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书出现于何时?产生的原因何在?其意义是什么?

草书真正出现在何时?一直是书法史家和文字学家努力寻求的焦点。

赵壹在《非草书》中说:

“夫草书之兴也,其于近古乎?”

这里赵壹以反问的语气指出了草书产生的大致时代,即“盖秦之末”。这一说法是接近历史事实的。

著名文字学家裘锡圭先生说:

“早在秦国文字的俗体演变为隶书的过程里,就出现了一些跟后来的草书相同或相似的草率写法,如把'止’字旁写作'z’之类。隶书形成之后,这些草率写法作为隶书的俗体继续使用,此外还出现了一些新的草率写法。草书就是在这些新旧草率写法的基础上形成的。”(裘锡圭著《文字学概要》第85页,商务印书馆1999年)

根据现在已有的出土文字资料看,草书的形成至迟不会晚于西汉元(汉元帝,公元前48~33年)、成 (汉成帝,公元前32~7年)之际,很可能在宣(汉宣帝,公元前73~49年)、元时代就已经形成了

从书体演变的历史来看,草书从秦末产生发展到汉代已经具备了作为一种书体的独立特征。当然,一种书体的形成绝对不是在三五年之内就能完成的,也绝对不是由某一个人决定的,它需要许许多多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的积淀,并经过人们实践的检验和无数次历史的考査オ能最终成为书法本体的一部分,被广泛接受和传播。

关于草书的名称,赵壹在《非草书》中称之为“隶草”。张怀瓘《书断》说:

“此乃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连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

当代书学大师启功先生对草书名称的考证是很有说服力的:

“'草’,本是草创、草率、草稿之意,含有初步、非正式、不成熟的意见。在字体方面,又有广狭二意:广 义的,不论时代,凡写得潦草的字都可以算;但狭义的或说是当作一种专门的字体名 称,则是汉代才有的。《说文序》说: '汉兴有草书’,但直到'新莽六书’,仍不列草书这一体。可见所谓'汉兴有草书’只是说明它已产生,但还未列为正式的、合法的字 体。”(启功著《古代字体论稿》)

宋张栻《南轩集》中亦如是说:

“草书不必近代有之,必自笔札已来便有之,但写得不谨,便成草书。”

从广义上说,张栻的说法是对的,篆书“写得不谨”,就是“草篆” ;隶书“写得不谨”,就是“草隶”,广而言之都可以叫草书。但是,书写遵循一定法度,自成一种体系,并且具备结构省简、易于快速书写、不易识认特征的草书,当是始于汉代 的“章草”。“章草”这一名称,最早见于张怀瓘《书断》卷上:

“献之尝白父云:古之章草,未能宏逸,顿异真体,合穷伪略之理,极草踪之致,不若藁行之间,于往法固殊,大 人宜改体。”

由王献之的话可知草书的名称由来已久,具体叫什么名称,则与时代、书家、“书史官”及约定俗成的历史流传有很大关系。但是可以肯定地说,草书的名称在汉代已经出现并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得到了普遍的传承。

从汉字产生和流传至今的历史事实看,实用目的是草书出现的主要原因。赵壹在 《非草书》中这样解释草书的形成原因:

“盖秦之末,刑峻网密,官书烦冗,战攻并作,军 书交驰,羽榭纷飞,故为隶草,趋急速耳……”

赵壹的说法是符合实际的。

“章草产生并 流行于汉代,是隶书的快写形式。它是伴随着汉代隶书由古隶到汉隶的发展过程而萌生和相应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字体。汉初的古隶,虽然比篆书简便易写,但还是笔画繁杂,不容易写得快。当时的文化人为了赴急趋速,在写字时,或有意省简某些字过多的 点画,或设法用一个简单的构件取代复杂的构件,或顺势把部分相关的点画连起来写,如此潦草成字就形成了古隶的草写体,这就有了章草的萌芽。"(秦永龙编著《汉字书法通解・行草》)

这一萌芽在实用的情况下继续发展成为草书,其中人的因素是很重要的,

“草书是辅助隶书的一种简便字体,主要用于起草文稿和通信。在草书形成的过程里,官府佐、史一类人大概也起了很大作用。因为他们经常需要起草文书,草书这样 的字体对他们最有用”(锡圭著《文字学概要》)。

草书的形成方式是由现实事务的繁杂琐碎导致篆书、隶书的书写速度无法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人们便采取省简、连写篆书、隶书笔画等方式,以加快书写速度,这样草书便从篆书、隶书中脱离出来而成为一种独立的字体。

赵壹在(非草书》说:

“示简易之指,非圣人之业也。但贵删难省烦,损复为单,务取易为易知,非常仪也。”

可见,为了快写人们只能对篆书、隶书进行草化。

概括起来,草化的方法,无非有两种,省笔和连笔。

省笔,或者省去字形结构的一部分,或者省去部分笔画。省笔的另一种形式是以一种草书符号来替代不同的偏旁结构。

连笔的顺序自上而下、自左而右、自外而内,与省笔方法是紧密相合的;或者说,省笔的目的就是为了便于连笔顺序的展开。

这样,书写速度自然就提高了。

草化的省笔和连笔,强化和丰富了汉字点画符号的线条化表现能力,这是草书审美意义的关键所在。

草化省笔的另一种倾向是用多种省笔方法来书写同一偏旁结构,如“口”就有三四种省笔写法,凸现了点画线条的组合能力。

连笔线条不但拓宽了点画的空间展示能力,而且生成了新的笔画形态,増强了笔画的表现力,如带钩笔画的出现就是一例。对此赵构在其《翰墨志》中说:

“草书之法,昔人 用以趣急速,而备简易,删难省改,损复为单,诚非苍、史之迹。但习书之余,以精神之运,识思超妙,使点画不失真为尚。故梁武谓赴急书,不失苍公鸟迹之意,顾岂皂吏所 能为也?又其叙草大略,虽赵壹非之,似未易轻重其体势,兼昔人自制草书,笔悉用长 毫,以利纵舍之便,其为得法,必至于此。"(赵构《輸墨志》)

这样,篆书、隶书的草化是由不同的省变形式到最简单的草书形式,整个草书的形成过程是草书字形的优化选择的过程。既调整、突出了草书作为一种书体的独特性,又使单个字异于他字,这就是草书符号的意义所在。

但是,在书体的划分上,当代的文字学家大多把草书归入今体书,但能识读隶、 行、楷者未必就能识读草书。所以,严格地讲汉字符号有三套符号系列:以小篆为代表的古书体,以隶、楷为代表的今书体,以今草为代表的草书体。这是今人对草书符号的认识和归类,当属新人新认识!

整个篆书、隶书草化的过程在汉代已经基本完成,后来的草化是对草书的完善和发展。

(文:杨元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