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遥感考古年会暨太原明代藩王墓科技考古学术论坛会在太原召开
中国考古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1小时前
5月14至15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举办的“第五届遥感考古年会暨太原明代藩王墓科技考古学术论坛会”在太原成功召开。来自全国各地考古机构、科研院所以及高校师生等近百人参会。会议包括主题报告、现场考察、专题研讨三个环节,16位专家学者分享了遥感考古相关的研究进展与成果。与会人员还考察了太原明代藩王墓发掘现场,研讨了发掘过程中科技考古手段的需求与应用,充分肯定了本次考古发掘的成果。
开幕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刘建国研究员主持,回顾了前四届遥感考古年会的成就,并将“考古人员参与遥感考古”作为本届年会的主题。山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长王晓毅、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李岩分别致辞,肯定了本次会议的组织和安排,希望遥感考古能与传统考古深度融合,不断创新发展,促进考古学研究的不断进步。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刘建国研究员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王晓毅院长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李岩研究员
合影
主题报告内容涉及“遥感考古”“三维重建”“虚拟拼接”等,内容丰富,精彩纷呈,不仅为考古研究人员了解新技术应用提供了一个契机,也为技术人员了解行业需要搭建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高江涛研究员演讲的《陶寺遗址遥感考古的实践与反思》,回顾了陶寺遗址在遗址影像航片、GIS聚落考古、三维重建、高密度电法和磁法物理勘探、以及MODIS NDVI时间序列作物物候观察等方面的实践与研究。指出了遥感考古与田野考古结合、遥感考古与考古传统技术相结合、田野考古主持人员的遥感宏观思维与科技考古理念相结合等三个相结合是遥感考古应用与推广的关键。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高江涛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副研究员骆磊演讲的《西夏陵空间考古初探》,以西夏陵遥感考古为案例,利用空间考古研究新模式,探讨了西夏陵的空间布局及其风水格局。同时基于空间信息技术的视角,阐释西夏陵世界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并对其原真性和完整性进行初步解读,提出西夏陵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骆磊副研究员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张依欣馆员演讲的《基于CORONA立体像对的考古遗址的识别》,以良渚遗址群为研究对象,对拍摄于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间的CORONA历史影像的立体像对,进行影像整合与计算机图像处理,得到良渚地区的三维立体影像。在此基础上将制作红蓝立体影像输入到手机或者平板电脑等移动客户端,实现人与现场以及影像的三重实时定位,从而识别出了多处良渚时期的水坝,之后将该思路和方法应用到宋六陵遗址区的陵园的识别,结果也进一步验证了本文方法的可行性和可靠性,可大范围推广和使用。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馆员张依欣
天津大学何捷副教授演讲的《青海玉树通天河流域佛塔的空间分布与视域感知分析》,基于数字高程模型、遥感影像、倾斜测量等基础数据,聚焦玉树通天河流域藏传佛教佛塔的空间分布关系,利用视域分析等空间信息技术研究环境与人的感知、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尝试构建了一种文化传播过程中人在通天河流域“信息的获取与认知——行动——再认知”的逻辑框架。
天津大学副教授何捷
内蒙古大学李哲教授演讲的《中蒙联合燕然山铭摩崖与相关遗迹的遥感调查和数字化保护》,介绍了内蒙古大学与蒙古国成吉思汗大学组成联合考察队,利用低空遥感技术与近景摄影测量技术对燕然山铭遗址文化景观进行三维数字重建,对燕然山铭铭文拓片以及原始刻迹的二维、三维高清数字化存档,对翁金河以及鄂尔浑河流域草原城址(哈拉和林、哈剌巴喇戛逊城址)的大范围遥感调查等实际应用。
内蒙古大学教授李哲
北京建筑大学侯妙乐教授演讲的《基于高光谱的彩绘文物虚拟修复》,介绍了彩绘文物的研究背景和研究现状,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高光谱遥感技术和修复算法提出一套彩绘文物数字化留存、信息提取及虚拟修复的解决方案。并以其中一个古壁画污渍修复案例介绍了虚拟修复的过程和结果,最后介绍了团队近些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包括专利、学术论文、软件著作等。
北京建筑大学教授侯妙乐
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鲁鹏研究员演讲的《空间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地坑院传统村落时空演变与可持续路径研究》,以地坑院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梳理了地坑院的演化简史,分析了地坑院的保存现状,通过空间信息技术凝练了地坑院的空间分布特点,提出了政府决策与规划引导、建筑的保护与更新、地域文化挖掘与传承、产业发展与转型、土地与公共服务配置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研究员鲁鹏
天津大学李哲教授演讲的《明长城全线图像与三维数据库的最新进展》,运用自主研发的无人机低空信息采集技术,完成了4000多公里长城图像与三维数据的覆盖,为长城全线的“数字再现”和监测预警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天津大学教授李哲
太原明代藩王墓考古队的程虎伟馆员演讲的《全息数字化视角下的晋端王陵墓考古发掘》,通过三维扫描、近景摄影测量、多图像建模等技术,全面的记录了太原明代藩王墓的发掘清理过程,真实再现了发掘场景,为墓葬及陵园结构分析提供了全面的技术支撑。
考古队程虎伟馆员
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王征宇副研究员演讲的《多视角三维重建技术在天目窑遗址群保护与考古发掘中的应用》,介绍了采用多视角三维重建技术对整个天目窑遗址分布区建立DEM数字高程模型和正射三维影像的过程,通过对三维影像及高程模型的分析来获取遗址分布区内窑址的数量、相应分布位置及保存状况等重要信息,同时也介绍了将多视角三维重建技术应用到了遗址发掘的过程中的实例。
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征宇
武汉数文科技有限公司刘长明演讲的《基于虚拟拼接技术的曾侯乙墓一号陪葬坑帷帐复原研究》,介绍了将虚拟拼接技术应用于帷帐的复原研究,通过对帷帐铜构件的三维空间信息采集、精细建模和3D打印,实现帷帐铜构件的虚拟拼接,并通过打印件的实际拼接进行验证,从而较全面的掌握帷帐的结构设计和具体功能,再现了战国时期高超的手工业生产水平。
武汉数文科技有限公司刘长明
山西师范大学解毅副教授演讲的《5G技术在在陶寺遗址考古中的应用与设想》,提出了通过GIS、GPS、RS(遥感)技术,对山西考古遗址资源进行调查和资料收集,整合进行信息化管理,建立遗址数字档案,根据不同种类遗址的属性设置标准化的监测指标,并对指标进行编码、采集和分析管理。借助“5G”技术对遗址资源进行新的开发利用,如对古迹点及古迹周围环境进行直观展示,实现管理在空间上的精确定位。对原来不能开发利用的资源在“5G”技术下转换为可开发利用的设想。
山西师范大学副教授解毅
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陈盼盼演讲的《郑州青台遗址考古地层三维重建研究》,通过探方四壁剖面图及其他现有考古资料对青台遗址考古地层三维重建复原青台遗址各考古地层地形地貌特征、房址墓址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而展望利用激光三维、多视角技术采集精确的考古发掘地层空间信息,提升考古地层模型精确性。
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陈盼盼
中央民族大学袁凯铮博士演讲的《考古中图像拼接软件的需求琐谈——以ICE软件为例》,结合自身实际经验,以ICE软件(Image Composite Editor)为例来介绍其在考古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高效可用性,并比较其相对于Photoshop内置图像拼接功能的一些优势。由此来探讨为考古和文化遗产工作定制软件的可能性和难点所在,以及相应的标准如何确立,并如何有效地推进其未来地发展。
中央民族大学讲师袁凯铮
山西考古研究院高振华副研究馆员演讲的《古墓葬出土破碎陶器的智能化拼接方法研究》,分析总结了国内外文物碎片拼接的研究现状,介绍对文物陶器碎片传统的修复方法流程和修复存在的问题、以及陶器碎片智能化虚拟拼接方法的技术流程,并对碎片模板库的建立、对象认知、碎片分类、智能拼接等方面做了详细的讲解、最后提出虚拟拼接依旧存在许多科学问题,急切需要多学科交叉协同支撑来进行研究。
山西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高振华
西安云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张学宝
西安云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张学宝演讲的《城市考古地理信息一张图平台建设实践》,介绍了基于西安市统一空间参考基准,利用GIS技术和大数据技术建成的专业化、综合性的文物考古一张图可视化管理和辅助考古科研分析的大数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