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乾州蕞娃:远山之旅系列散文(十)山阳民俗
【内容提要】山阳县因其地理位置,受秦楚文化相互影响,形成了与陕西其他区域不同的民风民俗。与关中不同,山阳做寿有做虚(岁)不做实(岁)的习俗。关中地区除了整十做寿外,还讲究在门槛之年做寿。“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接自己去”这句俗语虽然没有半点科学根据,但却有一段颇不平凡的来历。
山阳县因其地理位置,受秦楚文化相互影响,形成了与陕西其他区域不同的民风民俗,主要表现为饮食习俗、居住习俗、婚姻习俗,喜庆习俗、丧葬习俗、节日习俗等。
饮食习俗。山阳人习惯一日三餐,但也有一日两餐的。岭南农民“早晚两顿不见天,午饭排在正中间”,岭北农民“先做活,后吃饭”之习,上午九点吃早饭,下午两点吃午饭,点灯吃晚饭。山阳人早饭多吃粗粮,午饭菜肴较丰,晚饭多为杂烩,疏食清淡,以饱为安,并流传着“洋芋糊汤,疙瘩火,除了神仙就是我”的顺口溜。近年来,山阳人的生活水平大有提高,饮食习俗也有改观。但总体来说,无论是菜肴、面食还是稀饭,都不如关中地区讲究。
居住习俗。大部分村庄院落依山傍水,多为一家一院,多为土木结构三间。近年来,住房条件有所改善,有相当多的人盖起了楼房,不是楼房的也很讲究,多为三间,内外用白灰粉刷,并形成了庭院式农家小居。房屋摆设因陋就简,讲求实用,多为堂屋后墙摆放一大柜,离柜二三尺左右墙上安置一专用长约四尺,宽约五寸的横板,名曰“神龛”,又曰“香龛”,内壁贴着用红纸墨字写成的“香龛”。民国前“香龛”上中间写着“天地君亲师位”,左边写着“书礼传家耕砚田”,右边写着“儿孝媳贤天伦乐”,左右中间写着“九天东厨司命”,右边写着“x氏堂上宗祖”等不同内容的“香联”。横批一般都写“福禄祯祥”。
“天地君亲师”为中国儒家祭祀对象,是古代祭天地、祭祖、祭圣贤等民间祭祀的综合,是传统敬天法祖、孝亲顺长、忠君爱国、尊师重教的价值观念取向的体现。多设一“天地君亲师”牌位或条幅供奉于中堂。“天地君亲师”的思想发端于《国语》,形成于《荀子》。《荀子·礼论》中说:“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东汉时期,在《太平经》中就出现了形式整齐的“天地君父师”的说法。北宋初期,“天地君亲师”的表达方式已经正式出现。明朝后期以来,崇奉“天地君亲师”在民间广为流行。清雍正初年,第一次以帝王和国家的名义,确定“天地君亲师”的次序,并对其意义进行了诠释,特别突出了'师’的地位和作用。从此,“天地君亲师”就成为风行全国的祭祀对象。
喜庆习俗。山阳民俗醇厚,凡亲友有可喜可庆之事,乐于去贺去帮,除结婚喜庆之外,较大的有“生子”“祝寿”“盖房”等,各自皆成俗。“生子”一般“十天”“满月”“周岁”庆贺,“祝寿”一般在“三十六岁”“四十九”“五十九”岁时庆贺。盖房一般在房“出水”时庆贺。
民间做寿有做虚(岁)不做实(岁)的习俗。人们认为“十”有到头、到顶的意思,“十全为满,满则招损”,这当然是不吉利的。所以人们将整十岁的寿辰提前到虚岁逢九的寿辰来做,“九”与“久”谐音,以表示寿还没有尽头。人的岁数逢九称“明九”,若是九的倍数称“暗九”。
这和关中地区差别很大,关中地区人不过六十不做寿,年过六旬以后一般会逢十庆祝。当然也有人会在门槛之年过寿,民间流传俗语“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接自己去”的年龄,意思是说,人们活到七十三岁和八十四岁,是个不吉利的“坎”,容易在此时死亡。这句俗语虽然没有半点科学根据,但却有一段颇不平凡的来历。
因为,这与我国古代的两位圣人孔子和孟子的去世年龄有关。孔子生于公元前五五一年,逝于公元前四七九年,周岁为七十二岁,虚岁是七十三岁;孟子生于公元前三七二年,逝于公元前二八九年,周岁是八十三岁,虚岁是八十四岁。因为古代人的年龄都是以虚岁来计算的,所以孔子是七十三岁去世的,孟子是八十四岁去世的。
我国古代,对孔子和孟子十分推崇,孔孟学说在我国也有巨大的影响,二人被尊为“圣人”和“亚圣”。连圣人和亚圣都无法过去的年龄坎,对普通人来说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于是这种说法便世世代代流传下来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