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国立大学深入分析:疫苗能否让世界恢复常态?
全世界满怀希望迎来了2021,期待着今年或许可以恢复到新冠之前的正常状态,毕竟目前有几个国家(包括新加坡)已经开始为本国民众接种新冠疫苗。
▲确保公平分配有效疫苗,是让世界恢复到类似新冠前常态的必要步骤。
在1月底公布了一份疫苗分配的具体时间表之后,关于COVID-19疫苗全球获取机制(COVID-19 Vaccine Global Access , 简称COVAX)能否兑现向190个参与国提供多达20亿支疫苗的承诺的疑虑已经消除。
COVAX预先市场承诺机制(COVAX Advance Market Commitment)还保证92个中低收入国家能够获得高额补贴,从而和高收入自筹资金国家同样有机会获得新冠疫苗。这一点很重要,否则中低收入国家必须与发达国家竞购有限的疫苗,然后落于下风。
确保向每个国家公平分配有效疫苗,是让世界恢复到疫情前常态的必要步骤。然而,问题是否真的如此简单,关键在于细节。
有关疫苗的“三大未知数”值得我们深究。这些未知数持续困扰着政策制定者和公共卫生科学家:
01 疫苗除了预防严重疾病外,能防止感染和传播吗?
目前世界卫生组织批准紧急使用的疫苗,主要考虑到它们能预防严重疾病和死亡,因为这是疫苗研发人员在后期临床试验中能够得到的明确结果。
这也意味着疫苗能否在一开始就防止感染、或者如果接种者可能感染,疫苗能否防止他们再感染其他人的相关临床试验数据实际上十分有限。
如果对疫苗在预防感染和传播方面的作用没有明确认识,各国政府将别无选择,只能继续要求民众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严格注意个人卫生,即使已经接种疫苗的人也不例外。
不过,积极的消息开始出现:新冠疫苗可能对于限制感染和减少住院人数都有效果。据《自然》杂志2月发表的一篇文章报道,感染和住院人数大幅下降,与以色列新冠疫苗接种人数高度相关。即使在排除限制措施(如实施国家封锁等因素)影响后,这种相关性依然存在。
虽然目前为时尚早,还需要仔细分析来证实这一观察结果,但显然科学家认为这一迹象令人振奋,因为这表明疫苗除了可以预防严重疾病外,还可能在限制感染和传播方面发挥作用。
02 疫苗的实际有效期是多久?
鉴于全世界都依赖新冠疫苗来恢复常态,我们当然迫切希望了解疫苗的保护作用什么时候会开始减弱。毕竟这将直接影响到疫苗供应链的国家和全球性战略,以及疫苗在社区的推广。更不用说对于中低收入国家而言,还存在重复为疫苗筹资的棘手问题——即使是COVAX也没有积极考虑这一问题。
人对四种导致普通感冒的冠状病毒天然免疫十分短暂,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一生都会持续受到感冒的困扰。如果新冠疫苗产生的保护性免疫反应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弱,虽然与天然的抗感染免疫相比疫苗的保护作用更持久,但定期加强免疫接种可能会成为现实。
上个月,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直接地谈到这一点。他认为,无论是考虑到免疫力下降,还是为了抵抗新的SARS-CoV-2变种,英国人将不得不习惯于接受秋季加强注射,以维持保护作用。
这就引出了第三个未知数:
03 SARS-CoV-2变种与疫苗有效性
也许目前最令人担心的问题是,当前疫苗能否继续有效对抗SARS-CoV-2冠状病毒的新变种。病毒不断进化,以维持在不利环境中生存和成长的能力,因此新出现的有关冠状病毒株更具传染性的报道并不令人意外。
毕竟当人类通过佩戴口罩和社交距离等预防措施适应疫情时,任何产生更高病毒载量、甚至能进一步在空气传播的冠状病毒突变都将赋予突变株达尔文优势,从而使它具有更高的成功繁殖机率。
南非501.V2变种可以避开来自辉瑞、Moderna和牛津-阿斯利康的疫苗的保护。这些新出现的证据似乎表明,如果目前的病毒突变能让冠状病毒避开疫苗保护,那么原本寄希望于全球接种有效疫苗以恢复常态的想法需要重新审视。
▲财富与贫困:各国需要应对向经常被忽视的人群公平分发疫苗这一挑战。
全球不平等可能阻碍复苏
除了以上三个未知因素以外,目前全球疫苗获取不平等的现象也使问题进一步复杂化。虽然COVAX尽力确保疫苗公平分配,但目前的任务主要集中在提供疫苗剂量——为每个参与国20%的人口接种疫苗。预计这将满足医疗保健工作人员和老年人的需要,但远远不能满足全体人口的需要。
这意味着除了发达国家能自筹资金购买疫苗外,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可能永远没有足够的疫苗剂量为80%的人口接种——传染病建模者预测,实现群体免疫需要达到80%的接种率。
世界上大部分地区仍在实行边境限制,全球商业和旅游业将如何发展?
新冠之前就已经存在的健康不平等现象可能会加剧,接种和未接种疫苗的人群之间差距将进一步扩大。传统上依赖自给自足型农业、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旅游业的国家会发现疫苗定价超出了它们的能力范围。
在国内,各国还需要应对向包括难民和外来务工者这些经常被忽视的群体公平分发疫苗的挑战。
在拥有大量无证件外来务工者的国家,这一问题尤其棘手。因为这些人既没有法律地位,也没有医疗保险。将他们纳入全国性疫苗接种范围在道德和伦理上也许是正确的,但在后勤和财政上,尤其是在没有人口普查的情况下并不容易。这些国家如何确定所需疫苗的剂量?如何对这类人群的接种进行登记?
人们对“疫苗难民”的担忧也真实存在。来自资源贫乏国家的人可能以难民或无证外来务工者的身份非法跨越富裕邻国的边界,以获得疫苗接种。在全体公民疫苗剂量不足时,为非公民接种疫苗也是一个棘手的政治问题。
因此,尽管部分国家对初步恢复到新冠之前的正常状态持乐观态度,我们也要认识到这种乐观态度并非普遍存在,全球复苏可能会受到疫苗民族主义和分配不公的阻碍。
通往隧道尽头的光明之路上将继续充满障碍和不确定性,因此我们需要理性看待对于2021年的期望。
张毅颖教授
Professor Teo Yik-Ying
——张毅颖(Teo Yik-Ying)教授是新加坡国立大学苏瑞福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在担任院长之前,他是新国大卫生服务和政策研究中心(CHSPR)的创始主任,并在2015年至2017年期间担任传染病流行病学和研究中心(CIDER)主任。他目前是国际人类前沿科学计划科学家理事会成员,以及东南亚热带医学和公共卫生网络区域中心理事会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