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柔雨丝】| 施正义作品:乡村往事之一捉泥鳅
“池塘的水满了,雨也停了,田边的稀泥里到处是泥鳅。”每当听到这首台湾校园歌曲,我不禁想起三十年前还是少年的我和伙伴们冒着酷暑到田间捉泥鳅的情景。
家在浙南,水田甚多。盛夏时节,正午时分,烈日当空,骄阳似火。听母亲说,此时田里会有很多泥鳅聚集在阴凉处,比如草堆下,稻秆边,还说如何如何捉,听得人心里痒痒的。迫不及待吃过午饭,邀上两三个小伙伴,带上一些工具便出发了。大伙儿头上戴着斗笠,有的手里挎着竹篮子,有的提着竹制的“米筛子”,顾不上当头的艳阳,有说有笑地往村边的田野小跑而去,生怕泥鳅不等人。
农田离家不远,十多分钟就到了。放眼望去,每块田里都灌满了水,插上了晚稻秧苗,有些秧苗已经是长出新叶,绿绿的,有些还刚刚插上不久,被太阳灼黄了叶子。四周静静地,只有偶尔吹来的一阵阵热风,刮得脸上一阵阵发烫,田水也被晒成了热汤。小吕同学最先发现不远处堆着的稻秆堆——那是刚收割完早稻,打了谷子,还来不及拉回去当柴烧,堆成四四方方的样子,高约一米多,放置在水田的一角。泥鳅则喜欢成群聚到稻秆堆底下,那就是它们乘凉开会聊天之所了。
大伙儿一致认为此处必是泥鳅窝了,于是悄悄靠进,蹑手蹑脚步入田中,生怕惊扰泥鳅们休息。小池同学拿出米筛放在稻杆堆的朝田的角上,插入田水,兜住两边出口,我和另一人分别从两边伸手合围,不停捣鼓,想着把泥鳅整窝赶出来,这样泥鳅就会成为“筛中之鱼”了。没想到捣鼓了一阵却不见一点响动,拿起筛子一看,连一条泥鳅的影子都没有。看来是运气不佳,首战失利,无奈只好另觅他处。
太阳公公丝毫不减威力,虽然大伙儿戴着斗笠,可还是被蒸得脸颊发红,额头直冒汗珠。小池同学指着另一堆稻秆说那边肯定会有,于是大伙儿又急忙往那边去。越过几块田之后,发现这块田里的水较之前的稍满,看起来水也比较干净,田里的秧苗也长得较绿了。大伙儿用同样的办法,小池同学负责筛子,我和小吕围攻。一“兜”二“围”三“捣”,这时就听到泥鳅噼里啪啦蹦跳的声响了,再继续往外赶,差不多都赶到米筛里了,小池同学把筛子快速提起,滤出泥和水,二三十条的泥鳅就到手了。原来泥鳅很聪明,等秧苗插好之后,一切都平静下来了,才会聚集起来,难怪第一次没有捉到,那是因为田里刚刚插完秧,泥鳅被浑浊的田水弄不清方向了。
有了经验便如法炮制,找到了几处秧苗长得绿绿的田地,再在角落的稻秆堆下捣鼓一番,每次都有收获。大伙儿提着差不多一小篮子的泥鳅,满载而归,心里甭提有多高兴了。
那是我唯一一次捉泥鳅的经历,事隔多年,已然深刻入骨。那次之后再没有这般捞过泥鳅,有时在割稻时,看到田里圆圆小洞,用割稻的镰刀挖下去,往往也能挖出泥鳅来。再后来,田里已找不出一根半条的泥鳅了。不但泥鳅没了踪影,就连有着“庄稼护土”之称的青蛙也销声匿迹了。
孩提时的这种乐趣还能有重现的机会吗?哎,现如今的孩子也只能在游乐场里体会捉鱼的乐趣了吧!
本栏目编辑:马枚素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