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针的深度该如何把握?

学员扎针反馈

针刺的深度,是对火针刺入皮下后的具体操作要求。在针刺操作过程中,掌握正确的针刺深度,是发挥针刺效应、提高针治疗效、防止针刺意外发生的重要环节。取穴的正确性,不仅指其皮肤表面的位置,还必须与正确的针刺深度结合起来,才能发挥腧穴的治疗作用。

一、根据疾病,把握进针深度

疾病有表里之别,刺针有深浅之分。表病属阳,应该刺的浅;里病属阴,应该刺的深。人体为皮,脉 、肉、筋、骨而组成,各居中浅深不同的部位,且属于五脏。根据五脏的病变,刺针就分为皮、脉、肉、筋、骨各种不同的浅或深。肺主皮、心主脉、脾主肉、肝主筋、肾主骨。这是说五脏有病,根据它的所主来刺,就达于病的,治疗就没有不见效的。“内经”说:“刺骨者无伤筋,刺筋者无伤肉。刺肉者无伤脉 ,刺脉者无伤皮”。这是说,病在深部,就应该刺的深,不应该刺的浅,刺浅为不及,徒伤好肉。“内经”又说:“刺皮者无伤脉 ,刺脉者无伤肉,刺肉者无伤筋,刺筋者无伤骨”。这是说病在浅部,就应该刺的浅,不要刺的深了,刺深为之太过,过则引邪深入,邪入就会伤了正气。所以,刺针的深浅,必须结合疾病的情况。

二、根据体质和时令,把握进针深度

人的体质有胖有瘦,肌肉有厚有薄。肥胖人肉厚,就应刺的深。瘦人肉薄,就应刺的浅。头部、手指和足趾等处肉薄,都应该浅刺。腹部、臀部、大腿等处肉厚,都应该刺的深。

时令是以春、夏、秋、冬四季说的。春、夏为万物的生长期,而人的体质和所有的生物一样,也是受着气候的影响,这个时期,肌肉松弛,卫气易于外散,因而,在春天和夏天刺针,应该浅。秋、冬是万物的衰老期,古人称“秋收冬藏”,人的体质和一切的生物一样,在这个时期呈现出收藏现象,肌肉收缩,皮肤干燥而且滑润、很显然的是卫气内守。因而在秋天和冬天刺针,就应该深。这是根据春、夏、秋、冬不同的季节,作为刺针深浅的标准参考。

三、身体各部位深度把握

(1)头部及胸骨体等部穴位

凡是扁平骨上的穴位,均用卧针平剌,针在皮下,刺人1寸左右,根据需要或再延伸,一针贯两穴亦无妨碍。如阳白、头维、百会、膻中、中都、蠡沟等穴。口颊区的穴位,不能刺透口腔,而应沿皮下针刺。治疗面瘫,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等,平刺2-3寸亦可,如颊车透地仓、透颧髎、透下关等。后头部的穴位风府、哑门可以直刺,但要小心,因为刺伤脊髓会危及生命。一般取头正颈直的体位, 针向鼻尖平刺(不能向眉间)1-1.5寸即可。颈部诸穴,刺1寸左右,只要当心勿伤颈动脉即可。

(2)胸、胁、背、肩上等处穴位

胸、胁、背、肩上等处,是胸腔部位,由肋骨组成的部分,其上下、前后、左右,都可能刺进胸腔,伤及内脏,发生危险。所以刺针时,要准确估计胸壁的厚度,采取正确的姿势,并且适当选针,直刺或平刺1寸左右或稍多,胸部可以顺肋间隙刺,背部从肋骨上缘向上一肋骨的下缘方向刺,容易得气,而又安全。总之以不刺透胸壁为原则。因为透过胸壁就是内脏,内脏不许刺伤。凡在背部第十胸椎、侧胸第八肋骨,前胸第六肋骨以上及锁骨上窝等处穴道上扎针过深,都有刺伤肺脏的可能。在颈前窝(天突)刺针过深,可能刺伤主动脉弓。屡见有刺针过深伤及肺脏发生外伤性气胸而死者,亦有刺中心脏而死者,亦有报道刺伤肝、脾、胆囊、膀胱的。发生事故的穴位不一。有肩上的肩井、缺盆;前胸的中府、乳根;胁肋部的大包、渊液;背部的肺俞、膏肓、心俞;胁部的期门、日月;剑突下的鸠尾等,都曾发生过问题。亦有原来针刺并不深,因留针过久,疏忽大意,随着病人的呼吸而针尖进人胸腔发生事故的。所以凡刺胸腔部位的穴道,必须了解大体解剖,熟悉穴下是什么脏腑,不宜久留针,选针勿过长,必要时针不离手,手不离针,达到目的,即行出针。同时要细心体会,凡在胸腔部的穴位,大都在肋间隙之中,针刺时有三种感觉。一是进皮有阻力,二是过皮后即空虚,三是再进则又有阻力,而且病人有痛感,就不能再进了。

(3)腹部的穴位

腹部的穴位更为常用,针刺时要估计腹壁的厚度,以不刺透腹膜进入腹腔刺中内脏为原则。一般刺1-1.5寸。但中脘、气海、天枢、大横常常深达1.5-2亦无问题,要点在于透过皮肤以后要缓慢进针,不伤内脏即可。

(4)腰骶部的穴位

腰骶部的穴位无重要脏器,视肌肉厚薄,一般刺1寸、1.5寸、2寸均可。如肾俞、志室、大肠俞、次髎等穴。

(5)上下肢穴位

上下肢穴位没有危险,最为多用,其深度以不超过其总厚度的二分之一为原则,也就是把肢体分为阴阳两面,各占一半,除透穴外,刺阳经勿伤阴经,刺阴经勿伤阳经,也就是不要超过肢体厚度的一半。其穴道部位的厚度一望而知,容易掌握。但在刺阴经某些穴位时,要注意避开动脉血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