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的未来:机器人不会死,只有人会死。

《马克思主义的未来》序言

文|雷蒙·威廉斯

译|蓝江

政治有两个维度。在其中一个维度上,因为生活压力,人们试图理解和改变他们所处的世界。这个维度长期以来就是人的维度。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极端的非常瞩目的机器人维度,除了没有人的体验能力之外,其他一切东西都非常类似于人的思维。如果你们进入机器人的世界,你们会得到充分的燃料,你们会立刻在一个有名无实的前沿阵地上投入行动,在那个阵地上充满了傲慢、破坏、恶意和耗竭的恶臭。人们需要一个好的社会,他们需要食物,进一步而言,在我们的时代里,我们知道我们生活在崩溃的边缘。但是一旦陷入机器人的世界里(这很容易),即便我们要求满足这些需求时,也无法得到满足。现在,正如在我们更伟大的政治阵营和时代里所看到的那样,我勉强可以认为,这个社会的暴力的癌细胞成为了我们社会的实际威胁。这没有什么用,此后,烟消云散。我们必须努力恢复人们实际生活的政治维度,因为只有在那个政治维度上,才能有好的结果。

机器人的第一个特征就是世界仅仅存在于它们自己的固定的观点上。你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还是一个修正主义者,抑或一个资产阶级的改革派?你是一个共产主义者,一个左翼激进分子,还是一个打酱油的?一个人对于这些机器人式的提问会有什么样的回答?我建议回答,“滚!”。这似乎是唯一值得说的东西。对我而言,之前已经有过这种经历了。你是一个新教徒,天族教徒,还是一个自由教士,自由思想者,还是一个无神论者?如果你说你所感觉和知道的东西,你就必须干掉那个想要在你头上贴标签,或者将你的声音作为他们记录数据的机械手臂。它们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一旦贴上了标签,它们就可以战斗,可以说明谁是你的敌人,将你抛入到它们预备好的战斗之中。在人们的强烈需要下,第一次斗争就是要知道经验世界和机器人世界之间的区别,与只知道米饭和学校与那种白痴式的,毫无眼界的伪政治维度下的人类言论之间的区别一样。今天的机器人战斗就是让人们加入民主阵营,并为民主阵营的生存而战斗。“没有其他选择,我们的阵营是唯一真正的阵营,我们将在无情的战斗中证明这一点。”机器人不会死,只有人会死。

真正的难题在于,为了去思考,我们需要使用观念和解释,而机器人也可以记录观念和解释。在人类世界的某些地方,一些思想是从我们的前辈那里承袭而来的,这些必然性的洞见,富有成效的基础,业已存在。让这些思想各归其位,并直接与我们的经历向接触,是一个长期的问题。我又一次想起了这一点,当我阅读完乔治·李希特海姆(George Lichtheim)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和批判研究》(Marxism:An Historical and Critical Study, 1961)一书之后便清理了我的思想,这本书显然是李希特海姆多年细致工作和思考的结果。我并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学者,我不能很准确地判断李希特海姆的细致分析是否正确。但他的结论非常有趣,直接与我们的现实世界有关。李希特海姆将马克思主义分解为思想体系和行为导向:

可以看到,其成就与其终极目的不相一致,这个目标展现了其在本质上的形而上学特质——即先验的不可实现的特征。一方面,留下来的只是对这些目标拙劣地在现实中的实现,这些目标实际上对是它们的否定;另一方面,巨大的知识架构的死去的头颅(caput mortuum)的鲜活本质,已经被现代世界的历史意识所把握,给新的正统派的意识形态学家们留下了一个“辩证唯物主义”的空壳。在新自由主义时代的黎明,马克思主义再一次批判并从理论上反思了资本主义,这一次的结果承认了他自己关于历史逻辑的看法的真理性,而转向了一个不确定的未来,古代的世界观就放开了。

这种判断的威力很像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判断。李希特海姆绝不是一个机器人,但这种调调产生了十分混乱的回复。思考方式变得陈旧,而且有点不切实际,不过似乎对我来说,思维方式并不总是这样天翻地覆的风格。黎明的图像让我不安,长期以来,这已经成了一种机器人的阶段性效果。当他们还没有彼此决裂的时候,他们玩的最复杂的游戏就是彼此将对方放进历史的垃圾堆里。李希特海姆或许是对的,但我发现我自己退缩了,想知道在我们真实的世界上,马克思主义的未来会是什么样子。因为这很反讽:其中许多东西已经被扔进历史的垃圾堆了。在官方那里,各种体系已经死掉了,但没有挂掉的体系都很特别。一本1898年出版的书《卡尔·马克思及其体系的封闭》(KarlMarx and the Close of His System)看到了从那时开始发生的一切。无论如何,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这不能证明什么,但它提出了思想体系和实际历史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非常神奇。

在李希特海姆论辩力量的背后,我想提出的是,马克思主义或者其替代品马列主义,现在是关于第三世界的官方学说,被一些强大的政治和经济体系所传授,所宣传,大概估计起来,它会像我们想象的那样长久地永葆青春。好吧,当然,这在论断里给出了:这个体系实际上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拙劣模仿,他们的官方思想纯粹是空壳,是死去的头颅。这可能是真的,我们当我们听到在英国的小部分马克思主义者中还能得出点共识的话,应该想一下这种可能性:1亿人民,从波罗的海到太平洋,不可能出错。但我们应该非常小心地检查一下这个论断的各个阶段。俄国人、中国人和其他共产主义革命所创造和规划的体系真的就是马克思主义意图的拙劣模仿吗?如果是这样,在任何实际的层面上,在这些社会的发展中,在等同于伟大的国家宗教的学说教育和这种学说的教育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所质疑或谴责的现实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无论如何,我并不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是什么,但至少我和李希特海姆一样不太确定,这些体系是否是拙劣的仿品,即便它们不是仿品,那么他们的学说是否完全空洞和僵死。对于这些问题,我尝试着给出我的怀疑。

进入激萌活动群 | 赞赏入口lan jiang

(0)

相关推荐

  • 新文化运动“北大三杰”

    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在上海创办的<青年杂志>出版,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917年初,陈独秀被聘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居住在箭杆胡同20号(原箭杆胡同9号),<新青年> ...

  • 考研干货|超全政治考点汇总

    已经进入9月了,大部分的考研同学已经开始复习政治了吧? 什么?你还没搞清政治有哪些考点... 那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梳理考研政治最全考点吧! 考研政治考试大纲 考研政治考试大纲规定,考试范围包括5门课程 ...

  • 历史学家侯外庐的信条,那便是鲁迅先生所倡导的那个伟大的字—韧

    "大半生来,在我追求.研究的不平坦历程中,鞭策力是共产主义拯救中国的理想,但是具体实践中,也并非时时都靠宏大口号的支持.坦白说,相当多的时候,我的信条几乎只有一个字,那便是鲁迅先生所倡导的那 ...

  • 马克思主义的再次崛起

    一个伟大的思想,需要时间去实践,且能指导人类社会几千年.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简称,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它的最高理想是建设共产主义社会,实现大同世界. 人类伟大的导 ...

  • 《回眸人生》退休生活(五)

    2012年5月14日,应邀出席太原理工大学孔子铜像落成仪式,与老伴李秀真合影. 我在学习研究传统文化中得出如下结论: 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和马克思主义有许多契合点,从而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 ...

  • 《原著连载》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融合(42)

    原著连载(42) 第五章 中国人民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 (三)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还因为中国的传统文化能够与马克思主义相融合. 中国传统文化能够与马克思主义相融合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呢? 原因之五, ...

  • 千年困局与中国思想的前路

    摘 要∶千年以来,中国接连遭遇面对北方民族.西方列强的失败,显示中国陷入思想.政治上的'千年困局'.根源在于儒学虽有完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志,但士大夫的教.政二重身份致其易偏于教化,以教化消解.替 ...

  • 先驱者遗产

    原标题:先驱者遗产 李大钊不仅是中国革命史上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缔造者和创始人,同时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一名先锋战士,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他存世的文集中留下了很多经典篇章,时至今日 ...

  • 《原著连载》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融合(38)

    原著连载(38) 第五章 中国人民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 (三)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还因为中国的传统文化能够与马克思主义相融合. 中国传统文化能够与马克思主义相融合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呢? 原因之一, ...

  • 高懿德:颠覆传统,缔造未来的哲学家

    高懿德:颠覆传统,缔造未来的哲学家

  • 什么是哲学的最高境界?

    哲学的最高境界就是正确指导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大到治国理政,中到企事业管理,小到个人工作,学习,生活的灵活应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哲学,是我国顶层设计的理论基础,是行稳致远的思想保证,是实现奋斗 ...

  • 《当代知识史研究的原则性方法》

    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原来我们只强 ...

  • 刘树宏:试论列宁的青年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思想——读《共青团的任务》有感

    [摘 要]列宁的<共青团的任务>中蕴含着丰富的青年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思想.列宁号召青年要选择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要注重学习共产主义知识.现代科学技术以及共产主义品德的自觉养成.同时,列宁还 ...

  • 推动历史前进的重要精神因素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原标题:推动历史前进的重要精神因素(主题) --贺<马克思主义三个来源经典著作译丛>出版(副题) <马克思主义三个来源经典著作译丛>开始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了 ...

  • 《原著连载》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融合(30)

    原著连载(30)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与儒学融合的历史脉络 (三)马克思主义与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进一步融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题中应有之义.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 ...

  • 摄影美学概述(二)

    中国美学思想源远流长,但大都是在哲学.宗教.伦理.文论.画论.诗论中有所涉及,并与哲学.宗教.伦理.文艺紧密结合,始终难成体系. 先秦美学思想作为中国美学思想之源,以儒家.道家影响最大.儒家强调美与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