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子如此看重“贞洁”,为何遇到采花贼从不反抗?原因太真实

中国是一个拥有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从古至今流传下来许多风俗传统,其中有一些已经过时被人们摒弃,有些优良的传统我们还依旧沿用。

众所周知,古代有许许多多的封建社会制度,其中绝大多数对女性都非常不友好,可以说让女性在古代受尽了屈辱。

古代封建社会的女性需要遵守一些,约束妇女的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三从”“四德”。

根据《仪礼·丧服·子夏传》中的记载:“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其大致意思为女子能遵守“三从”的准则,没有独自行事的准则和规范。

在出嫁之前要听从父亲的教诲,不能胡乱反驳父亲的教导,因为长者见识丰富有其道理。

既然嫁人了就礼从夫君,帮助夫君维持好家业,上要孝敬父母、下要教育子女,如果夫君去世要恪守本分,抚养子女长大成人,尊重子女想法。

根据《周礼·天官·九嫔》中的记载:“九嫔掌妇学之法,以九教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四德指的是:“德、言、容、工”,其中妇德指的是妇女的品德,要行得端做得正,妇言指的是妇女要有涵养,言行举止大方得体。

妇容指的是女子的外貌打扮,要端庄得体不可轻浮,最后的妇功是指女子要有正确的治家之道,懂得相夫教子、孝顺父母、勤俭节约等等。

由此可见,古代对女性的要求太过严格,在那个封建的社会对于女性来说是极为不公平的。

在古装电视剧中经常会看到“采花贼”这个角色,这是古代女子最害怕遇到的事。

因为古代女子把贞洁看得比命还重要,当一个女子失去贞洁的事被外人得知,不仅家里人会觉得此事很丢人,外人更会觉得这个女子不洁。

所以当时如果有采花贼被官府抓到,会受到严厉的惩罚,但由于当时的办案手段有限,没有如今这种高科技监控,所以很多贼人都能轻松逃跑。

不过这些采花贼能躲过一劫,也不光是因为当时办案技术落后,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受害女子本身的原因。

古代女性都很保守,听到有采花贼后大多数人都会严加防范,更有甚者会大门不出二门不迈。

可是贼就是贼,总有犯案的机会,有些女子在被采花贼侵害时,非但不会反抗,还会在事后选择沉默不语,不去报官处理,这也助长了采花贼的嚣张气焰。

为什么古代女子会这么做呢?主要是因为过去女子被采花贼玷污后,如果选择报官就意味着自己不洁的事会被公之于众。

正所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被采花贼玷污的事如果被人知道,不仅自己的颜面不存,连家族都要蒙羞,不仅无法嫁人正常生活,后半辈子可能会遭人指指点点。

所以古代女子一般不会反抗,担心会引来别人查看,不然遭到玷污的事被外人知道,自己和家人都会遭殃。

而这些被害的女子如果不能正常嫁人,就会选择落发为尼,因为当时的封建思想已经深深地扎根在心里,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摆脱世人的唾骂。

可以说女子不反抗的原因很现实,这样体现了古代对女子的不公平待遇。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代,受到迫害的女性总有人不愿意报警处理,其原因都是担心丑事暴露被人唾骂,殊不知这是在给罪犯助长气势。

当今已经是法治社会,受害者可以得到法律的保护,只有找到警察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对违法犯罪分子严惩不贷。

其实,在古代除了对未婚女子的不公平待遇外,对已婚女子的待遇也很不公平。

古代女子在丈夫逝世后,一般不会选择嫁人,因为这样会遭到外人唾弃,认为其不守妇道。

如果丈夫死后女子坚持守寡又或者是殉情,就会得到贞洁烈女的称号,根据史料记载“烈女”、“节妇”在唐朝时只有51人,到了宋朝就增加到了267人,而到了明朝就达到了36000多人,到了清朝光安徽省休宁县就有2200多人,可见封建社会之风愈演愈烈。

如今,男女提倡平等,受到侵害都可以报警,希望再不会有悲惨的事情发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