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中的昆明记忆(1992~1999)
(1992-1999)
1992年4月的一天,在政府机关上班的小胡突然发现单位的围墙在一夜之间拆除了,被很多铺面取而代之……
就在三个月前,邓小平发表了“南方谈话”。
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时,并就一系列重大问题发表了讲话。除了论述社会主义的本质、姓"资"姓"社"的标准等问题外,还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1993年8月8日昆明·出口商品交易会
1992年7月昆明·昆明市最早的炒房者
1992年昆明·人头攒动的年货街
昆明60年历程最重要的标志性事件是之一是步入市场经济时代。这个转折给昆明带来最为深刻的社会变化。
昆明卷烟厂生产车间,当时生产的
“春城”牌香烟,被昆明人戏称为“青蛙皮”。
昆明火柴厂
昆明·机床厂生产的新型机床
1998年昆明·关上街子天
(昆明的“街”读 gāi)
1997年10月新开张的红联超市,是昆明首家大型超市。让市民感受到了一种多元购物的快乐与富足。
1997年昆明·红联超市
尽管之后几年,世界连锁零售业的大量进驻,让红联的精彩没能继续,但它已经在昆明的零售业发展史上书写下了独特的一页。
1999年昆明·第一家外资零售企业沃尔玛开业
地方经济的发展方向可以和宏大叙事主题保持一致,但须保持自己的节奏和特色。
20吋山茶牌彩电
云南四朵金花在中国消费品第一波市场(家电进入家庭)中脱颖而出,却在第二代家电(技术含量更高)中销声匿迹,意味着昆明60年经济历史中存在的技术裂痕难于弥合。
昆明60年技术史的混浊和薄弱是昆明60年经济史的另一面。
第三波家电浪潮(国际化)掩袭而来时,才知道60年的等待只能换来一次擦肩而过,也许再来一个60年才能换来一次真情拥抱。
云南纺织厂生产的新产品的确良平纹细布,具有挺、滑、爽的优点,在当时深受群众喜爱,供不应求。
从股市开启到21世纪前10年,股市为国企筹资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在市场资源优化配置的认识前提下,股市为国企改革和市场化竞争生态做出的价值贡献却莫衷一是。问题不在于股市本身,而在于以什么样的面目进入股市和怎么个玩法的问题。
昆明机床股份有限公司于1993年10月19日正式成立,并于1993年11月在香港上市发行 H 股。1993年12月在上海上市发行 A 股。
1993年5月3日,云南白药厂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成立云南白药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于1993年11月首次向社会公众发行股票2000万股(含20万内部职工股),定向发行400万股,发行价格3.38元/股,发行后总股本8000万股。
1996年10月公司更名为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公司于2006年5月29日实施股权分置改革。
1993年3月1日,随着粮食价格开放,粮食价格市场化,实行了半个多世纪的居民购粮本退出人们的生活。
“淡泊明志”——徐洪刚书法作品
1993年8月17日,徐洪刚与歹徒斗争受重伤。经过近40天的抢救、治疗、护理,濒于死亡的他奇迹般地康复了。
1994年昆明·西南商业大厦开业庆典
昆明·螺蛳湾小商品批发市场
1994年4月1日昆明·购买国债的市民
1992年2月18日,5万多名中外来宾云集昆明,
参加了在这里举行的规模空前的文艺盛会
“第三届中国艺术节”。
1992年2月18日昆明·第三届中国艺术节的演出
1996年6月5日,国际展览局在法国巴黎召开第119次全体会议,一致通过1999年的世界园艺博览会在中国云南省昆明市举办。至此,我国申办1999年世博会的程序性工作全部完成,云南省也进入了全面的筹备阶段。
1999年,为迎接世博会,昆明的城市面貌完成了一次历史性的蜕变。
市区新增加绿地190公顷,629万盆鲜花摆放到昆明的街头,10个公园披上新绿。
盘龙江、大观河沿岸出现了绿化带,4月15日,盘龙江沿江绿化带工程竣工。
昆明市内的主要街道得到了改扩建并铺上了彩色的地砖。已经消失了很多年、象征昆明传统文化精神的金马碧鸡坊、忠爱坊再次出现在市民的眼前。
从昆明火车站通往世博园的主干道北京路公共交通示范线路建成通车,同时还新增加了300辆公交车,市区线路全部实行无人售票。
1995年4月29日昆明·无人售票公共汽车首日营运
对昆明市民来说,生活中发生的重要变化不仅是这些。1999年,世博会在昆明成功举办,印证了基辛格博士当年的那个像谜一样的英文单词——travel(旅游)。旅游改变了昆明和昆明人。
19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
19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纪念币
在多年以后的文化记忆中,爱的表述是如此强烈。1998年,“泰坦尼克号”驶进了昆明人的心灵港湾。
昆明的电影院里放映美国好莱坞作品《泰坦尼克号》,一艘20世纪初世界上最大的号称“永不沉没”的豪华客轮,在优雅的音乐伴奏和此起彼伏的惊恐尖叫声中沉入北大西洋海底。一起沉下去的,还有年轻的流浪画家杰克·道森与贵族小姐罗丝的爱情。爱情绝唱永不沉没。
当昆明观众百感交集地走出影院的时候,他们分明感受到了这个商业世界有一种细细的哀伤如出一辙。
1998年风靡一时的美国电影《泰坦尼克号》
1992年昆明·崔健演唱会现场
1997年12月28日,南过境高架公路、二环路北厢工程、兴苑路和“一二·一”大街通车;龙泉路改扩建工程和小菜园立交桥开工。
小菜园立交桥
1998年昆明·最后的蜂窝煤
从班固的《汉书》出现“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开始,经过孙中山“时代潮流、浩浩荡荡”的实事求是、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实事求是,再到了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是发展生产力”的实事求是。
100年的曲折发展中,时代领袖和社会精英都以伟大的实践对“实事求是”这一中国哲学和历史命题作出了卓越的回答。
这种回答将随着时代的演变而产生与时俱进的轨迹。“实事求是”是永远的台阶,中国的事业就是踩着它一步步往上走。
以此照和这段话纪念邓小平开启的改革开放时代。
1997年昆明·老奶奶在报纸上看到邓小平逝世的消息
翠湖是昆明风景中最有表情的容颜。
1994年报道:“海鸥老人”吴庆恒,是一个化工厂的退休工人。他孤身一人,以海鸥为寄托,海鸥一来,他每天都步行10多里,从所住的西郊,走到翠湖喂海鸥,天天如此,一直喂了10年。他拿出308元退休工资的一半来做鸥粮,他和海鸥建立了近乎神话般的感情。1995年过世。
翠湖公园
夹缝中的铁轨两边形成了城市中的一块顽疾:棚户区。
这里挤满了进城谋生的“边缘人”,这是些因生活的挤压只能选择在此暂时蜗居的人们,有的人来了又走了,有的人却再也走不出去……
他们每天沿这条铁轨向左走或向右走,各自走向他们梦想中的车站。
1996年昆明·米轨沿线棚户区
沿袭一个世纪的昆明传统居民生活形态,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纷纷退出这个城市。
20世纪90年代初昆明·即将拆迁的金碧路老宅院
20世纪90年代初昆明·盘龙江边的民居
20世纪90年代昆明·百宝丹大药房
相传吴井的水清冽甘甜。有一对心地善良的老人靠卖井水为生。
一天,云游四海的张三丰路过此地,口渴难耐,就上前讨水喝,老两口让他喝个够。张三丰喝够以后,一摸口袋发现没钱,见老两口敦厚善良,就一甩长袍,把这两眼水井变成美酒飘香的酒井,老两口和附近百姓靠着两眼酒井过上了好日子。
后来张三丰再来到这里时,守井的老人已经去世,他的儿子抱怨只有酒没有酒糟喂猪。张三丰听到他儿子的抱怨后很生气,拂袖而去。第二天两眼酒井变回了水井。
后来有人在墙上发现了一首诗:
天高不为高,人心比天高;
清泉当酒卖,还嫌猪无糟。
20世纪90年代昆明·世代用吴井水生活的市民
社会变革和转型期间,最大变化莫过于作为个体的人的权利获得尊重和保障,很多权利和尊严逐步确认。
1993年昆明·维新街的搬迁户
站在时间的背后,仍然找不到河流飞奔的秘密,亦无法抓住一把尘埃落定的岁月。曾经的视野连同村庄一同跌落和消亡。最后的命运劫数已经需要更广阔的力量和更深邃的艺术来解读。
昆明东郊鸟瞰图
昆明青云街
建于20世纪初的法式建筑
昆明巡津街甘美医院旧址
地方历史60年的记忆价值,为国家经验同样提供宝贵的镜鉴。如何从一个传统的国家中脱胎换骨,又避免那种外来基因的排异反应,是现代和传统之间的辩证法。
如果说国家正处于全球化实验室的进程中,那么,地方实践同样具有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生理切片般的历史价值,并能以此洞见更为广阔和深邃的现实。
位于关上巫家坝机场旁的农村自由集市,
曾一度繁荣,现已关闭。
吆喝者和上帝在同一个平凡的早晨醒来,他无意识地做出了耶稣的姿势来推销自己的服装。
1995年昆明·武成路的服装小贩
宝善街
1996年5月1日昆明·交警开始使用新手势指挥交通
1992年昆明·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人心,
刚刚兴起的彩票潮席卷昆明大地。
1993年4月昆明·大观河航道被堵塞
昆明对春天有着知识产权,斗南花卉就是昆明春天的产业品牌。
1999年昆明·呈贡斗南花市
全国最大的鲜切花交易中心主导着全国的批发价
昆明人过日子是自己过自己的,自己舒服愉快就行,不讲究那么多,不在乎什么仪式,也不管别人怎么看。野鹤闲云惯了,天生等着被改造的样子。但是,昆明的味道却是很好。
20世纪90年代初昆明·市民早餐
20世纪90年代初昆明
拆迁前的同仁街卖腌橄榄的老大妈
20世纪90年代昆明·知名的专业修鞋铺
在全球化的语境当中,经典的现代化理论日益受到现实的挑战,不仅传统和现代,西方和东方这两组二元对立的概念同样面临质疑,而且那种从传统向现代化的单线进化模式,也不能对真实世界发生的现象进行有说服力的解释。
传统未必落后,现代未必等于先进。所谓现代化也不能凭空从另外一个躯壳中跳出。割舍了缘由和根源的东西跳出来会吓死人,而现代化进程本身不断充满张力和矛盾,需要演化,也许演化更接近某种二元对立事物的关联状态,就像化学反应中的"熵"。
在这种“熵”的背后,时代的大吊车虎视眈眈,时代前进的明暗线交错进行……
面临现代与传统的冲突、融合,启蒙时代并未结束。
1992年昆明·东风西路
开发商们在开发时,往往承诺保护文化,但是他们都背叛了。
不能说造成这种记忆丧失的开发商没有贡献:地方史由于文化表征的消失,而产生了某种苍凉和神秘。从而让人们产生了想象,并继续等待想象的丧失。
1995年昆明·大观街上这种带外走廊的建筑
和其精湛的装饰艺术,是老昆明传统建筑的经典
大地和大地上的城市、建筑和景观从来就是人们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投影,是社会形态的符号和反映,也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界面,是自然史和文化史中人的本质的反映,特别是那些体现着地方特色的古建筑和历史街区。
然而,包括武成路在内的很多历史街区还是消失了,在共同的努力下,一并消失的还有一个个温暖无比的过去的街道。
1995年昆明·武成路上的烧饼摊
1995年昆明·武成路——桑梓巷的拆房现场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近代学者研究民居建筑的著作《中国古建筑民居图典》一书中有22座龙头村的民居建筑。
1997年昆明·龙头村桂家大院
1999年正月初九昆明·金殿庙会
20世纪90年代昆明·东站“民族大团结”雕像
(21世纪初拆除)
画架上的温情昆明
《大观街景》油画 董锡汉
《金碧路老墙》油画 曾晓峰
《昆明北站郊外雪景》油画 苏新宏
《胜利堂雪景》油画 熊传政
《五百里滇池》油画 刘自鸣
「本节完」
- 这份历史,值得珍藏,戳此购买 -
- 收获更多昆明记忆 -
文章图片和文字摘自
《昆明六十年记忆》(彭磊 编著)
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一版
2014年第三次印刷
文字整理:默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