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老银川:“天主堂”最早把西药引进老银川

“口述宁夏”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老银川城缺医少药,全城仅有德泰永和协力厚两家中药铺子,没有一家西医药铺和门诊。

宁夏银川的西医最早是由坐落在银川解放西街的天主堂引进的。

1922年,比利时神父康国泰从甘肃兰州带来很多外国修女到银川,租借马鸿宾在北门的一处房院,作为临时教堂。

1923年康神父购买现银川解放西街天主堂所在地的一些民房和滩地,建造住房和圣堂。

比利时神父康国泰一行的到来,给老银川带来了西方的先进思想和西药新技术,同时还带来了一些在当时人们很急需的606针剂、阿莫西林、盘尼西林、青霉素、链霉素等西药药品,并在天主堂开设了西药门诊部,为老银川城的老百姓看病打针,方便了疾病患者。

从此,老银川有了西医门诊和西药药品。

旧天主堂为东西走向,长20米、宽8米,平房,东门供修女和女教友出入,北门供男教友出入,男教友跪在前面,女教友跪在后面,前排女教友与后排男教友跪凳间隔约1米,供男教友出入圣堂。

北房檐向外延伸1米,形成一条宽1米的走廊,房檐边缘用圆木柱支撑,北门房檐上方有一小阁楼,阁楼上装一口铜钟。

天主堂开设西药门诊后,老银川城的老百姓前来看病的络绎不绝。

中医看病疗效慢,人们遇到身体发炎发烧等急性疾病,就到天主堂开设的西医门诊求医买药。

因为西医医术先进,所用药品都是进口的,疗效显著,前来看病的人很多。

马鸿逵和家人遇到头疼发烧、身体不舒服时,又嫌中药苦,也常来光顾天主堂的西医门诊,因此,西医也深受马鸿逵及其家人喜好。

过去银川的妇女流行着裹脚的封建习俗,俗称“三寸金莲”。

而天主堂的修女各个都有一双匀称的脚,当她们看到旧银川的妇女们裹着脚领着孩子前来就医,走路颤颤巍巍,一双小脚好像支撑不了身体,修女们百思不得其解,中国妇女为何要裹脚。

于是,她们就向裹脚妇女们介绍西方妇女大脚的优点,劝解妇女们不要裹小脚。在修女们的影响下,旧银川的一些思想开放的妇女不再裹脚,也不再给下一代女孩裹小脚了,在旧银川一时形成了“放脚”文明之风。

在旧银川城行医时,修女们发扬博爱众人的精神,对待病人热情耐心,对待贫困患者免费治疗,看病者排队等候。

由于门诊过于拥挤,1944年,中国籍修女又在天主堂后院内开设了第二门诊部,虽然医疗设备没有外国修女的先进,但医治技术较好,对患者热情周到,吸引了不少患者前来治病。

1946年,擅长妇产科的德国医师胡爱理大夫带着两位加拿大医生来到银川,在天主堂又开设了一家门诊,修女们跟他们学习新的科学接生技术,使很多难产妇女减少痛苦,救活了许多妇女和新生婴儿。

1948年,马鸿逵怀疑胡爱理大夫有共产党嫌疑,便下令将其驱逐出宁夏境内。

1949年,银川解放后,外国神父、修女被当成帝国主义分子遣送回国,天主堂由中国神父接管,第一门诊部也由中国修女接管。

1949年,天主堂又在鼓楼附近租了6间民房,将天主堂院内的门诊部迁到鼓楼,办起了“鼓楼西药门诊”,医生和护士及实习生多为中国人。

1950年,天主堂出资4000元将鼓楼门诊与其他私人门诊合股联营,成立了城区第三门诊部,旧银川天主堂西药门诊部遂告停业。

出生于天主教信徒之家,懂拉丁语、法语、英语三国语言的老人刘静山主教回忆说,解放后,由于极“左”阴霾,天主堂被当成反动组织。

“文化大革命”期间,神父被发配到潮湖农场(今西大滩),修女被下放到农村,他当时也被发配到了潮湖农场劳改队,在那里待了19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天主堂恢复宗教活动,刘静山老人也恢复了主教身份,成为银川天主教堂大主教。

文章作者唐志军先生系宁夏资深媒体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