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新中‖砚池河鲍家大院
6月26日,中共商州民间文化研究协会党支部组织我们一行十五人去山阳“袁家沟口红色教育基地”开展党日活动,一路上,与我同车的李广华副会长一直念叨要看砚池河鲍家大院。回来的路上,徐刚民会长前车引导,车停砚池河街,我们找到了在砚池河街开诊所的鲍家后人鲍九洲,由他引导我们去探密鲍家大院。鲍大夫引导着在人家村儿转来绕去,爬了一个又一个台阶,一直到村子老后边半山腰,才从西边一个小巷子进入鲍家老宅第。
进到院子,映入眼帘的是一个长满荒草青苔、椽条柱头门窗木雕油漆脱落、墙体局部变形、土坯外露、甚而花砖亦开始风化的老宅院,正是文人墨客笔下的“破落户”。是一座“四水归堂”的老式建筑,听鲍九洲大夫介绍,原来整体结构是三进五间三院落,共二十七间房间,且二进、三进西房二楼设闺房绣楼,庄园沿砚池河河北山势开山,大楼门进庄园一进子一个大平台,九步一阶,到正庭四九三十六台,像山西王家大院一样随山势攀升而建,气派非凡,当年绝对是砚池河街民居第一宅第。那巨大的柱头、大梁、挑担都是光剥树皮,基本没剥、没砍、没刨的原木;那墙裙贴面的雕花青砖纹路清晰、工艺精巧;那木格绣楼整面墙体透光、似能看到时隐时现的花容玉面;那巨大的硬青条石精心雕琢、琢磨的条纹细密;那椽子垫砖、屋面青瓦、梁上脊瓦制作考究、还有那七尺六寸高大宅门扇、格子窗件件都是工艺品,细观慢赏越看越好看、越看越有味儿。
一般如此考究的宅第,应该代代传承、扩容、修缮、利用,但是鲍大夫告诉我们,这个庄园是四易其主。四百多年前,湖南陈姓大户人家迁徙来砚池河落户,也不知经几代人奋力打拼,积累了一定财富,建起了这座庄园。鲍九洲大夫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当地人传说的故事:建设过程中,他们专门去湖南老家请来个木匠。才开始,主家鸡、鸭、鱼、牛、羊、猪肉满招满待木匠,后来主家主妇心想,湖南人出远门回家有带重礼归的习惯,就把厨师每天买回来的肉食材拣好的拿去晒肉干,准备以后木匠回程时送他带回去孝敬爹娘。这样给木匠只能顿顿吃点边角碎肉,木匠感到主人在慢待他,越干越生气,就在上梁时使了“过巧”。待他上最后一进正堂大梁时,站在房脊看到后院里晒了许多干肉,他问主家主妇:“晒恁多干肉做啥哩”?主妇告诉他是给他完工后回湖南时带走的。木匠听了后悔莫及,使老劲在已使“过巧”的大梁上敲了三斧头,给最后一栋房解了“法”,但前边几栋已盖瓦的他都使了“过巧”,不能解“法”了。所以庄园建成陈家人入住之后,晚上刚睡着不是听到屋里到处有脚步声,就是听到房梁欲断裂的咯嚓声,有时朦朦胧胧看到许多小人一绺一串从柱子上走下来了,惊悸得一家大小夜夜难以入眠。这当然是无稽之谈,却也不知为什么,陈家日渐衰败,最终把庄园卖给了刘家,一家扶老携幼回湖南老家去了。刘家住进去,家境也是日渐衰败,又把庄园转售鲍家。鲍家住到解放时,打士豪,分田地,这个老庄园前殿公社办公用过,小学校用过,其它分给十多户贫雇农住进去了,直到现在。也不知怎么了?这些贫雇农住进庄园这么多年,好像依然没翻身,不说保护旧宅,院里荒草都长到膝盖深了,他们都好像没看见一样。有位拄拐杖的奶奶以为我们是扶贫的,还颤微微哭泣泣样地想给我们说什么,鲍九洲大夫告诉她我们不是扶贫的,她才离去。
说到底,砚池河还是地方狭小,土地资不足,虽然山青水秀,但养不了人。大家在房前屋后探密,又是询问、又是观赏、又是拍照、把点点滴滴都记录下来,细细探讨研究。在商洛其它地方我也看了许多古宅,象柞水凤镇、山阳漫川、镇安等地凡四水归堂式老宅,院落里都有个水窖,聚集雨水,民间认为水为财,聚水就是聚财。广东人一帮酒友碰杯时,会高喊“水水水”!也就喻意来财的意思。而鲍家大院这么宏大的古建筑“四水归堂”院落竟无水窖,我百思不得其解。
物以缺为贵,随着国家城市化步伐加快,陕南移民工程快速推进,一个个古村落逐渐消失。但鲍家大院这种明朝建筑在商洛还是稀缺不动产,有关部门应抓关键环节、干实事,请新兴行业“新村规划专家”,结合砚池河八景全方位规划设计,分项目包装后推向市场招商,我相信这是个好项目,一定会引来凤凰落砚池、喜鹊登枝头。
(院落留个影,不免感慨万千)
作者简介:张新中,男,汉族,中共党员,生于一九五零年三月,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陕西丹凤县竹林关镇人。在武警水电部队服兵役二十五年,转业在商洛市水务局任副局长、调研员退休。现为陕西水文化专家、陕西民俗文化研究协会会员、丹竹书院院士、商洛作协会员、商洛文化研究会会员、商洛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商州民间文化研究协会特聘顾问。出版有《竹林关风情》、《竹林关孝歌》、《竹林关传说》、《竹林关道唱》四本书。
晒丹凤,你也可以秀
文学顾问:孙见喜 木南 东篱 丹竹
主编:丹凤晒晒
责编:方子蝶 张芬哲 白月光 曹苌茳
校对:邻家小妹 七月未笺
自媒体支持:榴莲方子蝶 无言年华
温暖相见 家在商洛
大乾州 新新文学
力荐悦读 松风阁语
陕西文谭 往事余味
作者往期作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