝某个方向的反复抖动,努力把劲力贯穿于杆头,使杆子与身躯浑然一体。通过这样的训练,可以大大提高习练者的爆发力和弹抖力。
在太极拳的习练中,有一个常被提及的关键词“松”。所谓松,就是习练者在力量发放之前,周身一定要力求放松,以增加肢体出击的速度。当接触目标前的一刹那,全身肌肉突然紧张,力量骤然集中、瞬间通过肢体爆发出去,这种爆发力劲长而透,极具打击力和威慑力 。
在习练太极拳的“高手”及很多太极拳的论述中,最不愿提及的一个字就是“力”。似乎一提用力,自己就不是高手了、不是大师了。他们张口便是“意”、“气”,“用意不用力”之类玄妙词语。试问何为“意”?大概是“意念”的意思吧。如果意念能打人,那么太极拳何异于用意念挪物的伪气功大师的骗人把戏?纯粹是误人误己的谬论。一些写武侠小说的大师们,也为这一不切实际的玄想推波助澜。金庸先生在他的小说《倚天屠龙记》里写道:“张三丰道:用意不用力,太极圆转,无使断绝。当得机得势,令对手其根自断,一招一式,务须节节贯穿。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 这哪里是练拳,分明是雍容华贵的杨贵妃在跳霓裳羽衣舞。小说这种文学体裁允许虚构夸张,所以小说家用空灵雅致的文字,把太极拳描写成风吹杨柳般美妙倒也无可厚非。但武术家则不能玩虚的,否则在实战中注定要挨打。
古代科举制时,武科考试大都包含马术、步射、弓、刀、石等项目。其中弓,即力开硬弓;石,则是力举石锁。这两项必考项目,都是用来检验应试者的力量。如果这两项基本项目不合格,即使你花枪耍得再好,也要被淘汰。因为在冷兵器时代,到疆场上真刀真枪与敌殊死搏杀,没有力量无异于送死。看来当时的统治者是很明智的。
历代真正的武术家都很重视力量的训练,他们认为力与巧应该有机地结合,力是基础,巧是技术。如果我们把力比喻为刀,那么巧就是刃,没有刀,刃何存焉?因此,武林有“一力降十会,以巧破千斤”的说法。陈式太极拳名家洪钧生先生曾经说过,在搏击中,高手为什么能做到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呢?除了他通过多年刻苦训练掌握了精熟的技巧外,最重要的是他有千斤之力做后盾。
有人说,近五十年来太极拳走入了歧途。原本“一似少林”的纯粹技击性拳术,被一些人练成了高难度的杂技,更多的人则把它练成了舒缓缠绵摸鱼似的健身舞。著名武术家王芗斋先生对此现象深感忧虑,他曾言:“太极拳流弊尤深,惟其害不烈于生理方面,尚不十分悖谬,但一切姿势亦毫不可取。”还有些所谓的大师们,出于某种目的故意将太极拳神秘化,“凡荒唐玄奇之词,尽量采用而附会,使学者不明真相,感于鼓说而趋之若鹜。”
总之,如果想使太极拳这一传统武术健康生存和发展,就应该揭去披在它身上的神秘面纱,恢复其原有的技击功能。让人们知道,它既不是被阉割了的徒有武术外表的“太监”,也不是可以用意念隔山打牛的“神仙”。而是和其他传统拳种一样,是一种用于实战的技击术。
编辑部
散文编辑部:
春之韵|杏花雨|海风在吹
现代诗歌编辑部:
杏花雨|海风在吹|思者|夕阳音|柳卧
古诗词编辑部:
渔之樵|海风在吹
诵读部:
春之韵|部落歌者|朝阳哥|倾听者|苏苏|叶子|把酒当歌|窗外的人|海叶|代斌|盼盼| 寒纬|新新人类|宁静致远|文嘉|海畔|郑巍(查了)|苏恭|枫林|品茶听涛|唱唱|烟波缥缈|踏雪寻梅|优雅|鼻祖|一朵莲|沙漠牡丹 |汪淇|建国|童心未泯|墨羽塵曦|红杉树|江河|夏夏|知足常乐|崔文通|师师|欣怡|阳光|枫丹白露|金翅大鹏|寒冰
诵读总务:
春之韵
音频校对:
海叶|春之韵|把酒当歌
编辑制作部:
慢吧君|超越自己|冰雪少年|芳华|文嘉
预览校对:
海风在吹|末陌
统筹规划:海风在吹
投稿须知
1、来稿体裁不限,诗歌、散文、随笔均可。摄影、书法、美术作品酌量。
2、来稿务必原创,严禁抄袭侵权,文责自负,本平台概不承担连带责任。投稿要求:诗歌25行左右,散文随笔1500字左右,小小说2000字以内。来稿须作者自己校对三遍,确保无病句,无错别字,无错误标点符号。
3、个人简介150字以内,并附本人高清横版远景照片2张。
4、本刊对所有稿件有修改权、选编权。著作权归作者所有,除特别注明不愿被修改的,如有需要,本刊会根据作品内容进行修改。
5、发稿作者应当积极转发、分享阅读。
6、投稿路径:
古诗词:渔之樵微信号 yihe55555 |海风在吹微信号 15926363907
现代诗歌:杏花雨微信号 ai740922 | 柳卧微信号 shoucang121
散文:海风在吹微信号 15926363907
期待您的原创首发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