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学子苦英语久矣,把英语踢出主科圈,将大快人心

除了母语是英语的国家,其他国家都将英语作为交流工具列为课程,然而我们却将英语的地位放在和语文、数学相同的位置,成为中考、高考的必考课程,分值与这两门主科一样。

“德不配位,必有殃灾”,英语成为拉分机器,而没有起到真正的交流工具的作用,给了英语过高的地位,带动了庞大的英语培训、考试产业,遭殃的却是我们的学生。

曾经辉煌的日不落帝国,使得英语成为一门世界通用语言,作为一门外语,本来只是一个用于交流的语言工具,而在我们教育内卷的发展模式下,这一工具却成为一门学问。

工具是指月的手指,我们可以利用这根手指观察世界,与先进文化交流,但我们目前的英语学习,却把精力放在了研究这根手指上。

百分之九十的哑巴英语无法满足口头交流需求,也正说明根本没有这一需求。工作以后,很少有人用到英语,而我们却在中小学阶段用了近乎五分之一的精力背单词、记语法,将英语作为一门学问研究,投入产出比严重失衡。

从社会整体角度来看,把英语放在和语文、数学同等地位,是教育战略偏离了方向,严重浪费了教育资源和社会人力资源。

另一方面,语言是交流的工具,同时也是思维的一部分,东西方的思维方式截然不同,体现在语言上呈现出鲜明的对比。比如英语的地址从具体到抽象,从小到大,依次是门牌号、街道、区、市、州、国家。中国的地址从抽象到具体,从大到小,依次为国家、省、市、区县、街道、门牌号。英语的姓名为名在前,姓在后,中国人的姓名为姓在前,名在后。很明显,西方人的思维将个体、具体放在首位,再依次扩大归属范围,最后到更大的抽象组织,中国人的思维正好相反,我们先表述大的抽象的组织,再一步步缩小范围,最后到具体的地点或者人。西方思维将具体和个体放在首位,有个体才有集体,从小到大,从具体到抽象。中国人将虚拟的集体放在首位,有集体才有个体,从大到小,从抽象到具体。这是两个相反的认知世界的思维方式。

近300年,西方思维适应了工业文明,或者说西方思维发展出了工业文明,我们通过学习西方语言借鉴西方思维,是改变落后境遇的途径之一,很有意义。但现实是,我们既没有把英语作为工具分配适当的精力,安排适当的地位,起到相应的作用,也没有通过学习西方语言借鉴西方思维,指导工业化的创新实践。我们只是给了英语这门课程主课地位,将英语的分值提升到与我们母语语文和科学的母语数学相当的地位。作为一项工具,我们为分配了过多的精力,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我们英语课本内容设置也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

实际上,一个母语为中文的人,很难用英语进行西方思维,除非从小就进行双语教育,比如新加坡。

基于此,很少有一个国家将一门外语提升到与这个国家母语同等的地位,全民学习英语,也与我们的文化自信不相符。

对于中国人来说,语文是一切学科的基础,数学是理工科的基础,而英语只能是一种工具,定位于主课,实在匪夷所思。

近日,九三学社中央委员许进提出议案,建议改革义务教育阶段英语的必修课地位,英语等外语课程不再设为与语文和数学同等的主科,不再将英语设为高考必考科目。

时机已到,取消英语主科地位正是时候。

在工业化的引进模仿阶段需要大量的翻译交流工作,我们目前已经走过这一阶段,另一方面,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机器翻译已经能够取代一部分人工翻译工作,翻译已经越来越无法作为一个独立的专业存在于工作中。据统计,国内每年参加英语四六级考试的人数接近一千万,但是毕业之后真正需要英语的却只有几百万。

如果取消英语的主科地位,分值降低以后,学生们可以将原来用于学习英语的精力转移到理化生地历体美音这些课程,毕竟我们的产业升级需要这些课程,更需要综合素质,不能仅仅依赖一门外语。

需要注意的是,降低英语地位,并不意味着完全抛弃英语,而是将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工具,作为副科分配相匹配的精力,起到相对应的作用。

另外,人类的工业文明还将持续发展,通过学习英语借鉴西方思维,也是我们进行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的途径之一。由此,一部分需要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深度使用英语(外语)的人,可以更为系统更为深入地学习英语。

天下学子苦英语久矣,将英语踢出主科圈,还本来目的,纠正教育战略错误,正是时候。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