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仕沛】仲景甘草泻心汤的临床应用(上)
【黄仕沛】仲景甘草泻心汤的临床应用
——黄仕沛教授访谈实录
(一)本方来源及组成
甘草泻心汤是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方剂,分别见于:
1.《伤寒论》第158条:“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热结,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2.《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10条:“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心汤主之。”
方剂组成:
甘草四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干姜三两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 半夏半斤
上七味,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
(二)关于“痞证”
1.“痞证”的病因病机
(1)131条:“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方。”
(2)151条:“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
(3)153条:“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恶寒,因复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阴独,复加烧针,因胸烦,面色青黄,肤(目闰)者,难治;今色微黄,手足温者,易愈。”
(4)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可见“痞证”的症状是以心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为主。“痞”是由于太阳病、少阳病误下,邪陷而形成的。为寒热互结,里气已虚之证。
2.“痞证”的治法
“痞证”的治疗因见证不同,治法各异,主要以“五泻心”为主。
(1)大黄黄连泻心汤
154条:“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大黄黄连泻心汤方:
大黄二两,黄连一两。
上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
(2)附子泻心汤
155条:“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附子泻心汤方: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黄芩一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别煮取汁)
上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渍之,须臾,绞去滓,内附子汁,分温再服。
(3)生姜泻心汤
157条:“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生姜泻心汤方:
生姜四两 炙甘草三两 人参三两 干姜一两 黄芩三两 半 夏 (半升,洗)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4)半夏泻心汤
149条:(见上)
半夏泻心汤方:
半夏(半升,洗) 黄芩三两 干姜三两 人参三两 炙甘草三两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5)甘草泻心汤
158条:“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甘草泻心汤方:
炙甘草四两 黄芩三两 干姜三两 半 夏(半升,洗) 大枣十二枚 黄连一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林亿谓此方应有人参。千金、外台此方皆有人参。)
(三)关于“狐惑病”
《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10条:“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心汤主之。”
第13条:“病者脉数,无热,微烦,默默但欲卧,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鸠眼;七八日,目四眦(黑),若能食者,脓已成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
从上述原文看,“痞证”的主要表现是以“心下痞,按之濡”为主。“狐惑病”是以眼、口腔、生殖器为主要病变部位,非常近似现代医学的“白塞氏综合征”。
白塞氏综合征由土耳其医生白塞氏于1937年首先报告。
主症:
①反复发作的口腔溃疡。
②多发性生殖器溃疡。
③眼部损害,如结膜炎,虹膜睫状体炎,眼色素膜炎,视神经炎等。
④各型皮肤损害,如结节性红斑或多形红斑,毛囊炎样或痤疮样皮疹及皮下血栓性静脉炎等。
次要症状:
①关节痛或关节炎,肌肉酸痛。
②低热、反复发热或间断发热。
③消化道溃疡。
④血管及心脏症状。
⑤神经系统症状。
一般临床上如果出现3个或者3个以上的主症,即可诊断为完全型,如出现2个主症再加2个次症,可诊断为不完全型。单独出现两个主症为可疑型,其中口腔溃疡为必要症状。亦有人提出此病应为“张仲景综合征”。
狐惑病的临床表现是变化多端的,从原文可以看出,其病变部位由上至下所及甚广。按“方证对应”的原则,甘草泻心汤的临床应用范围也非常广泛。包括:神经系统疾患,口腔、咽喉疾患,二阴疾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