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谟的怀疑:因果并非如你所见
现代的怀疑论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
很多人对怀疑论不太了解,实际上怀疑论在哲学史上很重要,对近代哲学影响很大,近代哲学就是从这个问题开始的。
而且怀疑论是每个哲学家都需要去克服的障碍。比如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就是为了回答休谟的怀疑论观点。
在怀疑论的发展中,有两个代表人物,这两个人是笛卡尔和休谟。笛卡尔是方法的怀疑论者,休谟是实质的怀疑论者。今天我们主要说说休谟。
大卫·休谟(1711-1776年)
因果关系是如何产生的?
休谟着重研究了知识的起源和性质。休谟认为所有思维的材料都以印象为源泉。
印象是一种知觉,人的印象由感觉、情感产生。人的思想观念则是比较模糊的知觉,是人对印象的复制。所以,人心灵里的观念大多以印象为原因,观念就是印象的复制品。
举例来说,印象和感官相接触后,冷热、欢乐、痛苦等感觉为我们所认知。如果印象不存在,观念就不存在,所以,颜色的观念无法为盲人所有。
通过对感官材料进行混合、调整,可以对印象的知识进行重建。
休谟认为,我们的观念也不全然是杂乱和随机的,它们遵循着某种秩序,总有一条线索把它们串联起来,这一线索就是观念的联想。因果、时间、空间上的互相联想是基本的规律和准则。
也就是说,某种思想能被与它类似的事物观念唤醒,能被时间和空间上相似的观念唤醒,也就能被与它存在因果关系的观念唤醒。
所有复杂的观念实际上都是以这种联想法为准则进行重组或结合的。
休谟说我们可以依据道理对数学命题进行证明,却不能用同样的方法生活中事物间的联系,进行必然性的证明。就像根据三角形的性质,我们能够对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这一必然结果。而从逻辑的角度来说,对热并非产生于火,面包没有营养,火药不会爆炸的设想,完全是合理的。
所以,我们关于每件事都有原因的信念只是一种习惯,我们关于因果的推论都不是逻辑的推论,它从我们的经验中得来。
因果关系,是必然的吗?
在休谟生活的时代,哲学家认为因果的联系是必然的。而休谟则对因果的必然性提出了怀疑。
休谟的知识论是建立在感官的印象之上,即视觉、听觉等感觉经验之上,他认为我们所有的信念、观念都是由内在和外在的印象产生的。
但我们不能走到印象背后去检验世界,看世界是否如我们经验的那样。我们永远不能知道,我们的观念在什么程度上符合真实的世界。
他甚至认为不能把因果、归纳等信念追溯至印象,因果关系缺乏确证。
休谟认为我们得出的因果关系,都依赖归纳推理的有效性,而他不相信归纳法,他在《人类理解研究》中说道:
心灵就算用最精密的考察,也不能从假定的原因中找出结果来,因为原因和结果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东西,所以我们决不能从原因中找出结果。
比如,人无法因为火有光和热为依据,而在经验产生前就推断出火能把事物烧成灰烬。
再比如,明天的太阳一定会升起吗?这个问题,我们无法得出绝对的论证。
我们不能因为在我们的经验中总是看到每一天太阳都升起,就推论说明天太阳就一定升起。
这个论证可以表述为:
- 太阳在我们的生活中,每一天都升起;
- 因此,明天的太阳一定会升起。
在这里丢掉了一个环节,就是我们把过去的事件和未来的事件联系起来当做前提,假设了一个前提,就是过去和未来一样。
所以,休谟说,我们不能证明每一件事都有原因,也不能证明每一个原因都导致同样的结果。
心灵无法依据设想的原因对结果进行推导,不管推理的方式和方法是什么,在原因之中我们永远都不可能发现结果。
当我们看到两件事处于经常的联系之中,并非是证成地推出它们的必然联系,这种联系没有必然性。
因果和习惯
形而上学中认为,原因是某种事物,另一事物以它为因,在它们内部,包含着一种对结果产生决定性作用的力量。因果之间存在着某种必然的关联,假如我们能认识到这种力量 ,那么即使没有经验,我们也能对结果进行预测,也能通过推理对结果进行确定。
如果是这样,我们就能从原因入手,对结果进行推导,知道原因就一定能知道其结果,而且是不通过经验,就能对某种事物的活动进行认知。
休谟认为经验与观察是构建与因果关系知识的基础。通过观察,我们知道同类时常互相联结,对象前后相继,热产生于火,一个台球撞击引起另一个台球的运动。
这两个对象在很多情况下都在一起,我们就能对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推导,其中一个以另一个为因,受这种关系的影响,每当我们见到其中一个对象时,我们就会对另一个对象的出现满怀希望。
——这就是习惯和习俗对因果观念的影响。
在习惯和习俗的影响下,心灵相信这组对象存在着必然联系,且一直都会并存。
也就是说,通过经验,我们知道对象时常一起出现,就相信他们之间肯定存在着某种联系。这种相信我们只能将它定义为某种情感。
所以,休谟认为从逻辑的角度看,这不具备必然性,而从心理的角度看它们才是必然的。
休谟认为,通过经验,我们无法获知意识和活动之间的联系,灵魂和肉体之间的联系是玄奥的,对其中的因果我们一无所知。
总之,没有哪种力量能被我们发现,一件事出现以后,另一件事紧接着出现,这就是我们唯一能看到的。某一件事为另一件事所跟随,两者之间存在的关系我们永远观察不到,它们好像互相联结着,又好像没有任何关系。
当我们说,两个对象之间存在关联时,我们指的是这两者在我们思想中的关联。我们以感受和印象为凭借,受着习惯推动灵魂,当一件事物出现时,我们就对与其相伴的另一个事物充满希望,并相信另一物肯定会出现。
这就是我们通过感觉、印象为凭借,对某种力量的观念或必然的联系的观念进行构建。
按照休谟的意思,对象之间的联系不是必然的,存在于脑海中的观念间的联系全都以联想为依据。重复、习俗、习惯是这一联系诞生的源泉。
如何确立知识的确定性?
休谟的哲学是从经验主义出发,他所面临的问题和洛克和笛卡尔是相同的,那就是在知识难辨真假的时候,如何为知识确定一个可靠的基础。
在休谟看来,知识可以划分为两类:观念知识和事实知识。
按照休谟的观点,观念和事实是理性研究的两大对象,只要是具有直觉确定性的论断都归于观念的关系,几何学、代数、算数就是这一类。观念之间关系的知识是先天的知识,因为它们与外部的事物无关,只要符合逻辑就不会有问题。
而事实的知识却必须建立在感觉经验的基础之上,这类知识所依据的是因果观念,由于因果观念不可能来源于理性,而必须建立在经验之上。
如果经验是因果知识的来源,那么通过经验,我们知道有些对象时常出现,因此我们就习惯性的对其进行推导,我们依赖的习惯实际上是一种本能,而本能并不总是正确的。
这样,我们就不是对具有确实性、不言自明的知识进行探讨,而是对知识的盖然性进行探讨。
关于事实的知识是或然的,这样一来,唯理论的理想——从理性固有的原则推演人类全部知识,也就破灭了。因为,理性自身的知识只与自身有关而与外部事物无关,因而这样的知识虽然有普遍必然性,但是被限制在很小的范围之内。
从培根开始,经验论者的目的是通过经验归纳的方法作为科学知识的根据,然而休谟却证明,经验的确是关于外部知识的基础,所以根本上说是或然的,即感觉经验是个别偶然的,即使重复一万次,经验也是经验,不可能产生普遍必然性。
经验论的理想就这样被休谟无情的扑灭了,同时休谟也让唯理论陷入困顿。康德正是在休谟的基础上,开始了对理性进行哲学批判,希望为形而上学找到一条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