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起源于哪里?
癌症为何如此难治?
手术、放疗、化疗,到底有何优劣?
从横向上看,癌症有很多种,其实严格来讲,每一个病人都有不同的癌症。因为癌细胞往往会积累成百上千的突变,而基因突变又是随机的,因而两个个体恰好形成一模一样的突变的可能性基本是零。但是,条条大路通罗马,癌细胞突变虽然不同,最终都导致一个结果:无限分裂。
细胞分裂是癌细胞的共性,但癌细胞也有其个性,就是基因突变“各有千秋”。化疗瞄准的是细胞分裂这个共性,靶向疗法瞄准的则是癌细胞的个性——基因突变。基因突变会导致细胞信号传导路径产生变异,变异就意味着和正常细胞不同,就意味着我们可以通过阻断该变异途径选择性地杀伤癌细胞,而不影响正常分裂的细胞,也就意味着避免了化疗的毒性。这种选择性杀伤癌细胞的治疗方式就是癌症的靶向疗法。靶向疗法和化疗不同,不再专注于细胞分裂这种粗线条的特征,而是从分子水平上找到一个由于基因突变而变得“不一样”的蛋白质,通过药物对此蛋白质的功能加以干扰,从而产生更强的选择性杀伤癌细胞的能力。相对于化疗,靶向疗法毒性更低,因为正常细胞虽然也能分裂,但不具备和癌细胞类似的变异,因此被误伤的概率更低,所以靶向疗法对正常细胞的影响更小。靶向疗法一出现,马上引起了轰动。和化疗比起来,靶向疗法的副作用就像挠痒痒,在治疗中患者没有化疗带来的那种强烈的不适感,也不太影响食欲。和化疗一样,靶向药物可以到达全身各处,所以也属于全身性疗法,可以治疗四期癌症转移病人。疗效可达全身,副作用却很小,可以说,靶向疗法显示出了巨大优势,被称为癌症治疗史上的第二次革命。靶向疗法的优点同时也是它的局限性。细胞分裂是癌细胞的立身之本,不分裂就不是癌细胞了,所以化疗对于癌细胞是不分彼此一律通吃。靶向疗法不一样,每种靶向药物都针对某个特定的目标,这个目标是基因突变的产物,基因突变是随机的,只在某些特定的病人群体才有,所以靶向药物不能用于所有癌症病人。
很多时候,靶向疗法似乎没有效果,其实不一定是药物无效,很有可能是没有选对合适的病人。现在很多癌症病人需要先做基因突变检测,目的就是为了选择正确的靶向疗法,对症下药。
癌细胞的生长离不开养育它的环境,又称肿瘤微环境,如果我们破坏了肿瘤的生存环境,是不是同样可以达到消灭癌细胞的目的呢?就这样,抗血管生成药物闪亮登场了。
癌细胞是“勤劳”的细胞,不停地生长发育,自然需要养料,养料则来自血管运输。癌细胞不停长大的同时也不停地分泌各种信号蛋白,促进血管合成,保证后勤供给。抗血管生成药的目的是阻断其养料来源,把癌细胞活活饿死。
癌细胞基因突变无数,肿瘤微环境复杂多变,这些都给靶向疗法创造了海量的潜在靶点。进一步了解基因突变和肿瘤微环境的生物功能,是目前很多癌症研究者的主要研究方向。目前,在对付肿瘤微环境方面,除了靶向疗法,还有一种更厉害的疗法,就是大名鼎鼎的免疫疗法。免疫系统是肿瘤的天然克星,有检测并消灭癌细胞的功能,而免疫疗法就是通过药物唤醒那些被“洗脑”的免疫细胞,并刺激外围的新鲜“理性”免疫细胞进入肿瘤微环境,一起对癌细胞加以攻击。免疫疗法和常规疗法有一个重要的不同之处,常规疗法是用人造的化学分子直接(瞄准癌细胞)或者间接(瞄准肿瘤微环境)杀死癌细胞,而免疫疗法虽然也使用化学分子,但是这些化学分子的目的不是杀死癌细胞,而是通过刺激免疫系统,在体内创造出一批可以杀死癌细胞的“活的”药物——免疫细胞。和“死的”化学药物不同,“活的”免疫细胞具有适应性,可以随着癌细胞变化而变化,让其更难逃脱,免疫细胞可以不断复制,等于形成了一支源源不断的抗癌大军。由于免疫细胞有记忆功能,这支抗癌大军可以长期在体内捕捉漏网的癌细胞,直至将它们一网打尽。
由于这种种特点,免疫疗法成为了迄今为止最成功的可以治愈四期全身转移性癌症的疗法!但是,免疫疗法也还远远没有达到我们治愈癌症的目的。免疫疗法的特点是,当它有效时,其效果惊人,甚至可以治愈晚期癌症。不过,目前它的有效率还非常低,经常在20%左右徘徊,原因有很多,首先,不同的肿瘤具有不同的免疫刺激能力,有的肿瘤(如黑色素瘤和肺癌)更容易激活免疫系统,而胰腺癌和大部分的直肠癌则对免疫疗法不敏感。由于存在个体免疫多样性,患同一种癌症的不同病人也对免疫疗法有不同反应。另外,癌症复杂,免疫系统也不含糊,两大系统放到一起,复杂性“逆天”。人们还需要继续探索。癌症是复杂的,癌症的治疗也同样复杂。道路曲折,前途光明,确实是对于癌症研究的贴切描述。在科学家和医务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目前癌症病人的生存率已经大大提高,但是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条路注定不会平坦,注定会一次次面对挫折和失败,但是我们仍然要走下去,因为只有走下去才有希望,畏缩不前将一无所获。
本文节选自《百科知识》2021.02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