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解汉字 第十二课 言

大家好!以字育人,以字正身,我们继续讲解汉字,和大家一起探寻笔画间的逻辑,化繁为简,领略汉字之美。这一节我们学习“言”字。

yán指事,甲骨文字形下面是“舌”字,上面一横表示言从舌出。“言”是张口伸舌讲话的象形。从“言”的字与说话或道德有关。本义:说、说话。《说文》直言曰言,论难曰语。《法言·问神》言,心声也。

言的本质意义是:通过语言交流信息。
在使用中有指用语言交流的行为:议论、记载、问、告诉、叙述、说明等意义。
又指用语言交流的信息:话、言语、口语(特指怨言、谤言)、言论、意见、言辞、号令、誓(约)言、盟辞、计策、学说、言语或文章中的字、口语或文章中的句子、著作等。

“言”有一个特殊用法:用于句中或句首,作语气助词,无义。

例如:《诗·邶风·柏舟》静言思之。《左传》既盟之后,言归于好。
这个特殊用法是吴世昌研究发现的,大家可以参考他的文章《〈诗〉三百篇“言”字新解》。
吴世昌先生出身贫苦,自学成才。他曾回忆十来岁时读杜牧的《阿房宫赋》,旧书没有标点,一开头只见十二个字“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怎么也看不懂。就跑去问比他大四岁的哥哥吴其昌,哥哥并不教他,反问:“六是什么?”
“四五六的六。”
“王呢?”
“国王。”
“毕是什么?”
“毕是完了。”
“六王毕呢?连起来讲。”
“六个国王完了。”
“这不对了,怎么会不懂呢?”哥哥鼓励他。
这样一问一答,只有“兀”字实在不懂,哥哥说是“光秃秃”的意思。
他问:“四川的山为什么光秃秃?”
“自己想想看。”
“没有树了。”
“树到哪里去了?”
“砍了?”
“砍下来干什么?”
他看到下句有“阿房出”,便答:“造阿房宫了。”
这一下全懂了。
吴世昌先生说:“他们的不教之教比任何教导都有效,使我以后养成了自问自答自己钻研的习惯。”
说到“不教之教”,就不得不提起《论语》这本经典的中国古代教育著作。
从内容上看《论语》就是弟子们记录孔子言行的学习笔记,是记录孔子言行最真实可靠的材料,也是我们了解孔子、儒家思想甚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入口。
十分奇怪,作为记录中华文化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言行的《论语》全书只有七处谈“教”。甚至比孔子罕言的“利”提得更少(《论语》11处“利”)。
七处谈“教”的章句中教育只谈了两句: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和“有教无类。”
其余五“教”均与弟子无关。
同时,《论语》中130处“言”不但数量相当大而且涉及面很广,无处不在。
孔子与学生交流“言”而不“教”,这是人们通常看《论语》所忽略的重要细节。
在大多数人的脑海里孔子是唠叨说教的“教师”形象。
可是,在弟子的眼里,孔子既不唠叨也不说教。
与我们心目中的“教师”形象差距甚远。
读《论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与弟子平等交流,循循善诱,耐心解答弟子疑问,组织弟子自由讨论的老师。
孔子这种平等、自由、宽松的教学方法不比许多所谓的“现代化”教学思路更符合人性,更科学吗?
我们现在看《论语》中不教人的孔子,是否比许多言必称“教育”的“教育家”更懂教育?
孔子和弟子平等交流,言谈中育人的教学方法是否比所谓“现代化”的教学效果更好?
在官方垄断教育,民众普遍愚昧的历史条件下,孔子开辟私塾教育之路,为民众打开教育之门。
他没有现成的私塾教育经验、方法可依。教什么,如何教,完全靠自己摸索。
在这种情况下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其教育之成功,绝非后人可比。
相比之下,我们当前的大学不要说三千学生,便是三万学生也未能出七十二贤人。
更何况,孔子“有教无类”,弟子是不经挑选的质野之材。
而我们的大学生均精挑细选,千万里挑一。
两相比较,孔子不“教”之“教”确实值得我们深思。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多年来,这个基本问题在学术界众说纷纭,始终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
我们可以举出很多古今中外教育大师的经典论述。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是杜威教育理论中的三个核心命题。
“依照自然的法则,发展儿童的道德智慧和分析各方面的能力”是卢梭和裴斯泰洛对教育本质的定义。
“为完满生活作准备”是斯宾塞的教育本质观。
除此之外还有“上层建筑论”、“生产力论”、“特殊范畴论”、“多层属性论”等等。
对比《论语》中孔夫子的教育之道,这些理解只得皮毛。
只不过用一个表象描述另外一个表象,根本不能说是“本质”。
远未达至“教育”的精髓,不过是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
这也是现代教育改来改去,却越改问题越多,越改越难达到预期效果的原因。
从孔子40多年的教育实践我们可以看到:
教育的本质是信息的交流。
教育和学习的过程就是交流信息的过程。
信息从教育者传播至受教育者就是教,学生从外界获得信息就是学。
抓住这一本质,复杂的教学就变得十分简单。
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大部分通过语言实现。
所以,在《论语》我们看到循循善诱的夫子不断和弟子进行语言交流
——这就是没有枝节的本质教育。
2500多年前以“言”为教的孔子对于教育的理解要比现代的教育家要深刻得多。
理解了教育的本质是交流信息,提高教育质量的方法就十分的简明:
提高信息交流效率。
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大部分通过语言实现,
所以要提高信息交流效率首先要提高人的语言能力。
交流,就是教育。
交流得好,就是教育得好。
懂得如何与孩子交流的家长就是伟大的家长,
懂得如何与学生交流的老师就是伟大的老师。
学生提高语言能力能准确快速接受要学习的信息。
老师提高语言能力,能更简明准确地向学生表述教学内容。
如此一来教学的效率不就提高了吗?
《论语》
758处“曰”与130处“言”
120处“问”
78处“谓”
59处“闻”
39处“对”
16处“云”
14处“称”以及14处“语”,
不正是孔子善于与弟子交流的体现吗?
后人学孔子之“教”却看不到孔子通过平等交流引导、启发弟子的高超教育艺术。
《论语》以“言”为教明若午阳,我们却熟视无睹,
有如此成功的教育先例,如此深刻的教育思想却无所师从,甚为可惜!
孔子对教育的贡献之大无需我们美言,他对教育方法的深刻理解与深入实践即使在今天亦未有出其右者。
但对教育本质这个基础问题的理解,却鲜有后人从孔子身上思考学习。
今天我们讲到“言”字,再回顾《论语》当知“不教之教,方为大教。”
好,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我们下次再见。
(0)

相关推荐

  • 素说论语:八佾篇(09)

    一原文八佾第三3.09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试解]孔老师说:"夏代的礼仪我能够讲述,但是在 ...

  • 素说论语:学而篇(06)

    学而第一 1.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试译]孔老师说:"年轻人在家要孝敬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兄长,善待朋友.言语 ...

  • 素说《论语》:雍也篇(二十六)

    素说《论语》:雍也篇(二十六)

  • 素说论语:学而篇(04)

    学而第一 1.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试译]曾老师说:"我每天多次对自己的言行进行反省.一是替人家谋事有没有尽自己 ...

  • 素说《论语》:里仁篇(十五)

    一原文里仁第四4.15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

  • 正解汉字 第二十二课 无

    大家好!以字育人,以字正身,我们继续讲解汉字,和大家一起探寻笔画间的逻辑,化繁为简,领略汉字之美.这一节我们学习"无"字. 现在我们用的"无"字有两个来源. 一 ...

  • 正解汉字 第二十六课 仁

    大家好!以字育人,以字正身,我们继续讲解汉字,和大家一起探寻笔画间的逻辑,化繁为简,领略汉字之美.这一节我们学习"仁"字. 仁rén会意,从人,从二. 人,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无 ...

  • 正解汉字 第二十五课 务

    大家好!以字育人,以字正身,我们继续讲解汉字,和大家一起探寻笔画间的逻辑,化繁为简,领略汉字之美.这一节我们学习"务"字. 务wù形声,从力,敄(wù)声.从力,表示要致力于某事. ...

  • 正解汉字 第二十四课 孝

    大家好!以字育人,以字正身,我们继续讲解汉字,和大家一起探寻笔画间的逻辑,化繁为简,领略汉字之美.这一节我们学习"孝"字. 孝xiào形声,上半部分是"老"的省 ...

  • 正解汉字 第二十八课 省

    大家好!以字育人,以字正身,我们继续讲解汉字,和大家一起探寻笔画间的逻辑,化繁为简,领略汉字之美.这一节我们学习"省"字. 省xǐng从眉,从屮(chè).甲骨文和小篆字形,象眼睛 ...

  • 正解汉字 第二十九课 中

    大家好!以字育人,以字正身,我们继续讲解汉字,和大家一起探寻笔画间的逻辑,化繁为简,领略汉字之美.这一节我们学习中国的"中"字. 中zhōng指事,甲骨文字形,中象旗杆,上下有旌旗 ...

  • 正解汉字 第十九课 也矣乎

    大家好!以字育人,以字正身,我们继续讲解汉字,和大家一起探寻笔画间的逻辑,化繁为简,领略汉字之美.这一节我们学习"也"."矣"."乎"三个语 ...

  • 正解汉字 第十八课 亦

    大家好!以字育人,以字正身,我们继续讲解汉字,和大家一起探寻笔画间的逻辑,化繁为简,领略汉字之美.这一节我们学习"亦"字. 亦yì指事,甲骨文字形在一个人的两臂下方各加一点指事符号 ...

  • 正解汉字 第十五课 弟

    大家好!以字育人,以字正身,我们继续讲解汉字,和大家一起探寻笔画间的逻辑,化繁为简,领略汉字之美.这一节我们学习"弟"字. 弟dì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有绳索围绕于竖立着有杈的短木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