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千山万水,原来是“格局”二字

亲爱的欢乐:

某天,我去参观一个中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遇见一位在业内小有名气的前辈。他很认真地看这些作品,希望从中发现一些好苗子。

看完整个展览,我问:“您心目中的好苗子,需要具备怎样的素质?”前辈沉吟片刻,缓缓地说:“要有一定的格局。”

聊到格局,我首先想到的,是一个人的知识积累、文化底蕴,再想到的,是一个人的眼界、气度和胸襟。这位前辈说,其实,不仅是书法,其他任何艺术领域,最后能走多远,能到达怎样的高度,功夫都不在艺术本身,而在于艺术家的人生格局。

看完展览,回家路上,我忽然明白,所谓“做人”,不就是努力“做大自己的人生格局”吗?无论从事哪个行业,一个人所能到达的高度,最终也取决于自身的人生格局吧。

曾看过这样一个小故事,感觉特别犀利。故事说:有一个乞丐,整天在街上乞讨,对路上衣着光鲜的人毫无感觉,却嫉妒比自己乞讨得多的乞丐。那么,这人估计一直就是个乞丐了。

如果说人生是一个人的修行,那么,我们有没有想过,修行路上,我们和谁同行?和谁比较?我们追求什么?看淡什么?我们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或许终将形成我们的人生格局。

有时,我会这样傻傻地想:如果我们把一只蚂蚁放在一张白纸上,上面盖上玻璃罩,让它一辈子在里面爬来爬去。那么,蚂蚁眼中的世界,就是这样一个白色的、平面的世界吧。这是蚂蚁的局限性。

又比如,人的眼睛能看到的光谱、耳朵能听到的分贝,是很有限的。这就意味着,世界上有许多人眼看不到光谱、人耳听不到的分贝。这是人的局限性。

又比如,蜻蜓、蜜蜂等昆虫的眼睛是复眼,它们眼中的世界,和我们人类看到的世界,肯定也是不一样的。这是所有生物的局限性。

其实,在大自然面前,任何生物都是渺小的。因此,生而为人,有什么资本可以自高自大,认为“老子天下第一”呢?井底之蛙的可悲之处,或许就在于它一直固执地认为,它看到的就是整个天空。

或许,只有认识到了自身的局限性,才会努力去打开自己的人生格局。正如那个井底之蛙,当它有一天忽然意识到自己原来只是一只井底之蛙时,它才会真正改变。否则,它就永远是自鸣得意、自视甚高的青蛙。它的格局,也就是井底的方寸之间而已。

又比如孙悟空,它再怎么折腾,也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因为孙悟空的筋斗云,无非是雕虫小技,而如来佛的手掌心,却是大智慧,是真正的人生格局。

如何追求更大的人生格局?我觉得格局和年龄关系不大,却和经历、学识息息相关。经历过风风雨雨,胸中有纵横捭阖,眼界和胸襟就渐渐打开了。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的,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先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层楼,望尽天涯路”,再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最后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孩子,俗话说:“再大的烙饼,也大不过烙它的锅。”也就是说,你的锅决定了你能烙出的饼的上限。对于人生这盘棋来说,我们首先要学习的不是技巧,而是布局。

格局大了,未来的路才会更宽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