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1】闲话几出春节开锣戏(林岷)
在中国传统节日中,春节是最受重视的民俗节庆。新春期间,全国各地都有各式各样的庆典活动,从而孕育了丰富多彩的年俗文化。其中在梨园界,各种象征吉祥纳福的剧目,也在新春期间陆续地演出,形成五彩缤纷的年戏文化。本文介绍几出上个世纪前半叶的京剧年戏及其趣闻。
一、《大赐福》
上世纪前期,在春节期间,特别是正月初一至初五观众和演员都想图个吉利,希望新的一年能顺利、如意、平安、发财。所以,剧团演出的剧目也要挑选喜庆、吉祥的。开锣第一出戏大都是《大赐福》,就是福、禄、寿三星和魁星、财神、喜神(麻姑)唱些吉祥的曲子,向观众祝福。
1939年正月初一,马连良的“扶风社”就曾在《龙凤呈祥》之前加演了《大赐福》,由马连良饰天官“福星”,萧长华饰“寿星”,姜妙香饰“禄星”,张君秋饰“喜星”,袁世海饰“财神”。在《大赐福》的前面,先跳“加官”、财神。据说,这“加官”乃是唐朝魏征丞相。大幕徐徐拉开,马连良戴着加官假脸,着红蟒,黑相貂(黑色的帽子),左手拿着四卷条幅(也称金榜),右手抱着牙笏,踩着“台台乙台乙台台……”较轻快、喜悦的“小锣抽头”鼓点,倒着醉步,缓缓上场。至台中央他将一卷条幅打开,上写“天官赐福”。这时,一位身穿大褂、头戴毡头的检场人上台来接过条幅,将它高举。加官用牙笏引观众来看条幅上的字,然后又一一打开另外几卷条幅,都写着
“加官进禄”等吉祥话,也同样交给检场人。加官下场后,锣鼓点突然改换成为欢迎气氛更浓的“大锣抽头”,场内气氛也随之更活跃了。台上、台下、演员、观众、检场的、剧场看座的,所有人员都在演员的带动下,在“大锣抽头”中,有规律地、一声声不停地叫喊着:“嘿! 嘿!”……全场在欢迎财神爷送财来啦!
《大赐福》的下面,加演了一出武戏(不能有杀人情节,以图吉利)《白水滩》。接着《龙凤呈祥》(包括《甘露寺》、《美人计》、《回荆州》)上场。《甘露寺》演出的盛况空前,那时马连良只有30多岁,正值盛年,气壮力足。他唱“劝千岁杀字休出口”一段原板转流水板,唱词长达20多句,一气呵成。唱腔根据词意情感,不断变换节奏,听来潇洒、酣畅,是名不虚传的一曲绝唱。马连良是以“流水板”取胜的首创者,这段“劝千岁”是马派戏代表唱段之一,谁演《甘露寺》都要按马连良的这段唱腔演唱。曾有位名演员试将这段“流水”改为“二六”板,刚一起唱台下观众就哗然,不以为然。可见马连良的这段唱腔历经时间的考验,已成为深入人心,脍炙人口的优秀唱段。
二、《龙凤呈祥》
《龙凤呈祥》一剧,在最基本的方面,是符合历史事实的,但是做为戏剧,又没有完全拘泥于史实,为了“戏”的需要,作了许多艺术加工,使整出戏有了更加完整、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甘露寺》一折中的主要人物乔玄。乔玄虽非全然虚构,但是艺术家却使用了移花接木手段。
在戏中,乔玄是一个被称为“老太师”的重要人物,他敢于顶撞孙权,能影响吴国太,在孙、刘联姻这个问题上,他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剧中说他是孙策和周瑜的岳父。考诸历史,孙策、周瑜的岳父姓桥(也就是乔),人称桥公,并没有说他名叫乔玄。《三国志·吴志·周瑜传》中说: 孙策想取荆州,让周瑜做中护军,领江夏太守。攻打皖之后,“时得桥公两女,皆国色也。策自纳大桥,瑜纳小桥。”《江表传》里也说: “策从容戏瑜曰: '桥公两女虽流离,得吾二人做婿,亦足为欢’”。这里都没有说桥公名叫乔玄。从“虽流离”三字中,可以窥知,桥公及其二女当时是在江东流离,也可见其家族地位并不高。
另外在东汉末年,确有一位曾官至太尉的桥玄。《三国志·武帝纪》注引《汉记》称: “(桥)玄历位中外,以刚断称,谦俭下士,不以王爵私亲。光和中为太尉,以久病策罢,拜太中大夫。卒。家贫乞产业,柩无所殡,当世以此称为名臣。”他还称赞过曹操说: “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他是以长者对晚辈的口气对曹操讲话的。他并未在曹操独揽东汉大权时到过江东。可见这位桥玄与孙策、周瑜的岳父并不是同一个人。在京剧《龙凤呈祥》里,则把桥公和桥玄这两个人捏合在一起,塑造成乔玄这一个艺术形象。这一点正是此剧的一个创造。
三、《法门寺》
《法门寺》一剧,也是经常作为春节开锣戏上演的剧目之一。该剧一名《郿坞县》,又名《朱砂井》,常与《拾玉镯》连演,总名《双姣奇缘》。
这出戏为观众所熟知,不少京剧前辈都曾演过此剧。其中为人所乐道的是30年代中期的春节,由马连良(饰赵廉)、章遏云(饰孙玉姣、宋巧姣)、金少山(饰刘成)、叶盛兰(饰傅朋)、马福禄(饰贾桂)、芙蓉草(本名赵桐珊,饰刘媒婆)等名家在上海黄金大戏院合作演出的《双姣奇缘》。在这次演出中,正值世界著名喜剧大师卓别林偕同夫人宝莲高燕访华到沪,观看了马连良的《法门寺》,并在演出后一起合影留念。
50年代中,戏剧工作者对《双姣奇缘》这一传统剧本进行加工修改。1957年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杜近芳在世界青年联欢节上演出了《拾玉镯》,受到各国观众的赞扬并获奖。1982年北京京剧院一团的演职员们再次对《拾玉镯》和《法门寺》两戏进行了较大的改动,定名《孙玉姣》。大胆删去原剧中人物宋巧姣,并由此去掉宋兴、宋国士,改为由孙玉姣假借傅朋胞妹名义探监,得知事情原委,遂赴法门寺鸣冤。这样修改使得剧情更集中紧凑,给优秀的传统剧又增添新的活力,得到观众的一致称许。
改后的剧本,演出时由著名的旦角演员赵燕侠饰孙玉姣,从拾玉镯起,演至傅朋平冤,太后赐婚,以一人代替过去的二人,角色负担重了。尤其法门寺内一场,跪在台上时间很久,但赵燕侠宝刀未老,身段唱腔一丝不苟,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美丽、善良、忠贞、勇敢、聪明可爱的农村小姑娘形象。
《法门寺》是流传于我国西北民间的一个传说故事,并无史实根据,剧中人物多不见于史传,剧中只有宦官刘瑾确有其人。明代宦官专权情况比较严重,刘瑾是其中最突出的一个。该剧对刘瑾那种炙手可热的权势,及其在某种特定环境下尚能公正处理一件疑案,两个方面都做了十分生动的刻画。从历史角度看,这出戏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明中叶以后政治腐败的情况。此剧现在仍流行于京剧戏曲舞台上。亦为传统教学剧目之一。
四、《汾河湾》
《汾河湾》是一出以生、旦为主的唱做兼重的戏,也是各剧团作为春节开锣戏的剧目之一。该剧一名《打雁进窑》,是四喜班的老本。京剧《汾河湾》早期曾由王九龄、时小福演出,后来成为名演员谭鑫培、王瑶卿的代表作。梅兰芳曾在国外演出过此剧;程砚秋、尚小云也都有不同风格的 演出。
《汾河湾》的剧情基本上依据《征东全传》第41回编写。从史传记载看,剧中的人物和情节基本上符合史实。薛仁贵是唐初的名将,《旧唐书》和《新唐书》都有他的传。仁贵自幼在汾河湾,(今山西南部的汾河)打雁,练就一手好箭法,能张弓“一发射穿五甲”。剧中丁山打雁,箭法高超,就是由仁贵精骑射的事实做了合理发挥的。剧中的“闹窑”则不见史传记载,可能是剧作者为了渲染剧情而铺陈的情节。
早年伶界大王谭鑫培经常与王瑶卿合演《汾河湾》一剧,谭鑫培饰薛仁贵,王瑶卿饰柳迎春,有一次演出,还发生了以下一段趣闻呢!
薛仁贵进到寒窑与妻子见面以后,便吵起嘴来。吵完后薛仁贵向妻子要茶要饭问道: “口内饥渴,可有香茶? 拿来我用。”柳迎春说: “寒窑之内哪里来的香茶,只有白滚水”。薛说: “拿来我用”。这时柳递过碗来,薛接过碗便唱道:“用手接过白开水,将水泼在地尘埃”。薛又问:“为丈夫的腹中饥饿,可有好菜好饭? 拿来我用”。柳答: “寒窑之内哪来好菜好饭,只有鱼羹。”薛说: “好,拿来我用。”柳递过碗去,薛接碗后唱道: “用手接过鲜鱼羹,冷冷腥臭实难闻。”说着将碗交给了柳迎春。接下去柳又问丈夫说: “你要吃什么? ”按原剧本演,薛听了这一问并没有说什么,而要回答说自己“困了”。可是,饰薛仁贵的谭鑫培这一天并没有回答“困了”,而是回答了一句“我要吃抄手! ”这一下子就把扮演柳迎春的王瑶卿给问住了。
“抄手”是湖北兼四川话,意思是馄饨。王瑶卿不知道“抄手”就是馄饨,但是想到观众也不一定知道“抄手”是什么,所以就灵活地加了一句“什么叫做抄手”的问话。谭鑫培见王瑶卿在问,便冲着台下的观众指着王瑶卿(柳迎春)说: “真是乡下人,连'抄手’都不懂,'抄手’就是馄饨呀! ”。王听了谭说的“抄手”就是馄饨以后,回答说: “窑内无有。”薛仁贵这才说出自己“困了”。接着,柳迎春说要为他去收拾后窑,说完便下去了。
柳迎春在不该问的地方问了一句“你要吃什么?”这在内行叫做“阴”。薛仁贵如果答不上来,这叫做“被阴”。但是两位演员都做到了对答如流,都没有被阴。王瑶卿、谭鑫培的这次应变表演,后来成为梨园界一段佳话,一直被人们传颂着!
谭鑫培在晚年,曾和梅兰芳合唱过几次《汾河湾》。在“闹窑”一场中,当柳迎春念完“寒窑之内,哪来的好菜好饭”之后,饰演薛仁贵的谭鑫培紧跟着又加了一句:“你与我做一碗'抄手’
来。”梅兰芳也是回答说: “什么叫'抄手’呀? ”于是谭鑫培冲着台下的观众,指着梅饰演的柳迎春说: “真是乡下人,连'抄手’都不懂,抄手就是馄饨呀! ”梅兰芳接着说: “无有,只有鱼羹。”当时外界对此认为谭鑫培故意在台上跟梅兰芳开玩笑,使其受窘。梅兰芳却认为,这是谭老板的即景生情,随话答话,凡是有舞台经验的老演员,都能够随机应变,从容应付的,不算什么稀奇的事。
梅兰芳在生活和演戏中,总是宽以待人,严以律己,其道德深为同行和观众所称道。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