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青春之火融入记忆长河 ——记沈阳大学文保志愿者团队
2015年11月5日晚6时,辽宁省首家大学生文物保护志愿者团队——沈阳大学文保志愿者团队于沈阳大学文科综合楼学术报告厅成立。
团队指导教师赵旭,虽然是文学专业出身,却对历史遗迹有着极大的兴趣。他从小就喜欢听老辈讲历史掌故,喜欢在狭长的胡同里穿行,在老式门房前停留。在他的印象中,一座无名的破旧小楼中也许当年就住着一位叱咤风云的大人物;路边墙角立着的一块无名的旧石碑也许就记载着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走上大学讲坛后,为了更好地授课,他坚持将实地考察与文学创作相结合,并努力将这种观念渗透给学生。从2013年开始,他先后担任了班导师和本科生导师职务,在他的带领下,大学生文化访古的规模扩大了,并涌现出李凤、黄彦菡、于梦、张瞳、迟铭等骨干,成立文保团队的条件随之成熟了。经过几个月的筹备,沈阳大学文保志愿者团队的成立水到渠成。 团队的成立,得到了沈阳大学文法学院的大力支持和沈阳市文保协会等部门的积极指导。在成立大会上,文法学院领导班子到会并做了热情洋溢的讲话;沈阳市文保协会副会长、原沈阳市文物局局长佟辑云为大会致辞;沈阳市文保协会志愿者委员会副主任、辽宁文保志愿者团队队长陈赫在会上做了“文保地标在我们身边”主题演讲,并在以后的多次活动中亲自参与指导。
团队成立之后,团队成员结合自己的专业学习,对辽沈地区的许多文化建筑及遗址进行了考察,先后走访了一宫两陵、张氏帅府、新乐遗址、天后宫、三皇庙、北塔等遗迹,环游方城,漫步中街和太原街去寻访相关遗址,有的还远赴辽阳、绥中等地考察,拍下大量照片,写下大量文化随笔。他们感到,真正穿越历史与文化的东西,并不仅仅是玻璃窗下珍藏的文物,还有那些先人停留的台阶石壁、已然颓败的残垣。以北陵为例,这座点缀着鸟语花香的公园,它的每一寸瓦砾砖石其实都承载着一段久远厚重的历史回甘。他们认识到,文保志愿者们所要保护和关注的,更应该是这些不太夺目、不太耀眼的东西。团队指导教师赵旭曾经指出,文保,不仅仅是要保护文物,更重要的是要去挖掘其中的文化精神与内涵,并对之加以承传。文保志愿者们所要记录和承传的,未必是实体,更重要的是蕴含在其中的精神。它们的精神就是它们的故事,而文保志愿者需要做的就是去发现它们所见证的故事,与它们做心灵与精神的对话。大学生文保志愿者团队所要去做的,更侧重于去发现一些新的视角,专业知识的学习要求他们具有史家思维与文化史眼光,大学生文保志愿者应该去做个历史文化的发问者和书记员。这样的认识与体悟就是沈阳大学文保志愿者团队所秉承的理念。
当然,团队组织起活动的确也会存在着一些实际困难,比如有些活动主题不能引起大家的兴趣,在行走过程中队伍甚至会因为成员关注点不同而分散,这些问题当然会在之后的活动中得到改善,活动的积极性和纪律性也越来越强。而今,团队慢慢形成了明确的行走考察路线,并与沈阳市文保志愿者团队相互配合,接受专业人士的指导,参与考察、远足、讲座活动。团队活动具体分为户外田野考察与室内文保讲坛两种主要形式,活动也向着专业化,主题化发展。考察、书写、宣讲,这是沈阳大学文保志愿者团队在活动中所坚持的最核心的三个环节。在考察行走过程中,团队成员们打出具有自己特色的队旗,往往会吸引来往的行人,有时会有行人主动上前来询问交流,团队成员也会将自己的心得主动展示出来,在交流中,团队成员甚至会惊喜地得到专业人士给予的指点。成员们说,这是他们作为志愿者的价值。志愿者应该是一群热衷求知,虚心求教的人,更应该是一群有奉献精神的人。在考察后,团队成员会及时将心得书写下来。其中,13汉语言专业的李凤同学表现突出。这个朴素的重庆女孩是团队中最先成为沈阳故宫志愿者的,也是较早成为文保协会会员的,也正是她在赵旭老师的指导下,将同学们考察北塔法轮寺碑林的手记作品编辑成纪念文集《石光永恒》,这本文集将碑林中30多块古碑的碑文做了校对、翻译和注释,极大地锻炼了同学们搜集整理文献的能力,结成文集更是对大家有着鼓励意义。此后,寻找文保地标、实地考察讨论、编辑相关文集,成为了固定模式。同时,自成立之初,沈阳大学文保团队就坚持每周一次的文保讲坛,其目的在于及时宣传文保成果并宣讲相关文保知识,同时,也利于宣传自我,招纳更多对文保活动感兴趣的新成员。
对大学生文保志愿者而言,他们的活动不一定要从文化考察中提出多么高大上有相当学术意义的课题,而是要培养一种思考研究意识。就是说,关键要能够提出“是什么”和“为什么”。有一次大学生文保志愿者到沈阳故宫附近的一处施工现场考察,对于绝大多数路过的市民来说它只是一块施工地,但这里却毗邻清初两位王爷的府邸,其中一段不起眼的围墙就是清代王府残存的痕迹;还有一次,团队去考察中街附近一个废品收购站,而里面却保留着一段沈阳古城的城墙。这些结论都是利用专业研究者通过将现在的沈阳与清时的沈阳方城地图比对而得出的。有大学生志愿者在考察随笔中写道:“原来身处沈阳这座古城中,我们经常与历史文化擦肩而过。而许多至今不为人知的历史片段,把它们从沉睡中唤醒,很可能就是从某个充满好奇心的发问开始的。”
大学生文保志愿者不一定要写皇皇巨著,他们记录自己的行程,自己的问题,通过现有资料和研究考察后的结论去写作,乃至留下影像资料。有些记录虽然只是一篇短小的随笔,但他们呈现了大学生对历史文化的思考。这些简单的记录在团队成员中间展示,在微信公众号中展示,其意义并不仅仅是一个大学生志愿者团队的活动成果,其中更蕴含着一定的人文意味——大学生文保志愿者的行动是一种古今交流,是朝气蓬勃的年青人与悠远历史的遥遥对望。它们是属于大学生对于历史的追问,也是对大学生的一种考验:究竟如何让厚重的历史焕发新颜?究竟如何把最贴切最有价值的视角展示给大家?
信念与智慧,是支撑这个团队从成立到发展的最大动力。团队成立至今,他们走过了很多路,写过了很多文字,讲过了很多内容,许多同学已经在文保领域崭露头角,如13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于梦同学已经成为了辽宁省文保志愿者团队的活跃分子。作为大学生,他们有着敢于对历史文化发问的态度:“我们不会一直留在原点,每走过一处,都会有一种对其文化内涵的新认识。”2017年9月,又有一大新成员加入了沈阳大学文保志愿者团队。他们一起行走考察,一起讨论书写,一起在文保讲坛中交流知识。团队活动室常常灯火通明,沈阳大学文保志愿者团队的信念与文化气氛日渐活跃,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个团队的精神和热情是不会消失的,因为他们将自己的青春之火融入了记忆长河,必将随之永恒不灭!
赵旭,沈阳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沈阳市文保协会会员,沈阳大学文保志愿者团队指导教师
张瞳,沈阳大学文法学院14汉语1班学生,沈阳大学文保志愿者团队负责人
原文以《将青春的浪花融入记忆长河》之名发表于《辽宁青年》2018年第3期,此文有部分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