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Lapidus手术纠正拇外翻第一跖列旋前畸形 |文献述评
为提供「拇外翻」前沿的领域研究进展和专家视角,我们将在近期推出「拇外翻」文献述评专辑,邀请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的专家进行介绍和解读。
拇外翻是足部第1跖列在三维平面发生的畸形。在术前不知道模拟负重CT的术前评估结果的情况下,改良Lapidus手术是否对纠正拇外翻第1跖列旋前畸形有有效影响呢?
今天,我们邀请到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的张树医生,对《Foot & Ankle International》杂志于2020年发表的一篇综述进行文献评述。作者是美国纽约特种外科医院的Matthew S. Conti,Joseph F. Willett,Scott J. Ellis。
背景
拇外翻是足部第1跖列在三维平面发生的畸形,在成年人群中发病率约占20-35%。拇外翻常常合并疼痛,可明显限制患者的活动能力,导致步态异常,甚至增加老年患者的跌倒风险。
在冠状面上,第1跖骨远端内移伴拇趾外翻;传统手术治疗也主要关注于纠正二维平面上的拇趾外翻、跖骨间夹角。近来随负重(或模拟负重)CT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到第1跖列在矢状面及轴位上的变化。由于拇短屈肌、拇收肌分别连接籽骨、近节趾骨,第1跖骨头发生内移时,可伴随第1跖列的旋前、背伸。既往研究证实,拇外翻患者的第1跖骨较正常人群约存在8度的旋前畸形。但上述研究都是基于模拟负重CT的术前评估结果。
研究方法
为了解跖楔关节融合术对拇外翻第1跖列旋前的影响,及术后籽骨位置与第1跖列旋前、跖骨间角的关系,本研究者回顾了31例(31人)改良Lapidus术前和术后的负重CT、X线检查,以第2跖骨为参考建立坐标系(图1),评价第1跖骨位置变化。
研究结果
通过对比患者术前、术后情况,研究发现拇外翻角(HVA)及跖骨间夹角(IMA)均得到良好的矫正,而第1跖骨的旋前由术前平均29.0°显著降低到术后20.2°。第1跖骨旋前与术前HVA、IMA无明显相关性;术后籽骨位置与第1跖骨旋转、IMA也不存在相关性。
结论
本研究首次应用负重CT在三维空间评价拇外翻中第1跖列的轴向旋前,并分析改良Lapidus手术纠正旋前畸形的效果。虽然对于第1跖列旋前的评价标准、纠正方式及其对预后的影响尚不明确,本文中建立三维坐标系的对照研究方法,仍为后续进一步探究提供了重要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