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字的对联,获全国书法展最高奖,这行书很“刺眼”

虽然是个八零后书法家,但徐延波在创作上的实力还是为书坛所激赏的。他曾多次在全国书法大展获奖、入展,尤其可贵的是,他在书法理论研究上也小有成就。当代书家多重视创作,而忽视理论,徐延波可以说是一位创作、理论兼善的年轻才俊。#国展书法家#

徐延波

在第七届全国书法新人新作展上,徐延波的一件行草书对联获得优秀奖(最高奖)。这件对联只有14个字,在当下书法展览注重作品形式、注重书写篇幅的情况下,能以对联获奖是不容易的。

徐延波七届新人展获奖作品

徐延波的这件行书对联,能够看出有颜真卿甚至何绍基、赵之谦的痕迹,字写得很有趣味,也体现出一定的书写水准与审美情趣。除去优点不说,这件作品还是有很多缺点值得唠叨唠叨:

徐延波这副对联“雪里题诗偏见赏,林间饮酒独令随”,一触目就觉得十分刺眼,一些字笔画中的“鸟喙”尖刻刺眼。

可以看出,作品中鸟喙的动作,以及出现的形态都是徐延波喜爱的、极力要表现的东西,非要在一个字中弄出一个鸟喙不可,以为很有特色。譬如“赏、令”二字,鸟喙朝天,过于刻意和装饰了。

作者书写得很有惯性,似乎这就是一个人作品的个性表现,让人想起了赵佶“瘦金书”的尾坠,以为特色强烈,屡试不爽,实则就是习气。书法创作中这类做法也不少,以为某一种做法,不管是美感还是习气,只要强调多了,品相与人不同,就会引起注意,留下深刻印象。

徐延波书法

但是,如果没有美感,这种强调就把缺陷强化到最大,让阅读者看得很清楚。书法家对于某些笔画都有自己的情绪,有的笔画合于自己的表现,也就书写得特别顺手、畅快。

比如黄庭坚草书善用点,大珠小珠落玉盘,生动跳跃,用得好、用得频繁,令人印象深刻,美感大增。而黄庭坚的行楷用横就起负作用,毫无节制地横向形长,只长不短,长到过分,也就走向反面了。

徐延波的鸟喙之用,也由于刻露气太重,使人阅读时感到无美感可言。

徐延波书法

徐延波的获奖作品让人感到整体是包着、裹着的,字不小而气量小,用笔无扬而多抑,因而勉强、辛苦,有沉闷、壅滞感。写得过于拘谨了,所以字大而气量短,得不到展开,让阅读时感受到不畅快、吃力、有意摆弄了。

行草书的线条固然需要使转,但是如何使转自如,一时还做不到,使线之扭动生硬、勉强了,全篇没有一种长风秋月般的舒放明快,字势被捆绑住了。如果和《平复帖》对比我们就可以看出,字不论大小,都要有开张气度,否则就算字再大也令人觉得束缚之至。

徐延波书法

如果再讲究一些细节,笔法似乎要更投合一些,如“偏”字,左边为楷,右边为草,明显难相匹。而下联落款如此提高,也是无视整幅尺寸比例而太任意。

同时,落款分二行,已经进入“林”字与“间”字之中,明显就发生了阻隔。如果款不顾及整体的统一,那些小局部也会形成不适,破坏整体。当今创作往往会因一些小情小趣而不顾及整体,反而因小失大了。

徐延波书法

作为对联,既需落款就须使幅式宽一些。由于做不到,上联的题字也过于逼迫,紧上加紧。作为上下联,徐延波的书写也是没能做到相对,上联重了、下联轻了,同时也让人怀疑是否是原配,因为细看还是觉得在轻重、高低上还不是丝丝入扣,难以说是言语密切的一对。

对联字无多,对与不对却很奇妙,笔调、情调、表象要对,深层要对,都不对就是徒有两条形式罢了。

徐延波书法

中国人对于对联的要求甚多,寄寓甚多,即便是狂草对联,也要合内在之平和、匀称,合比例等要求,一些没有写好的对联,只是从单字来考虑如何写,根本不会纳整体于心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