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茶茶气太足了,一喝就出汗了,不好意思,你误解了茶气的含义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气这个东西,很玄妙。

比如生气。

古代戏文里的曹阿瞞,一向以大度能容著称,也就是,不爱生气。

而英俊潇洒的周郎,却在文人的笔下一度成为了气量狭小的代名词,动不动就生一场气,简直像个情绪气象台。

甚至因为爱生气,把政治家之间的斗争——“诸葛亮三气周瑜”,变成了文学作品中一个经典的桥段。

但其实,老曹并不是不生气,而是有的时候,他不能生气。他能忍。忍到这个人不再有利用价值的那一天,再痛痛快快地卸磨杀驴。

比如许攸。

而周郎也不是那么爱生气,人家只是长得帅罢了,便招来罗贯中的诛心之笔。

最后给大家安排了一个被气死的憋屈结局。

八一个卦,罗贯中罗同志肯定长得不好看,女人缘也不好。不信?大家看三国演义里的女性形象,就没有一个伟光正的,没有一个结局好的。

这得是在现实生活中受到了多少女人的伤害,才生成的创伤后遗症啊?

用“气”来组词,除了生气,还有人气。

人气,就是人多了之后,由许多人身上散发出来的,一种叫做“气场”的东西。

很虚幻,只可感受,不可言传。

而比人气这个词更难以掌握的,是茶气。

人气是人多了之后聚集起来的一种气氛,一种气场,那茶气呢?

也是茶多了累积起来的一种气场吗?

《2》

不知道茶气这个词,是从哪里流传出来的。

总之,打村姑陈接触到茶开始,就时不时听到一句关于茶气的言论。

它就像是万精油,可以被涂在茶叶的任何一个立面,以粉饰太平。

比如,在形容一款茶的内质很丰富的时候,就有人说,嗯,这款茶的茶气很足。

再比如,在形容一款茶的劲道感的时候,有人会说,哇,这茶气太足了。

再再比如,在形容一款茶的滋味很猛烈的时候,也会有人说,哟呵,这茶的茶气好足!

总之,在任何一个不能用更好的词汇来形容和表扬茶叶的优秀品质的时候,人们一言以贯之,茶气好足。

就好像在形容一位武功高手,嗯,张三丰张大师,掌气很足。嗯,岳不群岳掌门,剑气很足。

但是,掌气,剑气,是身体皮肤感官可以直接感受到的东西。

甚至,当运气如风的时候,那股排山倒海之势,用眼睛也是可以看得见的。

而茶气,就不一定了。

看肯定是看不出来了,至于听,也是听不出来的。闻?我能闻出红烧肉炸鸡排的香气,却闻不出这所谓的“茶气”。

那就只有一个途径——喝!

可大多数新人,是喝不出茶气的,也是感受不到茶气的。

这时候,就只能听那些“前辈高手”们各种解释和渲染:这茶茶气太足了,一喝就出汗了!

于是,在茶界新人的心目中,茶气的表现形式,被深深地具象了——茶气好=出汗。

嗯,原来要想看一款茶好不好,就要看自己喝了之后会不会出汗。

新人在频繁地点头,村姑陈在一边猛摇头。

这检测茶好与不好的方法,也太接地气了一点,也太不符合茶气那飘渺的风姿了一点。

当然这还不是最有趣的,关于茶气最有趣的一个观点是:喝茶出汗,就是对茶气耐受力弱的表现。

这太惊悚了。

《3》

喝茶出汗,就是对茶气耐受力弱的表现吗?

当然不是。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人为什么会出汗?

百度知道显示:

在我们每个人的皮肤内部都有许多的汗腺,在气温较低或身体运动很少时,他们的工作速度慢,汗量很少,一到皮肤表面就蒸发掉,我们几乎觉察不到。这种出汗被称为“不明显出汗”。

而当天气很热或剧烈运动的时候,汗腺就会加快工作,使汗量增多,而皮肤表面蒸发的速度比不上汗腺的工作效率,故而形成汗滴,这种出汗称为“明显出汗”。

也就是说,人的出汗,是一直在进行的。

只是在体温低的时候,出汗量少,排到皮肤表层时,就蒸干了,人就感觉不到自己在出汗。

而体温升高之后,出汗量多了,排到皮肤表层时,由于量多蒸发慢,故而大量的汗液就积蓄起来,形成汗珠。这时候人就会明显地感受到,自己在出汗。

(明显感觉到出汗)的原理就这么简单,只需要体温升高就可以。

那么,关于喝茶出汗的问题,就可以轻松地得到答案了——因为喝茶之后,把温度高的水喝进胃里,提高了身体的温度,于是,排汗量增加,人就会感觉到出汗。

有看官会疑惑,为什么一起喝茶,我出汗,而他不出汗呢?

这跟体温有关系。

每个人的基础体温都是不一样的,有人高,有人低。如果一个体温原来就比旁人高的人,他喝进了两三杯热水,肯定马上就会化作汗液排出来。

而有的人体温偏低,就算喝进了同样数量的茶汤,也只是勉强提高了一点体温,多增加了一点排汗量而已,并没有达到大量出汗的程度,他就感觉不到自己在排汗。

所以,喝茶出不出汗,跟个人的体温有关,跟茶气不茶气的,完全不相干。

《4》

那么,要如何感受茶气呢?

或者说,茶气这种玄妙的事物,它究竟存不存在呢?

当然是存在的。

但是,普通人理解的茶气,与真正的茶气,并不是同一种东西。

普通人理解的茶气,是指茶汤中的猛烈感,刺激感,收敛感,嗯,其实就是苦涩感。

就是茶汤喝到嘴里之后,那种“煞口”的感觉。

具体在嗅闻茶香的时候,普通人理解的茶气,指的是霸道,张扬,冲人的茶香。

不管是哪种香型,总之是奔放的,浓烈的,像七月流火时节的艳阳,灼热绽放。

普通人接触到的茶很多,但好的不多,精品更少,于是,在大量产区和工艺不好的茶汤的洗礼下、浸泡下,普通人的舌头,会渐渐爱上重口味的茶——苦涩味重的、香气冲的。

而且是越喝越重——刚开始入门时还能适应一些香清甘活的口感,越到后面,喝茶的年份日久,喝到的平庸的茶越多,味蕾的敏感程度更低,就真的再也喝不了鲜香醇爽的茶了,只能接受酱油汤似的浓烈味道。

就像一开始你喜欢吃拍黄瓜,吃了一段时间,开始喜欢吃卤猪蹄,到了后面,已经非麻辣小龙虾不欢了。

到这时候,味觉极度不敏感,只喜欢喝刺激的,重口味的茶汤,只喜欢浓的酽的,那些谦谦君子、温润如玉的好茶,喝在嘴里,只觉得淡而无味,不够刺激。

就像喜欢吃辣的人,是吃不惯真正海鲜的白灼口味的。

于是,这类人,就算喝了数十年的茶,就算喝遍了六大茶类,因为喝到的都不是好茶,故而,他们对好茶的认知,也仅停留于自己这个世界的比较浅陋的认识,那就是味道重。

他们往往本能地,就把味道重,等同于茶气足。

以为少林伏虎拳,打起来虎虎生风,就必定高于武当太极八卦掌。

这是基于认知局限而产生的错误观念。

《5》

真正的茶气,指的是茶汤中的暗劲。

是暗藏在茶汤里的,如同深海潜流一般的,表面温和内里却劲道的,一种力量。

这种力量,带有俘获人心的魅力。

这种力量,带有摧枯拉朽一般的能力。

真正的茶气,不是刚猛的外家功夫,是内敛的内家修为。

是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是外圆内方,是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它是喝茶时,茶汤里的那股柔绵的劲道;它是闻香时,盖子上那绵绵不绝的幽香;它是冲泡时,那十几冲而又不停歇的滋味。

是白毫银针里的淳和,是白牡丹的绵柔,是肉桂汤里的辛锐,是老丛水仙里的浆感,是秋白露里的温润,是荒野冬片里的清新薄荷......

是你喝茶时,茶汤顺喉而下的那种顺滑; 是你尝汤时,用舌头掂出来的茶汤的重量;是你闻香时,那中正平和的气韵。

它是一股叫做“内容”的东西。

它是茶汤里最宝贵的灵魂。

只有先天内质丰富的茶,加工之后,才会产生丰富的内容,才会让茶汤饱满多汁,才会让茶汤有浆感,称起来有重量。

而先天内质丰富,就必须得是绝佳的茶叶产区,才能实现。

另外,还要配以顶尖的制茶工艺,方才,可以让一款茶,变得内质丰富,汤感醇厚,喝起来,有绵绵不绝的茶气,坚挺又持久。

也许此时你也会出汗,但那是得遇好茶的欢欣,带来的体温升高,是心情所致。

跟茶汤带来的发汗,是两个概念。

《6》

只有好产区,好工艺,好储存的茶,才会有这种可贵的茶气。

喝过之后,绵延数里,绕梁三日,而不绝。

这才是好茶的魂魄,这才是,茶气。

出汗,那是自然代谢。

茶气,才是茶汤的精神所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