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把手教你高效解读一篇高分SCI英文论文:阅读方法
投必得学术曾经成功润色一篇发表于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的文章,详情请见推文:2021年手握七篇1区论文的我:如何将文章发表在顶级期刊上
阅读文献是一项基本的科研工作,根据个人长期阅读文献和总结,笔者手把手教你高效解读一篇发表于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期刊的SCI论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这篇论文题目是:Digital twins-based remote semi-physical commissioning offlow-typesmart manufacturing systems(基于数字孪生的流水型智能制造系统远程近物理调试方法)
该论文发表于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21年4月。
DOI:10.1016/j.jclepro.2021.127278
第一作者:冷杰武副教授
通讯作者:刘强教授
论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959652621014979
快速获取论文主要内容
1.首先看标题和摘要
文章的标题往往是反映文章主旨,是对文章中心内容的高度概括。摘要是对文章标题进行补充,将标题未概括的内容进行填补。摘要的作用是高度概括文章内容,介绍文章的背景,介绍研究方法,研究获得了什么样的结果,以及对后续的研究有什么样的影响?
下面是笔者对这篇论文摘要的解读。
从上述英文摘要,我们可以解读出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内容和研究结果。
研究背景:数字孪生可以实现近物理仿真来减小制造系统完全物理调试的巨大成本。
研究内容:本文提出了基于数字孪生的流水型智能制造系统远程近物理调试方法(DT-RSPC)
研究结果:通过一个智能手机装配线案例说明了以数字孪生为基础对其进行远程近物理式的可行性,案例结果表明开放式架构的产线设计与所提DT-RSPC方法相结合更具可持续性。
2.快速浏览论文的图表及说明
描述一篇高水平的文章,一般不看全文只看图表就能够看出文章的主要内容。下面是笔者对论文图1的解读。
这张图是作者提出的一种远程近物理调试方法,它是采用数字孪生技术在地理分散的物理设备之间构建在线调试环境,进而建立在线虚拟逻辑互联关系进行控制调试。与常见的近物理调试研究不同的是,远程近物理调试可被看作是一个硬件在环调试(虚拟工厂+现实控制器)与现实在环调试(现实工厂+虚拟控制器)混合的模式。笔者就不在这里解读论文的其它图片了。
3.看论文的结论部分
结论的目的是给全文进行一个总结并升华。看结论可以快速抓取文章中心内容。看完文章的这几部分内容(标题及摘要,图表及说明,结论),你就能快速对文章的大概内容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接下来需要完成的事是对文章进行精读,吸取精华。
下面是笔者对论文结论的解读。
本文的贡献在于将数字孪生技术引入了流水型智能制造系统的远程近物理调试,这克服了虚拟调试方案中对具体控制代码缺乏物理验证的短板。数字孪生系统可通过工业网络准确反映现实世界智能制造系统,支持智能制造系统的分布式集成。基于数字孪生的远程近物理调试可以将虚拟模型与来自分散地理位置的实体设备或控制器连接起来,以便工程师可以在制造系统部署之前发现隐藏在设计及控制方案里的错误。因此,它可以减少物理调试的昂贵集成时间和经济成本。此外,本文提出开放架构式FSMS可能促进制造系统设计快速走向个性化创新。
精读论文获取精华
1.论文的introduction
Introduction重点是如何将这几部分内容逻辑地联系在一起。下面是笔者对这篇论文introduction的解读:
第一段交代研究背景:由于COVID-19疫情,制造业受到了巨大的影响。
第二段介绍智能制造系统。
第三段介绍COVID-19疫情是如何影响制造业的。
第四、五段分析制造系统存在的问题。
第六段引出数字孪生技术对制造系统的意义和研究现状。
第七段介绍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结构。
2.Results and discussion
Results and discussion是文章中比较难写的部分之一。我们在阅读文献的时候就是要学习如何写好这一部分内容。精读这部分的重点是领悟各个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
这篇论文的Results and discussion部分是通过一个智能手机装配线的远程调试案例验证所提的DT-RSPC方法。论文给出了智能手机装配线和中空玻璃生产线等产线调试的案例,案例统计结果验证了所提DT-RSPC方法的有效性。(受限于推文篇幅,笔者没有展开详细地分析)
3.重点关注abstract和 conclusion的写作区别
笔者对比了摘要和结论,红色是研究背景,绿色是研究方法,紫色是研究结果,橘色是未来展望。我们可以看出,摘要的目的是通过相对浅显的概念引诱读者阅读论文全文;结论的目的是给引诱成功并能全文阅读的人一个总结和升华。
4.阅读后,思考本文如果自己写如何来写
同样的实验和结果,如果是笔者来写一篇论文,论文质量肯定不如这篇论文高。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英语翻译和润色问题,这就需要专业的论文编辑参与协助了。去年以来,投必得作为专业论文编辑的一个新兴品牌得到了越来越多国际期刊和出版社的认可和推荐,投必得当然是高分论文的首选润色机构了。
笔者从这篇论文总结了几点写作技法上的亮点:
(1)研究背景紧跟时事
COVID-19疫情和数字孪生貌似没有什么直接关系,论文开头通过COVID-19疫情巧妙地引出了数字孪生技术。紧跟热点时事,凸显出了数字孪生技术的意义,这种研究背景写作手法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借鉴。
The COVID-19 has become a global pandemic that dramatically impacted human lives and economic activities. Due to the high risk of getting affected in high-density population areas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national emergency measures under the COVID-19 pandemic, both travel and transportation among cities become difficult for engineers and equipment.
(2)摘录一些经典词句
读文献的同时,要为今后写作做准备,我们应该注意到文献里的经典语句和词语,摘录并存放在有道笔记或印象笔记或word文档,最好能够背下来一些经典句子、词语最好。如果不能背下来,在写作论文可以在笔记或者word文档中搜索,套用句型。
The contribution of this paper lies in introducing the digital twins technology into remote semi-physical commissioning of flow-type smart manufacturing systems. It avoids the shortcomings of either lacking validation on detailed control codes in the virtual commissioning methods or incapable of validating the real material flow in the semi-physical commissioning methods. Based on the fundamental capability of high-fidelity hardware-in-the-loop simulation of the manufacturing system, the digital twin system could support the distributed integration of the whole smart manufacturing system via the Industrial Internet, and accurately reflect and validate the real-world properties of smart manufacturing systems. Therefore, it could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integration time and cost required in the expensive physical commissioning phase. However, the proposed digital twin system and its commissioning function are of limited intelligence and vulnerable to cyber-attacks in the Industrial Internet environment. Future work will be conducted in two directions: 1) incorporating mor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lgorithms into the digital twin system; 2) developing and implementing cyber-security defense mechanisms to secure the instructions and remote 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