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岁女童吃豆芽后死亡!这个会害死全家的“坏习惯”很多人都在犯

‍‍全文共1868 字 , 阅读需 5 分钟▼

她叫欢欢,今年5岁。由于从小就体弱多病,所以家人对她是呵护有加。

夏至一过,天气到了最热的时候,欢欢的奶奶便用黄豆发了不少黄豆芽做菜给家里人吃。

那几天里,一家人的餐桌上几乎每天都能见到黄豆芽的身影,当然欢欢也吃了不少。

没过一个星期,欢欢开始发烧,并伴随着恶心呕吐等症状出现。

欢欢的家人没有在意,以为小孩子只是拉肚子,便随便搞了肠胃药给她吃。

又3天后,欢欢的症状没有任何好转,甚至出现了抽搐与昏迷症状。

此时家人才意识到问题,将欢欢送到医院。但因为送医太迟,还没开始抢救,欢欢便永远地离开了。

医生也很奇怪,好好的一个人怎么突然间就出现这么严重的症状。后来在对一家人吃过的食物进行检测后,得出了结论:罪魁祸首是黄豆芽里的沙门氏菌。

虽说现在知道问题出在哪已经晚了,但及早发现问题就能让更多人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中毒事件不断发生

当我们以为沙门氏菌并不恐怖,甚至还在为自己从来没有碰到过沙门氏菌而暗自侥幸时,沙门氏菌早已经出现在很多人的餐桌上,甚至造成了一系列的食物中毒事件!

去年7月11日,成都市一家4口在吃下凉拌皮蛋后,先后出现发热、恶心和呕吐等症状。

其中男主人情况较为严重,体温一度达到40℃。

而引起这次食物中毒的,就是皮蛋中的沙门氏菌!

2020年9月,成都市一幼儿园爆发沙门氏菌感染食物导致集体中毒的食品安全事件。当时,共计有30名幼儿和4名教师先后中毒。

据美国电视新闻网报道,2020年8月8日,美国爆发的沙门氏菌感染不断扩大。截止到当天,已经感染640人。

无处不在且生命力“顽强”

沙门氏菌作为食物中毒最为常见的致病菌之一,在我们常吃的肉、蛋、奶和禽、豆制品中都有可能出现。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除了以上食品来源,最近几年由被沙门氏菌污染的海产品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也时有发生。

另外,由于沙门氏菌不分解蛋白质,所以食物在被污染后表面看起来几乎没有变化,就导致很难被察觉。

沙门氏菌对外界的抵抗力很强,在水和土壤中能够存活近3周,在粪便中能存活1-2个月,哪怕是腌肉中,沙门氏菌也可以存活2-3个月。

沙门氏菌最适宜的繁殖温度为37℃,在温度达到20℃时就会大量繁殖。所以每年的5-10月,也是沙门氏菌污染引起食物中毒的高发时期。而上文中欢欢所吃的豆芽,最佳生长环境为15-32℃,这也正是沙门氏菌很适合的繁殖温度。

虽说夏季很适合沙门氏菌繁殖,但沙门氏菌对高温和消毒药的抵抗力不强。在65℃下加热15-20分钟就会被杀死,而在100℃下就会立即死亡。

但夏季很多人喜欢吃凉菜,没吃完的凉菜下一顿接着吃,这些都为沙门氏菌的传播提供了很好的渠道。另外,不少人追求口感,在做食物时并不会完全将食物煮熟煮透,这就很难保证沙门氏菌被彻底杀死。

与“吃坏肚子”极其相似的症状

沙门氏菌有个典型特点,就是男女老少“通吃”。哪怕你身体再好,抵抗力再强,都还是有可能被沙门氏菌放倒。

作为一种食源性致病菌,沙门氏菌会引发急性肠胃炎。

其潜伏期一般为12-36小时,病程会持续4-7天。期间会出现腹泻、呕吐、腹痛与发烧等症状。

在症状严重时,会出现脱水、休克,甚至是死亡。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5岁以下儿童和65岁以上老人,以及免疫力缺陷者更容易感染,在感染后也更容易出现严重的并发症。所以,这类人群如果出现相应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

有一点需要明确,沙门氏菌由于危害严重,所以国内外的食品安全标准中都规定不得检出沙门氏菌!

如何预防沙门氏菌

Dr.X在查阅后发现,不论是媒体,还是科普作者,对沙门氏菌的科普并不多。这也导致很多人都存在麻痹大意的心理,哪怕知道沙门氏菌的存在,也依然觉得感染后并不会有很严重的后果。甚至在平时的饮食卫生上,压根不注意。

下面是由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食品安全五大要点”,希望每个人都能牢记,尤其是家里的掌勺人。

1.保持清洁

无论是操作食物前,还是在这期间都要经常洗手;制备食物用到的工具一定要及时清洗和消毒;便要洗手。

2.生熟分开

生肉、禽与海产品要与其他食物分开;处理生肉要用专门的用具。

3.食物做熟

不管任何食物都要做熟了再吃,特别是肉类、禽类、蛋类和海产品等;熟食在二次加工时要彻底热透了。不要为了追求口感而去生吃肉类,这样不仅会提高沙门氏菌感染的几率,还会增加寄生虫感染的几率。

4.安全温度

熟食在室温下最好不要放超过2小时;容易腐烂的食物要及时冷藏;食物不要在冰箱里储存太久。

5.食物原料

一定要挑选新鲜和卫生的食物,不吃过保质期的食物。

Dr.X说:

最后还是要提醒一下大家,夏季很容易口渴,但千万不要为了一时解渴而去喝池塘、溪水、湖水、海水、自来水等。因为这些地方,都是沙门氏菌最喜欢的藏身之地!

Dr.X的视频号开通啦!

Dr.X每天会在上面更新

科普知识、看病就医潜规则还有医院里的有趣见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