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技法27:深远法

北宋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首先提出了山水画构图的三远法,即平远、深远和高远。自山上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三远法”是指构图的不同的视觉角度(仰视、平视、俯视),是中国山水画的特殊透视法,是一种散点透视,打破了焦点透视的局限。

深远法是俯视效果,相当于站在山顶向山下看,取势场面宏大,视野开阔。

深远法它类似于西方透视学中的俯视法,但又有许多不同之处。西方透视学是焦点透视,不管平视法、仰视法、还是俯视法,其视点都是固定不变的。因此,其视域范围受到限制。而我国传统绘画中的透视方法,不管平远法、高远法、还是深远法,都是散点透视,它可以使画面得到无穷无尽的变化。根据题材内容的需要,可以不受视域的局限,在同一个画面上,画出几个不同视域内的景物。

深远法既是一种透视方法,又是一种构图方法,同时还是一种观察方法。要将不同视域内的景物,按深远法构图纳入同一个画面上,首先要获得所有景物的全面印象,然后加以取舍剪裁,把所看到的景物,集中经营在一个画面上,达到“境深要能曲”、“境深尤贵明”的艺术效果。要在“深”“远”二字上细细推敲,且还务必要在一个“曲”字上做文章,要有藏有露,有隐有显,有起有伏,曲曲多情。要达到这种艺术效果就必须遵守中国传统山水画的观察方法。

幽谷图轴 北宋 郭熙

画面以俯视深远的取景构图,浑圆雄厚的雪中山颠,山顶上的苍翠山林,巨大幽深的沟壑,苍劲不屈的枯枝;山腰处巨石成台阶状,陡峭险峻,古木依石而长;山涧清流,涓涓而下,汇于山脚深潭。画家以淡墨画山,用浓墨写树,境界清幽,颇有笔简气壮景少意长之妙。

秋江鱼艇图 南宋 佚名

此幅作品大体上以深远法构图,近景映入眼帘的是一渔船泊于江中,渔翁正在垂钓,宽阔的江面水平如镜。远景群峰耸立,用细线勾出轮廓,其斧劈皴画山石法更显山峰雄伟。雾气缭绕于峰峦之间,几间茅舍坐落在深壑幽谷之中,山谷丛林多用杂树法。溪水自高山上蜿蜒流入江中,山脚下礁石参差错落,一座小木桥跨过溪水搭建,显得格外别致。整幅画面构图别致,意境深邃。此画李,郭画派气息浓厚,或是南宋人学李、郭画意而做。

山坡论道图 南宋 佚名

图绘山坡之上,一士一僧对坐而谈,士后一童子 执杖侍立于旁,人物画法简练。背后石壁矗立,老枝斜 出。坡下绘有石阶、翠竹、杂树、屋角等。又以花青烘 染出远山数座,使得整个画幅呈辽阔深远之势。该画是 典型的半角构图,实景居于右下角。此图大有“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之 意。艺术上既注重形式又讲求意境,是写生与诗意相结 合之佳作。

秋江待渡图 元代 盛懋

是图以两段式深远构图法,画近树繁茂,远山起伏,中间澄江如练,芦雁惊飞,风吹树杪,一派清秋气氛。岸上一年老儒者携书童坐地待渡,江中一舟载客摇橹而来,意境清幽。画法略近董源,用笔疏简尖硬,是盛氏代表佳作。

丹崖玉树图 元代 黄公望

图中山峦重叠,高松杂树遍布窠石坡岸之上,梵寺仙观掩映于山石林木之中,溪流迴转,云烟缭绕,一派深远优美的意境。

仿黄子久山水图 清代 王鉴

此幅作深远构图,画远山深邃连绵,林木葱郁茂盛,山凹间隐约可见茅屋小楼。山下微波平湖,缓坡疏林,林间草堂掩映,画面整体风格雅逸高古,景物安排疏密有致,一派清润气象。此卷山石技法兼皴带染,远山笔锋淡扫,短皴参差。

青绿山水图 清代 谢荪

绘近景溪水岸边房舍错落;远处高山耸立,林木繁茂。构图深远、高远兼备,富有空间层次变化。用笔工整细密,山石树木以石青石绿点染,画风清丽淡雅。此图与传统的青绿山水相比较,更多一分清新明快,是谢荪山水画的代表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