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人生,叫做“有底气”
一
最近,有个喜欢文字并擅长码字的同事,辞职了。她决定做一个自由文字工作者,写个人公众号,写媒体专栏。她说:“我相信,我能靠文字养活自己。”
许多同事评价她有勇气,但我,更愿意评价她“有底气”。
二
或许,按部就班的生活过久了,就像带着一个救生圈游泳。久而久之,对这个救生圈有了越来越多的依赖。不再敢轻易摘下那个救生圈,也不再相信自己有独立游泳的能力。于是,带着救生圈过一生,成了我们的常态。
而那些愿意改变现状的人,是有底气的人。有底气的人,任何时候都相信:“即使没有救生圈,我一样可以活得很好。”
三
一直欣赏两位女性,一位是杨澜,另一位是董明珠。
杨澜,是我们这一代人的青春记忆,可以说是看着她的节目长大的。记得1990年至1994年间,她和赵忠祥一起主持的《正大综艺》,家喻户晓,成了央视的“金字招牌”。那四年,刚好是我的小学和初中时代。每到周末,我们一家人就会准时守候在电视机前,跟着杨澜和赵忠祥“周游世界”。父母喜欢赵忠祥的成熟稳重,我喜欢杨澜的聪慧亮丽。这对充满了幽默和智慧的黄金搭档,为当时精神食粮并不丰富的我们带来了无限快乐。记得当时我爸边看节目边对我说:“将来你长大了,如果也能当上记者,去全国各地采访,该有多好!”于是,杨澜成了我的偶像。
四让千万观众没想到的是,1994年,杨澜在《正大综艺》的巅峰状态,却选择了急流勇退。离开央视,离开节目,独自远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国际事务硕士学位。大家以为她是被“出国热”冲昏了头脑,以为她一心一意想移民美国了。
可是,两年后,1996年,在美国完成了学业的她,再次不按常理出牌,坚定地回到了国内。
在美期间,美国第一大报《纽约时报》头版曾用很长篇幅报道了杨澜的个人专访。美国ABC、CBS、NBC等三大电视网先后向她伸出“橄榄枝”,邀请她去任职,并提供优厚的待遇。她是有机会留在美国的。可是,她说:“不是自己的国家,再成功,心中都不会满意。” 她毫不犹豫地回国了。
既然两年后选择回来,那么两年前为何又要出去?杨澜的选择,让许多人看不明白。
五
直到她1996年12月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凭海临风》。这一切,才有了答案。
当时正读高一的我,第一时间去买了这本书。记得杨澜的先生吴征为此书写的序言中,有这样一句话:“杨澜是一个很固执的人,她对自己要追求的东西是毫不含糊的。”
她选择去美国深造,是明白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媒体中存活下去,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她选择回国工作,是明白自己的根在中国,自己的精神家园在中国。
其实,这一切选择,都来自她的底气。她清楚自己要什么,也坚信凭借自己的努力和实力,一定会得到自己想要的。
六
事实证明,她的每一次选择,都在向自己的梦想靠近。
1996年回国后,加盟香港凤凰卫视,开创中国电视第一个深度高端访谈节目《杨澜访谈录》,至今已访问过全球800余位人物,在全球华语观众中具有颇高影响力。
1999年,创办阳光媒体集团。2000年,创建第一个以历史文化为主题的卫星频道——阳光卫视。2005年,创办《天下女人》访谈节目。2009年,创办国内首家高端定制珠宝品牌LAN……如此繁忙工作的她,却总是神采奕奕地说:“我总是越采访,越精神。”
从《凭海临风》开始,到最近几年的《一问一世界》、《幸福要回答》、《花开在人海》、《世界很大,幸好有你》,杨澜通过一本本书,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活出了自己的女性的精彩。
七
碰巧,今天刚看了一篇关于董明珠的文章——《谁说女人的光彩,只有温柔贤淑这一款?》。文中,鲁豫对董明珠的评价是:“董明珠是一个自由的人。她始终只有一个标准,从不改变。别人对她的看法根本左右不了她。”
我想,无论是董明珠,还是杨澜,她们之所以能始终坚持一个标准,不受外在看法的影响,是因为,她们清楚明白自己是什么,有什么,要什么。她们内心坚定,有事做,有梦想。她们的人生,是“有底气”的人生。
而这份底气,就是一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