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中讲坛回顾(16)| 王晓毅《从晋西考古发现看北方与中原地区的史前文明化进程》
图片来源于考古汇
被誉为“表里山河”的山西,地处黄土高原东部,位居黄河流域中游,是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历史文化积淀极其丰厚。其新石器时代文化,在中国的远古文明进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019年10月25日上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所长王晓毅研究员以《从晋西考古发现看北方与中原地区的史前文明化进程》为主题,进行了精彩讲述。讲座由嵩山文明研究会副会长阎铁成主持。
讲座中,王晓毅研究员首先介绍了山西地貌与地理单元,点明晋域内史前文明赖以产生的自然环境。分三个阶段讲述了20世纪20年代以来山西新石器考古研究历程。详细介绍了晋西高原新石器考古重要新发现。他指出史前北方文明与中原文明格局形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时代,而在这一时期山西地区对于两大文明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他认为,史前北方文明与中原文明格局的形成过程中,仰韶中期两种文明大同小异,在仰韶晚期差异显现,在庙底沟二期不同文化体系明朗化,在龙山时期北方与中原两种文化格局形成。
主要内容
一、山西地貌与地理单元划分
两座大山
四大盆地(晋北大同盆地、晋中盆地区、 晋南盆地区、 晋东南盆地区)
二、山西新石器考古研究历程
1、第一阶段:20世纪20-40年代,初始期
|
2、第二阶段:20世纪50-90年代末,考古资料的积累么考古学文化过程重建问题为主的研究阶段。
20世纪50-70年代,借助探索夏文化和早期晋文化的专题研究,田野调查和发掘工作主要集中在晋南地区;20世纪80-90年代末,山西新石器考古工作的繁盛期,大量的田野调查和考古发掘工作,基本建立起晋南地区新石器的文化序列与谱系。
1989年《晋南考古调查报告》(1959-1982) 1998年《晋中考古》(1980夏) 1992年大同马家小村遗址(1991) 1988年-1996年 长治小神遗址(1986) |
3、第三阶段:21世纪以来,进一步完善和深入阶段,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以及聚落考古理论的指导下,侧重史前社会的复原与研究。
基于前一段已基本建立起山西新石器时代的时空框架,该阶段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以及聚落考古理论的指导下,以主动性的区域调查和发掘工作为主,课题性研究显著增强。
《垣曲盆地聚落考古研究》2007;《运城盆地东部聚落考古调查与研究》2011;《滹沱河上游先秦遗存调查报告(上下册)》2012;《浊漳河上游早期文化考古调查报告》2015;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以往考古工作相对 较少的晋西高原和晋东南地区,开展了区域系统性调查,为深入探讨山西地区在整个中华文明起源中的地位提供了新的材料。
重要发现:晋南陶寺、周家庄、清凉寺;晋西碧村、白崖沟、德岗
三、晋西高原新石器考古重要发现
宏观聚落形态变迁(数量、选址、规模)
微观聚落阶段性考查
四、史前北方文明与中原文明格局的形成
仰韶中期:大同小异
仰韶晚期:差异显现
庙底沟二期:不同文化体系明朗化
龙山:北方与中原两种文化格局形成
他深入浅出的讲解,不仅为与会者描绘出了山西新石器时代的全景,而且也引起了大家对晋西高原与中国史前文明关系的关注。在互动过程中,王晓毅研究员就太原盆地与史前文明交流的关系、晋西地区考古调查的新方向、石峁与古史传说、中国古代青铜器制造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王晓毅研究员的学术报告,内容全面、资料详实、见解独到,不仅为我们普及了山西新石器时代考古的重要知识,开阔了我们的学术视野,而且为我们下一步开展黄河文化研究和民族融合研究提供了新的知识储备、拓宽了新的研究思路。
推荐书籍:《聚落演变与早期文明》
第17期 讲座预告:
主讲人:韩建业《文化上的早期中国与中国文明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