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海滨:露天电影

露天电影

江海滨

儿时最开心的事莫过于有电影看了,无论是什么样的电影,也无论是看过N遍,也无论有多远的山路或者乡间小道。反正有了电影,孩子们就会三两结队地向那个村庄涌去。

大凡60、70年代之前的人都知道,那时的电影从内容到形式上都是原生态的东西。人们看电影倒不一定是要看个什么究竟,在那个文化生活极度匮乏的时代,大人们看电影就当是一种消遣,而孩子们却把它当成一个节日,欢欣鼓舞着。

露天电影它是这样的,一般呢,是在一个村庄的中心,用两根毛竹早早搭好架子,这样人们便知道今晚这里要放电影了。然后一张大的白色电影屏幕便悬挂在毛竹的中央,十米开外是一张吃饭的桌子,用来放置放电影的机器。当然电影放到一半时没电了也是很正常的事情,于是马达是免不了用上的,所谓的马达就是那时候对小小发电机的称谓,转动的东西就是马达了。因此,那时候放电影的电影员还是很辛苦的,没有车噢,只有自行车,山里呢,只能肩挑了。电影机、马达及巨大的银幕,而放电影呢,最多就是两个人。

如果有风,那么电影屏幕便是挂在农家房屋的一个侧面,我们叫屋山的地方。这样放电影的时候不至于屏幕被风吹得东倒西歪,而屏幕一旦被风吹起,电影上的人或物就要走型了,下面的观众就会指指点点,哈哈大笑。哄笑会影响看电影的质量,于是放电影的人就会用扩音器说,安静,请广大社员同志们和观众同志们安静!于是放影会场便一下子安静下来,只有电影声响彻在寂静的山村中。

下雨的天气也是有的,如果是雨一直下个不停还没有放映的话,于是孩子们的盼望便成了失望;如果雨渐渐停了,那么又要多方打听是不是还要放映了。放映的过程中下雨也是有的,于是桌子的桌腿上便会绷一个大棍子。上面撑一把大大的布伞,用来保护放映机。这样的布伞大约现在已经见不到了吧。而放映员们便穿起了像军人穿的那种墨绿色雨衣,让我们羡慕不已。而我们呢,要是知道下雨就会带一个白色塑料薄膜一样的雨披,或者干脆就是一块不知道在哪里弄来的塑料布及其他东西披在头上,没有准备的只好就冒雨了,谁叫你不预备呢?但看电影的热情是丝毫也不会递减的。

电影的坐位也是很有讲究的,本村的人早早地便用自家的长板凳一排排围绕着放映的桌子周围占着位子,据说那是最好的位置。后来的呢。要么坐在前面的地上,要么只能站在后面的板凳上看上一个多小时。个子不高的,还得踮起脚。不然前面挡着看不到噢!要是新电影,地方也不足够大,银幕的反面也是没问题的,只不过看出来的人是反的罢了,于是很多不愿意在正面挤兑的人,就坐在了银幕的反面。其实电影出来的声音是一样的,人们常常这样说。

只有等天完全黑了,电影才会正式开始了。

那边时候的电影内容可不像现在这般丰富,大体上是“中国新闻简报,越南飞机大炮,朝鲜又哭又笑,阿尔巴尼亚莫名其妙……”人们如是评论说。

放映电影前一般要有一场加演片,要么是消灭血吸虫的成就,要么就是毛主席会见哪个非洲国家的领导人,再不然就是病虫害的防治。反正这个时候就是我们不得安宁的时候了,要么去买包花生米吃吃,要么去找个甘蔗啃啃。不同村庄的孩子们吵吵闹闹是常有的事,甚至于各式各样小小的不服气。

正式电影开始了就一切恢复了平静。不管是看了无数次的《闪闪的红星》、也不管是看也看不懂的《决裂》和《第八个铜像》,反正只要放影了就认真地看着,跟着剧情糊里糊涂地悲或傻笑。

偶尔电影在放的过程中突然会听到滋滋的声响,电影声音也走音了,屏幕也突然发红,那没问题,放映员会告诉大家说,胶片烧了。于是挑在放映桌子上的灯就亮了,放映员就会像个技术工人一般,先把烧焦了的胶片剪下来,然后用胶水还是什么我们不懂的方法再重新粘上。弄好了便会重新开始放映了,但会突然内容上少了点,电影上刚刚的说话也就不连贯了。

现在的影院放电影是很流畅地从头到尾看完的,而那时一个乡镇有一部电影机就是一件奢侈的事情,所以放一部电影中间要换三到四次的电影片。电影片是一盘盘的,得把放完了的拿下,然后再把要放的再装上,这大概要几分钟的时间,而这个时候又会是叫喊声、嘻笑声不断的时候,终于桌边的白炽灯灭了,电影就继续开始了。

放映员这时候也是不会闲着,他们得把刚刚放过的影片,用一个摇把一样的东西,插在电影片的中间,再给他倒到另一个片盘里,要不然下次放电影的时候放出来的是倒着的。

记得有一年的冬天的夜晚,去老远的村子看了巴金先生的《家》。路上想到了梅表姐,于是就甚觉害怕。当然,要是看了《打击侵略者》这样的电影身上就会有一股说不上来的力量,走路的脚步、说话的声音都会被感染着。

电影放完了,在叫喊中,人们像是海水退潮般迅速地离去了,诺大的电影场就会只剩下一个桌子上的一展白炽灯,和收拾着电影机的放映员及前面竖着的孤零零的白色银幕。

高中后离开了家乡也就没有看过露天电影,再见了露天电影,再见了那些逝去的岁月。

江海滨,笔名和州山人。家乡在刘禹锡写那个陋室的地方——安徽和县。1989年大学旅游专业毕业,当了觉得人生最有意义的三年英文老师。现客居沪上,职业经理人。

江海滨:桑葚熟了

长按二维码投稿

关于打赏

有关读者赞赏,发表后七日内二十元以上一半归作者稿费,一半归平台管理费用,不足二十元归平台管理费用。

——点赞是一种鼓励,分享是一种支持——

(0)

相关推荐

  • 那些年我们的露天电影

    今天上午去看了大鹏的<缝纫机乐队>.因为不是假期,电影放映也有些日子了,我赶过去看见整个影院就我一个人.坐下以后有些不好意思,几十块钱弄个包场着实让我不安. 小时候的电影都是在露天看的.村 ...

  • 【随笔杂记】看露天电影

    小区南门口,今晚有露天电影公放.是公益电影,第一部影片是小时候常看的黑白片<鸡毛信>,观众有三.四十人左右.年轻的妈妈带着儿子,有一些老人,有些中年人. 我去到时,已经放到海娃逃出来了,放 ...

  • 我们村的露天电影

    本文作者:马少东 进了城后,我就再也没看过电影了.城里的电影院长啥样儿,我只能凭想象了,但我们村的露天电影,我是记忆犹新啊! 在过去大集体时期乌盟农村生活过的人们可能对自己村里放露天电影,都有着美好的 ...

  • 常德一乡镇发现40年前的“老电影机” 还完好如初能放电影

    2021年5月1,湖南常德桃源县沙坪镇发现一台40多年前的"电影放映机",还有当时在沙坪镇取景拍摄的多部电影胶片,以及原人民公社的电影放映员,他们在沙坪竹溪·茶舍举行了首届乡村电影 ...

  • 【散文】朱寿江/露天电影,抹不去的童年记忆

    立足河南面向全国的原创文学平台 用文字温暖世界 -微信号- 本平台所刊发作品,同步在搜狐号.网易号.百家号.今日头条.知乎号五大平台推送.敬请关注! 朱寿江 说起露天电影不知道还有多少人有印象,应该说 ...

  • ​【三秦文学】李富江:【 我的故事系列之——回忆童年时代看露天电影 】(散文)

    小主,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吧 三秦文学微刊ID:sanqinwenxue 不忘初心   梦在三秦 本期编辑:裴雄文   执行主编:鱼儿姐姐 我的故事系列之--回忆童年时代看露天电影  文/李富江(瑶族) ...

  • 我的处女作丨怀念露天电影/江辉生

    按语:1993年的冬天,我和60名同乡的青年一道,怀揣着对军营的憧憬与向往,踏入绿色方阵.而我与其他战友不同的是,初入军营时,我还心存着对文学的热爱,期待着能在军营延续自己的文学梦.真正成为一名光荣的 ...

  • 农村露天电影的集体记忆

    我是90后,来自农村,露天电影视我小时候最快乐的事情,也是那个时候在农村最大的娱乐项目. 村里每逢家人办喜事就请放映队在晚上7点固定时间放映,拉上幕布,放上片子.小时候被老妈催促着早早去吃完饭洗好澡洗 ...

  • 《羿知半解》第94篇隔着围墙看露天电影

    文/生子 今天看了一场电影,说来很奇怪,非常期待.这是幼儿园为了庆祝六一儿童节,在幼儿园内放映的一场露天电影,电影片名是<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孩子们的高兴劲儿就甭提了,早早的坐在院子里 ...

  • 露天电影

    人生有各种欲望和需求,归根到底是追求物质满足和精神富足.精神需求,对不同时代和不同人群而言,表现形式和形态会多姿多彩.任何国家任何时候,乡村相对于城市,文化生活都显得单调,有的甚至匮乏.我国改革开放初 ...

  • 江浙沪露天温泉轻奢民宿,一房一院一私汤,全屋地暖配壁炉

    2个月前,我们推出了位于"温泉乡"的武义璟园蝶来望境温泉酒店,凭借其一房一院一汤一地暖的轻奢体验,很快,它便成了"口碑爆款",也成就了华东首个温泉美居度假之境! ...

  • 《忆海拾萃》文集(四)露天电影

    来自话题 #乡村乡土的记忆 1.6万篇 创作:青山依旧 图片:网络赞助 题记: 我们生活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物资短缺,文化生活更是极度匮乏,电影这个神奇的光影世界,为封闭落后的乡村打开了一扇窗,让孤陋 ...

  • 穿越时光 | 儿时的露天电影

    儿时的露天电影 我的儿时多是特殊的年份,只有八九岁的我,对外面世界的一切都浑然无知.那些年,我最感兴趣的一件事,是和后舍庄上的小伙伴们瞒着大人,偷偷地去邻村邻镇看黑白电影. 童年,是属于露天电影的!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