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融于景,独具一格的白族村寨建筑还有哪些文化特色?
在这里,读懂中国民族建筑
白族自古以来从事水稻为主的农业生产,为定居形式。定居是农耕民族最主要的特征。因此在旧时代,盖一所像样一点的宅子, 往往成了白族人花毕生精力的大事。同为农耕民族,从基本风格来看,白族民居与中原民居建筑有着传统上的承袭。然而由于自然环境、审美情趣上的差异,白族民居又有自己明显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白族是一个传统农耕民族,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口从事农业生产,并以水稻种植为主要生产活动。因此,白族村寨的选址是以水源为中心,遵循围绕生产生活为主要内容的原则。
图 1 云南大理白族村寨
白族村寨一般由几十上百户组成, 多是具有血缘关系的亲戚,如果村中有多个姓氏,同姓的人家多是分布在同一街巷。民居相互毗连,沿街巷修建。白族有本民族的“本主”信仰,即对村寨保护神的崇拜,白族还曾经信仰道教和佛教,儒家思想在白族地区的影响也很大。白族村寨内一般都有广场、戏台、本主庙等,并形成以这此地方为独立空间中心的房屋布局,然后通过道路,相互连接,进而将整个村寨整合为一体。村寨的人口处建有风水照壁,并种有一至两棵枝叶繁茂的大青树作为风水树。村内有若干口水井,有的人家则在庭院中凿有水井。在大理,苍山十八溪水注人洱海,为周边村寨提供充足的水源,各个村寨将洱海提供的甘泉引人作为生活用水,村寨民居修建也沿着村中溪流而建,如同一条银色的带子串联起家家户户。
照壁作为白族民居装饰艺术的集中体现,村寨内,凡是有空地,或是需要衬托景致,表达一定文化意义的地方,都可以建照壁。这些照壁上通常写四个大字,非常醒目。有的颂扬功名,有的祈求幸福,有的驱邪避灾,也有的是赞美家乡风光。围绕这些主题,照壁上可书写“功名显达”“ 吉祥如意”“山高水长”“天赐良机”“琴鹤家声”“耕读传家”“玉洱银苍”“ 风花雪月”等。同时,照壁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蕴涵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成为白族地区特有的人文景观之一。
村寨的公共场所往往要立一个照壁, 多是按照壁朝向来书写题词,照壁朝东就写“紫气东来”,照壁朝南就写“彩云南现”,照壁朝西就写“关西世第”,照壁朝北就写“北厥恩光”。以耳源县为例,起凤村照壁上书写“造福于民”;凤翔村中和大照壁上写着“凤起腾蛟”;源胜村大照壁上则只有绘画,没有题字;凤羽坝子东面有一个又高又大的照壁,映衬着整个坝子,上书“辉映山川”四个大字,是大书法家杨立本的手笔,至今仍熠熠生辉。村中的老人,经常聚会在照壁下乘凉、聊天、议论乡规民约,形成了一个以村寨公共照壁为中心的文化空间。
图 2 云南大理白族民居照壁
白族本主庙前也有照壁,比如起凤村本主庙照壁上书写着“威镇华聪”,源胜村本主庙照壁上则是“威镇罗峰”,华聪和罗峰均指高大秀美的山峰。
白族村寨寺庙前也立照壁,灵鹫寺照壁上是“莺鹫祗园'四个字,鹤林寺照壁上书写着“鹤林仙都”, 龙华山照壁上是“龙华毓秀”,帝释山照壁上写的是“帝释名山”,观音山照壁上书写着“慈云广被”。
大理白族照壁构造独具匠心,秀美含蕴,人文理念,气魄之雄伟,数千年来为人们所赞叹、欣赏,照壁虽小却名闻天下,诗情画意,令人遐思,在白族文化中独树帜。照壁文化也体现了白族自古以人与自然和谐为本,建立居融于景的理念。充分考虑了居住的功能性、空间的利用,讲求人与环境的融合、建筑与整体布局的融合、历史与现代的融合、古朴与典雅的融合,使建筑与环境之间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以照壁为核心的空间布局往往成为村寨文化传播、信息交流的场所与平台。由此对村寨人们的生产生活,思想行为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白族宗教为本主信仰,每个白族村寨几乎都有自己的本主庙。庙中所供奉的本主由于村寨历史、文化、社会因素等原因而各不相同。比如大理挖色镇小成村本主庙中的本主是明朝时候当地一位白族英雄,而在邻村,本主则是隋唐大将李密。本主庙一般位于村寨民居的边缘,居住于树木成荫、溪水环绕之地。本主庙是白族村寨中一方神圣之地,不容许被亵读。村寨中人们逢娶妻建房、生病死亡及节庆之日都来庙中祭拜本主。
白族传统的民居建筑属于石(砖)木结构,青瓦白墙坡屋顶。在民居建筑的材料选择上,多就地取材,采用周围的石头、砖瓦、木材等。无论是土木结构,还是砖瓦结构,都追求一 种典雅、实用、简朴的建筑风格。据记载,古代大理南诏国的民居建筑为“巷陌皆垒石为之,高丈余,连延数里不断…”指的就是当地建房取材的特点。大理石头多,白族民居大都就地取材,广泛采用石头为主要建筑材料。石头不仅用在打基础、砌墙壁,也用于门窗头的横梁,这种用材的特征正是沿袭南诏时的建筑方式。
大理白族民间俗语说“大理有三宝,石头砌墙墙不倒”,恰好是千百年来,白族人适应环境,善于总结的真实写照。大理点苍山出产的大理石便是大理的建材特产之一, 由于特殊的地质作用,自古以来就因晶莹细腻的石质和绚丽多姿的天然画面而蜚声海内外。大理石最早名为“点苍石”“苍山玉”,又因多用来制作砚台、笔架、笔筒、镇纸等书房用品,故人们又称之为“文石”,至清代才统称“大理石”。大理石上天然美丽的花纹给白族民居增添了无数的韵味,民间百姓也为上天赐予的这份礼物而发挥了各自的想象。
图 3 云南大理白族民居
白族住宅一般为独立封闭式的建筑,通常是以家庭为主,自成院落,院落的空间布局主要由院墙、大门、照壁、正房、左右耳房组成。简板瓦盖顶,前伸重檐,呈现出廊格局。墙脚、门头、窗头、飞檐等部位使用刻有几何线条和麻点花纹的石块(条),墙壁常用天然鹅卵石砌筑,整洁质朴大方。墙面用石灰粉刷,白墙青瓦,极其耀人眼目。山墙屋角经常用水墨图案装饰,显得典雅大方。在此基础上,各个家庭根据需要,稍微变通,形成了不拘一格、形式多样的民居建筑,包括住宅建筑门的大小和房间的数量也不等,庭院组合也是多种多样。
图 4 云南大理白族民居院落
白族民居的平面布局和组合形式一般有“一正两耳”“两房一耳”“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六合同春”和“走马转角楼”等。采用什么形式,要根据每个家庭的经济条件和家族大小、人口多寡来决定。“一正两耳”的形式是指,一间正房加上其两边各自一间较小的耳房。“两房一耳”是指两栋楼房互相垂直,在垂直交叉处有一间较小的耳房作为连接,两房当中,又将坐西朝东的房子当主房,由于这堵墙面朝东方,早晨的第一缕阳光最先照耀在这堵墙壁上,白族人认为这给全家带来了幸福与吉祥,于是人们将这堵墙称为照壁,也称为“风水壁”。
“三房照壁” 的意思为,整个院落有三幢楼房,一幢坐西朝东的正房加上两侧的两幢配楼,主房对面依然有照壁,中心是天井,恰好形成一个四合院的布局。而“四合五天井”则是四幢楼房,每幢楼相交处都有一间小耳房和天井,加上院心的大天井,便是“五天井”,少了一面照壁。此外,一家两院相连的民居空间布局称为“六合同春”,加之楼上的走廊,又把各幢房子全部连通,称为“走马转角楼”。
白族民居建筑中的照壁一般分为 “独脚照壁”和“三滴水照壁”两种。“独脚照壁”又称“一字平”照壁,不分段,壁顶为庑殿式,为官官之家选用。“三滴水照壁”指将横长且平整的壁面分成三段,左右两边对称,中间一段较宽且高出两边,形似牌坊,当地百姓多采用这种。照壁的长度等于院子的长度,中段的高度与耳房檐口相对,左右两段的高度与耳房下重檐的“封火墙”等齐,这种修建方式非常有效地阻挡了大理强劲的西风。
照壁除注重造 型精美外,还非常重视装饰,庑殿式青瓦白墙,四角出檐上翘,檐口墙上饰以彩画、书法等,彩画以墨彩为主色调,多为松、竹、梅、兰以及山水等图案,照壁中间配有题字。照壁题字非常讲究意境和内容,是最富有浓厚地方民族文化的特色之一。它内容涵盖广阔,文化底蕴十足,诗情画意浓厚,种类题材繁多,浓缩了大理数千年的文化底蕴,闪烁着大理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水乳交融的神韵。
民居向外的三面檐口都用薄块青石封闭得严严实实,屋顶以板瓦为沟,简瓦为顶,均用沙土、红泥石灰黏合得整整齐齐,墙面全用石灰粉刷,山墙屋角用水墨、石青、石兰三种图案为基调,或用泥塑浮雕来装饰,显得典雅大方。民居大门入口做成有厦出角式大门,门上屋檐翼角翘起,檐下做成层层出挑的斗拱,并施彩绘,造型十分华美。
白族一切建筑,包括普通民居,都离不开精美的雕刻和绘画装饰。木雕艺术也广泛用于民居建筑的格子门、横披、板裾、耍头、吊柱、走廊栏杆等部分,尤以格子门木雕最为显眼,卷草、飞龙、编蝠、玉兔,各种动植物图案造型千变万化,运用自如,如“金狮吊绣球”“麒麟望芭蕉”“丹凤含珠”“秋菊太平”等,都是情趣盎然并具有特殊象征意义的图案。白族木雕巧匠们还特别擅长作玲珑剔透的三至五层“透漏雕”,多层次的山水人物、花鸟虫鱼都表现得栩栩如生。白族木雕源远流长,技艺精湛。
图 5 云南大理白族民居木雕艺术
如今,白族民居的大门也使用泥塑、木雕、大理石屏、石刻、彩绘来进行装饰,并用凸花砖和青砖等组合成丰富明彩的立体图案,是全宅重点装饰之一。门头往往是重中之重,架设斗拱六垛,并有斜拱衬托,斗拱重叠,飞檐串角,玲珑剔透,稳重大方。门枋、门栏、门梁、门柱都雕刻有龙、凤、狮、鱼、花,涂金彩绘,耀人眼目。有的门楼不用一颗铁钉,而连结十分牢固,几十年如故,再装上两扇较有厚厚度的铁黑色大门,门头雕有二龙抢宝或双风朝阳,甚是威严、壮观。
总的来说,白族民居在朝向上主要坐西朝东,少数坐南向北,多为二层楼房,既宽敞舒适又布局严谨。房基一般高出院子地面一尺多,主房均为两屋,耳房也是两层,但比主房略低,大小屋脊全部有“生起”,屋面高低错落,有前檐,檐下台坎恰好能放一张客桌,便于主人在台坎上晾晒物品和休息。前檐柱到夏柱五尺,厦柱到台阶边二尺二寸,老式民居层的高以“七上八下”为标准,即一般只用来堆杂物的二楼高为7尺,而人们家居生活的底层则高8尺。
正房底层三开间或五开间,中间堂屋是一个家庭最具有公共性和开放性的空间,作为客厅,是家庭成员议事、待客的主要场所。正对屋门的墙壁摆放一排粮食柜子,在过去,客人一进家门便能望见这些储物柜,是这个家庭财富的主要象征。米面柜子上方的堂屋正墙上则悬挂着一些能趋吉避凶的图案,如本主像,还有雄鸡牡丹图和麻姑献寿等最常见的图案。柜子前方是一张正方形的八仙桌,桌子靠近墙壁的一方摆着祖宗牌位及写着 “祖德流芳”等字样, 类似一个微型家谱的牌子。
个别人家还在房屋二楼最中间的位置设置神龛,2-3格的神龛内分别放置神灵的小雕像,比如财神和观音以及祖先的牌位,在年节等重要仪式举行的时刻,祖先牌位有时也会被挪到堂屋接受敬拜。堂屋两边的侧房为主人卧室。在家庭成员的住房安排上,一般要考虑到居住者的身份、辈分、性别等因素,家中最好的房屋要留给长者居住。通常堂屋左边侧房是长辈或具有家长身份的人居住,晚辈则居住右边侧房,体现了大理白族家庭传统的伦理关系。
白族民居经历了茅草房、土掌房和瓦房三个阶段。据记载:“苍山坡上,凡经古人居住之地,必有阶梯式平台,台之边周,自数里以外或高山顶遥望之,极为清楚,至近处反不易识…”,这种以天然坑壁为墙,以坑为居室,上搭一间陋草棚以避风雨的半穴居,是大理古代先民为满足生活需求所开创的最早建筑样式。大理国前后,由于单一而落后的农业经济,白族村民只能简单地搭个人字形屋架,再铺上厚厚的一层茅草,这种房子不设窗子,光线较暗,又易燃易腐,维持时间亦不长。到了明末清初,社会经济基础与形态发生了变化,与此相适应的建筑材料和建筑工艺水平也有了明显的发展和进步,开始出现砖木结构的民居。但是白族民居建筑变化最大的时期还是发生在最近几十年。
以较为典型的白族民居为例。首先,白族聚居区主要在平坝,过去按姓氏聚集的房屋排列习俗如今已被打乱。由于缺少地基,门户分家,新建房只好搬到离族基地较远的地方修建,渐渐形成多姓混杂聚集的空间。其次,白族民居的主要形式本包括“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由于正房长度和宽度足够,白族人家把厨房也安排在正房内,但是“四合五天井”的民居布局需要在更开阔,更大一些的地皮上修建。现今寸土寸金,人们没有足够的空间去修建这种房屋,而“三房一照壁”的房屋样式比较节约空间,因此现在更流行、更常见。厨房也从正房内挪出来,一般被安排在左侧耳房中。以往白族人家做饭都是烧柴火,用竹制蒸子蒸饭,现今多数人家都开始用电磁炉、电饭煲等现代家用电器。
图 6 云南大理白族民居大门的精美雕刻
装饰方面,仍旧表现在最能体现白族建筑艺术的照壁和大门两处,特别是大门处,随着白族当地经济的发展及人工木雕花费的局限,如今新建的民居院子大门的木雕都是水泥模子刻印出来,而不是人工雕刻。正房堂屋大门仍旧是白族喜欢的大门样式——格子门。只是现今的格子门上,雕刻图案比老式的格子门更丰富,色彩更鲜艳。老式格子门上的雕刻由于没有防护,风很容易从大门灌入堂屋,如今,多数格子门上楼空的雕刻安装了玻璃,既美观,又有挡风挡灰尘的功效。
图 7 云南大理白族民居的格子门
时代在变,白族村寨及民居建筑的形式与格局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值得欣慰的是,白族人保留了本民族建筑的精华,他们将这些属于白族的特色融入现代,惠及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