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体质张桂梅,救得了1804个女孩,却逃不过他们的污蔑

前几天,张桂梅校长17岁时的老照片冲上了热搜,引发了热议。

照片上17岁的她,还是个娇憨的少女,梳着两个小辫子,戴着一副黑框眼镜,眼镜下是弯弯的眉眼和灿烂的笑靥。

转眼间,40多年过去了,张桂梅今年64岁了。

虽早已不是少女,但她成为了站在上千个少女身后,为她们“撑腰”的老人。

张桂梅和她的女学生的故事,响彻了中国,甚至传到了海外。

无数人为她和她们动容,无数人视她为时代的女英雄,真正的女权主义者,女性的代言人。

当所有人都在“捧”着张校长时,她姐心里也有一丝隐隐的担忧。

因为还有句话叫“欲戴王冠,必承其重”,当一个人成为了公众人物,被英雄的滤镜覆盖,这也意味着,她的一举一动都会被暴露,甚至被“放大”在世人面前,而她本人,也注定要承受更多评价。

成为英雄

39岁以前,年轻的张桂梅很幸福,她的幸福和这世上大多数幸福的女人一样。

张桂梅与丈夫合照

她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和相爱的丈夫组成了幸福的小家,过着富足甜蜜的小日子。

她爱涂口红,爱穿漂亮裙子,爱旅行,爱唱歌跳舞,周围的人都说她活泼快乐得像个20多岁的小姑娘。

世事难料,变数出现在张桂梅39岁那一年。

丈夫突然被诊断为胃癌晚期,她倾尽了所有,仍没有从死神中夺回丈夫的生命,在经过了半年的痛苦治疗后,她的爱人永远地离开了她。

丈夫刚离世的那段时间,她过了一段浑浑噩噩的日子,几度想要了断自己的生命。

后来,她下定决心告别大理,换个地方重新活下去。离开的时候,她只随身带了几件丈夫生前的衣裳,独身一人来到偏僻又贫穷的华坪县,成为了当地民族中学的一位女教师。

在这个“穷乡僻壤”,她一待,就将近30年。

在这近三十年内,她为别人做了很多事。

最开始,在民族中学当老师,她看到很多小孩吃不饱穿不暖,因为家里穷,上着上着学就被迫辍学。

看到这些孩子,她实在于心不忍,把自己的食物分给他们吃,把自己微薄的工资拿出来,帮那些上不起学的孩子承担学费。

后来,美国一慈善组织在华坪县修了一所福利院,点名要她做院长,她便成了“儿童之家”30多个孩子的“妈妈”,那时候的她,白天在学校上课,晚上回来还要照顾30多个大大小小的顽皮孩子。

再过几年,她又开始四处奔走筹钱办“免费女高”,尽管周围的人都认为她是痴人说梦,但后来,这学校不仅建起来了,还真的把1800多名女孩送出了大山。

2019年,张桂梅的华坪女高一本升学率达到了40.27%,排名丽江市第一。这个成绩对于坐落在大山深处的女子高中而言,可以说是创造了奇迹。

把下半生奉献给别人后,她留给自己的是一身重病的身体。

当年张桂梅还在民族高中当老师时,就得了严重的子宫肌瘤,肚子里的肿瘤已长到了5月胎儿的大小。幸好,在当地人民自发的捐款下,她扛过了这道坎儿。

但后来,因为操劳过度等原因,越来越多病找上了她。我们难以想象,这位身材消瘦的64岁老人,如今身患骨瘤、血管瘤、肺气肿等20多种疾病。

《感动中国》

为了治病,她每天要吃十多种西药,还有一些中药。

也因为这些疾病,现在她每走一步路,都疼痛难忍。

上月中旬,参加《感动中国》颁奖典礼时,她满手缠着纱布,颤颤巍巍地走上台,她从座位上起身领奖时,还是在白岩松的搀扶下,她才站了起来。

上月底的扶贫表彰大会,她一度只能被工作人员推着轮椅上台领奖。后来,她在采访中说明,坐轮椅是没办法,本不想坐轮椅,怕大家担心,但实在害怕坚持不下来,误了事。

人民日报

有人问,她名气这么大了,难道没人捐钱帮她治病么?

有,但她还是把社会上筹集来的善款,用到了孩子们身上。

燃烧透支自己的生命,成全一群其实没有血缘牵绊的孩子。

这就是张桂梅,一个担得起“伟大”二字的女人。

但即便是她这样的人,在大众近乎严苛的“审判”下,也逃不过一些“非议”。

英雄的“反面”

去年,张桂梅曾在一段访谈中聊到了一位选择成为全职妈妈的女学生。

昔日的女学生成为了全职太太,带着丈夫一起回来看她,带了不少钱,想帮帮她和女高,但被她厉声撵了出去。

她的这番话,和她当时对那位女同学的做法,引发了很大的争议。很多网友说她过于偏激,是激进女权,不尊重全职太太群体。

无论在国内,还是在世界范围内,全职太太都是不小的群体。而作为女性代言人的张桂梅,怎么能在女性内部看不起一部分女性呢?

但如果我们试图站在张桂梅的立场上,去理解她所说的那段话,可能有不一样的看法。

一个经历过无数苦难的女性,消耗着自己的全部,包括生命,把山里的女孩送出了大山,为那些可能沦为“生育机器”的底层女性,创造了摆脱命运的机会。

她姐能理解她因为自己的女学生选择成为全职太太而恼怒。

她恼怒的不是全职太太,而是她的学生,抛弃了她消耗着生命为她们所创造的机会,一次选择的机会。

女孩子们每天5点起床,12点入睡,卡着表吃饭,靠死记硬背,牺牲睡眠时间去换取分数.......

她的教育方式太严厉了,甚至可以说是严苛。

但严厉的背后,是她对女高女孩的期待。

落后地区的教育资源差,孩子们的底子差,不敢松懈,不拼命就没机会和城里的孩子竞争通往重点高校的席位。

就像华坪女高那几句字字沉重的校训:“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 ,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伟人之肩藐视卑微的懦夫!”

如此决绝而富有力量,哪里像出自十几岁少女之口的誓言?

但也正是这钢铁般的校训和纪律,创造了女高的奇迹,让女孩们走出去,进而改变她们原本被贫穷落后所困住的命运。

其实,不只是最近一年备受关注的英雄张桂梅,她姐发现,对于任何英雄,大众总会带有高准则的要求。

英雄,不能偏激,应该完美如圣人,没有瑕疵。

对于英雄这个群体,我们总是格外严苛,也总希望他们生来就如拥有张桂梅身上的牺牲精神,愿意把舍己为人当作人生的信条。

但试问,世界上哪一位英雄不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

即便,包括张桂梅。

英雄,有时很无奈

主持人白岩松曾讲过这样一句话:中国只有两种职业带德的,一个是医生,一个是老师。

但也恰恰因为这个“德”字,让从事教育行业的人们,不得不面对各种来自大众的“道德绑架”。

李商隐那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经常被后人“套用”在老师身上,用来赞美她们的无私奉献精神。

尤其是,当被赞美的人身上出现一定的悲剧性时,就像张校长拥有坎坷不平的命运,或是曾经收入微薄的教育者,那TA便更适合成为被讴歌的对象。

但现在另一种论调越来越多:现在的老师哪里赶得上贫穷年代的老师们,现在的教师职业是铁饭碗,是香饽饽,工作稳定,有寒暑假,福利待遇好,这明明是有偿工作,哪里配的上无私奉献的评价?

同样,不同程度的道德绑架也发生在警察、医生、军人.......身上。

因为你是警察,你要有敢为人民献出生命的魄力。

因为你是医生,你要有不畏惧死亡冲到疫情一线的勇气。

疫情时期,媒体报道了一些在抗疫一线的医护们,没顶住压力大哭的新闻。

但医生们的情绪崩溃,被一部分人曲解成为了他们想放弃,撂挑子,想逃走。

眼科医生陶勇的师妹,曾在网上公开说自己做了公立医院的“逃兵”,成为了一个选择为富人看病的私立诊所医生。

逃兵,多讽刺的一种“自称”。

有时,原来不伤害他人的“利己”,谋求一份安全稳定,也可以成为被苛责的事。

那些曾经在华坪女高教过学,后来因为种种原因离开的老师们,算是逃兵么?

还有那些在疫情一线,没绷住情绪,崩溃大哭,展示出脆弱的医生们,算是“逃兵”么?

不同于电影中,无所不能,总能拯救世界的英雄。现实生活中,英雄也是有血肉的普通人,他们难免脆弱,难免有瑕疵,会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没办法顾全每一个人。

所以,相比给他们唱赞歌,多给予他们一份理解与尊敬,来得实际多了。

她姐想,真正的英雄在选择做一些伟大的事时,不是为了成为英雄,得到赞美,而是单纯为了做成这件事而已。

就像张桂梅,早年间她四处奔波为女高筹集启动基金时,一定没想过日后要成为女性代言人,世人眼中的女英雄吧?

张桂梅,既平凡又伟大,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她。

所以,大家对教师、医生、警察队伍的人,多份体谅,好过一句讴歌。

回到张校长身上,她姐为何不愿意大家一味把张校长捧成时代英雄?

相比让她做英雄,做所谓的女性代言人,她姐更希望张校长可以尽快控制好自己的疾病,更长久地陪伴她爱的女高和学生们,在接下来的生活里,有机会为自己考虑一点。

毕竟,从39岁以后,她就一直在为别人而活着。

同样,透过张校长和她的女高,更多贫困地区的孩子们,应该被看到、被关注。

未来,不应该是另一个张桂梅,再次独自一人撑起一个学校,上千个孩子。

这份责任,属于整个社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