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音乐的色空之中 参悟整个世界

也许是我个人的偏见,我总觉得听歌不如听曲。一首歌听上几十遍上百遍也就腻了,但一支好曲子却足以让你用一生的时间去聆听。
所有的歌词都是被赋予了意义的,而这意义一旦被赋予,便成了固定的东西,很难打破,更谈不上超越。

《圣经》有云:“那字句是叫人死,精意是叫人活”。而一首好曲子优美的旋律便是它的精意所在,巍巍乎高山,洋洋乎流水,全在你的一念之间。
记得一次在友人家的小屋里听俞丽拿的《梁祝》,当时手头正拿着一本余光中的诗集,一首《新月与孤星》,竟让我在二者之中找到了一种不可言说的契合,莹莹的泪光中,我似与梁祝、与新月、与孤星,一同“溺在黎明的光里”了。

还有柴可夫斯基的《悲怆》,会让你仿佛看到了一位历尽了沧桑的老者,站在生命的悬崖边上,任时间的风吹乱了满头的须发,而在他蓦然回首的那一刹那,又将是一种怎样的感慨与悲凉呵!
还有贝多芬的《命运》、《月光》、莫扎特的《小夜曲》、肯尼基的《回家》……每一首好的曲子都给人留下了无尽遐想的空间,让你体会到音乐及音乐之外的种种情愫。
正如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一首音乐也因为你年龄的增长、心境的变化,而被听出种种不同的感受。

这与歌曲尤其是流行歌曲不同,流行歌曲就像是一场感冒,只能触及人的肉体,而无法深入人的灵魂,最多也只能在当时让人流流眼泪、打打喷嚏而已,流行的结束也就意味着遗忘的开始,无法让人刻骨铭心。只有旋律是永恒的,感天动地,直指人心,一首好的曲子就是一篇偈语,一朵金波罗华,一段不立文字的禅……
音乐什么都说了,音乐什么也没说,于音乐的色空之中,我们参悟整个世界。这个时候,音乐就像是一把能够开启我们心灵的钥匙,一旦被打开,“宇宙即是我心,我心即是宇宙”。
也许,你还可以看看——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