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折麦布:严防死守胆固醇的吸收,降血脂药物中的终极后卫
不同的降血脂药,行事风格各不相同。有被称为调脂“基石”的他汀类药物,有专攻甘油三酯的贝特类药物,还有今天讨论的胆固醇吸收抑制剂:依折麦布,
论降脂能力,依折麦布甘愿在他汀类药物面前做老二;论在治疗方案中的位次,依折麦布情愿给他汀或贝特类药物当配角。依折麦布,向来都是与世无争。
一副憨憨模样的依折麦布,就像是一名忠于职守的后卫队员,关键时刻,还得依靠他,确保血脂指标不失守。
他汀类药物的短板,倒逼新药研发
人体中的胆固醇,约三分之一从食物中获取,剩下的三分之二由人体自身合成。
如今风头正茂的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等,其作用原理,是控制人体自身合成胆固醇的进程,可谓是打蛇打七寸,成为调脂治疗药物中的关键先生。
他汀类药物掐死了大部分的胆固醇来源,但仍旧有一部分胆固醇,通过一日三餐,经过肠道吸收,源源不断地送入人体。
此外,肝脏会将高密度脂蛋白运送回来的胆固醇,通过胆汁分泌排入肠道,这部分胆固醇也会被肠道再次吸收利用,形成“肝肠循环”,进一步推高血脂指标。
肠道对胆固醇的吸收能力,也是决定血脂高低的不可忽视因素。通过肠道吸收的胆固醇,绕过了他汀类药物的“监管”,成为他汀类药物的作用盲区。
如果能够把这部分的胆固醇来源也给堵住,岂不美哉?
理论上可行,开始行动。
用“笨方法”研究出来的“新药”,堵住了肠道吸收胆固醇的大门
依折麦布的研发过程,走的是经典的药物研发套路:①海选出某化合物——②对某化合物的化学结构进行分析,大量改造,搞出来一群化合物——③分别测试这群化合物的药理作用,再次筛选——重复②至③的过程,直至满意——④临床试验。
这个过程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是相当的耗费时间与经费,同时风险极大,谁也不能保证 “直到满意”能够达到,即便是进入到临床试验阶段,能够顺利完成并上市的,其概率比从普通高中考上重点大学还要小。
依折麦布走的就是这样一条路,先是找到了一种具有抑制酰化辅酶A胆固醇酰基转移酶(ACAT酶)的化合物,这个化合物连先导化合物都算不上,只能说有那么一点点可以利用的苗头,被称之为苗头化合物。
分析苗头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就像是面对着一块璞玉,小心翼翼地对化学结构进行加工。当然,这些改动都是有药物化学的理论支持。
在经历了艰辛、多轮改造后,一块璞玉有了进一步加工的价值,先导化合物出现了;再继续精雕细琢,终于脱胎换骨,成为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有意思的是,当初选中的的苗头化合物,是看中了其抑制ACAT酶的作用,但是研发到了终点,得到的依折麦布对ACAT酶作用活性并不优秀。看来,依折麦布的作用靶点并不是ACAT酶。具体是什么,当时还不清楚。
来不及管是怎么一回事了,先争取上市吧。2002年,依折麦布被批准上市。
后来搞明白了,依折麦布能够与小肠粘膜刷状缘上的一种转运蛋白:尼曼匹克C1型类似蛋白1(NPC1L1)相结合,并抑制NPC1L1的活性。而这种转运蛋白在胆固醇的吸收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依折麦布就如此这般,阻断胆固醇的吸收过程,堵住了肠道吸收胆固醇的大门。
图片来源:郭宗儒.以经典药物化学方法研发的依折麦布.药学学报,
永远的“配角”依折麦布,是否适合中国国情?
依折麦布可大大降低肠道吸收胆固醇的效率,打对折起步,能够降低50%以上的胆固醇吸收。
单用依折麦布,可降低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0%左右,同时也对高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的数值产生有益影响。
让依折麦布单打独斗,天花板很低,降脂效果并不算理想。
如果与他汀类药物合并使用会怎么样呢?
他汀类药物负责降低内源性的胆固醇,依折麦布负责外源性的胆固醇,一个主内一个主外,“夫妻同心其利断金”,由于依折麦布同他汀类药物的作用机理不同,二者合并使用,可以起到良好的协同作用。
尤其适合两类人群:
一,吃了他汀类药物有较严重不良反应的患者。
二,吃了他汀类药物之后,血脂仍旧不达标的患者。
相对于欧美人群,依折麦布对于中国人更具有治疗价值,主要原因亦有二:
一,在华人人群中,有相当一部分人从食物中吸收胆固醇的比例更高,因此更适合使用依折麦布,来控制肠道对胆固醇的吸收。
二,有统计认为,东亚人群对他汀类药物的敏感性更高,尤其是大剂量的他汀类药物,更容易产生不良反应,此时,就需要依折麦布来协助降脂治疗。
此外,对于高甘油三酯血症的患者,依折麦布与非诺贝特等贝特类药物合并使用,也可以起到协同增效的作用。
依折麦布在安全性方面表现不俗,能够与其他药物和平相处。性格温顺的同时,恪守原则不抢主角的光环,必须给依折麦布颁发一个“最佳配角奖”。
如果将调脂治疗比作是一场药物与胆固醇之间比赛,他汀类药物是当之无愧的大球星,冲锋在前所向披靡。但是谁也不能保证,他汀类药物就没有被破防的时候。
依折麦布,是一名踏实可靠的后卫。球场上的球员们齐心协力,才能确保与血脂战斗的胜利。
#药回家看看##高血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