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灭亡时,15万威风凛凛的锦衣卫突然消失,他们都去哪了?
在古代那些著名的帝王将相中,有两个以多疑著称的人,一个是曹操,另一个是朱元璋。曹操多疑这是人所共知的,他的那句“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可以说是人尽皆知。而朱元璋的疑心病一点也不比曹操小,他为了掌握手下大臣的一举一动,更是创立了令人闻之色变的锦衣卫组织。
锦衣卫的前身是朱元璋所设立的“拱卫司”,后来改称为“亲军都尉府”,专门负责管辖皇帝的仪仗和侍卫。洪武十五年,朱元璋为了进一步加强朝廷统治,裁撤“亲军都尉府”,改设锦衣卫,下设镇抚司,特令其“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虽然锦衣卫的职责只有这九个字,可是千万不要小看这九个字,有明一朝,数不清的功勋大臣最后都栽在了锦衣卫的这九个字上。
锦衣卫的首领是锦衣卫指挥使,一般都是由皇帝信任的武将所担任,并且只接受皇帝一人的直接统辖。朱元璋设立锦衣卫的目的,说白了就是为了针对那些明朝开国功臣,因此锦衣卫的权力很大,无论是皇亲国戚还是朝廷重臣,锦衣卫都可以对其采取措施。
洪武二十年,朱元璋意识到锦衣卫权力太大,有依势作宠之态,因此下旨将锦衣卫废除。虽然锦衣卫所有职权被移交给三法司,但是锦衣卫并没有彻底消除,在暗中仍然有着庞大势力。例如发生在洪武末年的“胡蓝之狱”,背后就有锦衣卫的影子。洪武二十六年二月,锦衣卫指挥使蒋瓛告蓝玉谋反,此案牵连到十三个侯爵、二个伯爵,连坐族诛达一万五千人。
在明朝前期,锦衣卫一直是令人闻之色变的存在,但是到了明朝中期,锦衣卫的势力也大不如前,东厂逐渐取代锦衣卫成为皇帝的新宠。等到明朝末期后,锦衣卫势力更加不如东厂,甚至沦为了东厂附庸。不过,此时的锦衣卫虽然没有早先的风光,但是仍然号称拥有15万人之众。那么,有意思的是,当李自成大军攻入京城导致明朝灭亡时,这15万威风凛凛的锦衣卫却突然消失,他们都去哪了?
明朝末期朝政混乱,大太监魏忠贤一手遮天,锦衣卫也不太受朝廷重视。自崇祯皇帝登基以来,锦衣卫指挥使都换了好几个,最后一任锦衣卫指挥使名叫骆养性。
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攻入京城,原本应该守卫皇宫城门的骆养性,在李自成大军进城之后却率领手下投降。骆养性在投降之后,给李自成的大军进献了三万两白银,虽然被免除了酷刑,但是仍然遭到了羁押。不久之后,李自成兵败山海关,多尔衮进京之后将骆养性释放,并且还赏赐其貂皮褂一件,任命骆养性为天津总督。
骆养性作为锦衣卫指挥使,不但没能尽到守城的责任,反而屈膝投降,实在是令人不齿。相比之下,锦衣卫的二号人物指挥同知李若琏就显得十分有骨气。他率领手下防守崇文门,在城门失守之后以身殉国,成为明末锦衣卫中最有骨气的一人。
在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投降,指挥同知李若琏战死之后,其余锦衣卫皆四散奔逃,其中一部分随明朝宗室南迁。此时的锦衣卫和南明小朝廷一样,都已经是一蹶不振,再无往日辉煌。清顺治十八年,南明锦衣卫最后一任指挥使马吉翔在“咒水之难”中被杀,延续了290年的明朝锦衣卫正式宣告灭亡。
明朝末期的锦衣卫虽然名义上有十多万人,其实真实人数可能并没有这么多,肯定会有许多吃空饷的情况存在。而且,锦衣卫的主要职责并不是作战而是刺探情报,再加上锦衣卫的人员比较分散,势力并不集中,很难在明朝灭亡的过程中发挥作用。所以,指望锦衣卫阻挡李自成的大军,显然是一件不太可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