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肿瘤医院团队提出应用目诊仪,尝试探索恶性肿瘤诊断及预后判断
近期,由北京大学医学部和石学敏中医发展基金会联合主办的首届北大医学中西医结合论坛在北大博雅国际酒店召开,集聚了400余名中西医结合领域的从业者、中医院管理者及临床医生、投资机构参加,其在线点击量达600万余人次。
在同日下午举办的中西医协同发展平行论坛上,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党委副书记、中西医结合科暨老年肿瘤科副主任薛冬分享了他及其团队用中医诊断理论和现代科学的尝试——白睛无影成像采集系统对恶性肿瘤诊断及预后判断的临床应用探索,动脉网对其演讲进行了整编,以飨读者。
中医思想与现代科技结合,
实现肿瘤的早诊早治
根据国家癌症中心统计数据显示,随着我国医疗质量和诊疗能力的提升,恶性肿瘤的五年生存率已经从十年前的30.9%提升到目前的40.5%,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甚至某些恶性肿瘤,如食管癌的五年生存率已经高于美国等发达国家。
作为一位肿瘤科大夫,薛冬表示,肿瘤疾病在当下仍然是一个尴尬且沉重的话题。“虽然有成绩,但是在肿瘤治疗上依然不容可观。”作为一个人口大国,所有的疾病患病率与我们的人口基数相结合其病例绝对数都变得非常沉重。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癌症新发病例数和死亡病例数都居于世界第一,且我国癌谱正向发达国家癌谱过渡,在未来,我国癌症负担将继续增大。因此,实现在肿瘤早期的诊断、治疗,将有助于提高治愈率,并且在减轻肿瘤患者痛苦、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都大有裨益。
现有的恶型肿瘤诊断除临床症状、体征外,还包括了影像学检查、肿瘤标记物化验等以及视为肿瘤诊断“金标准”的病理诊断等。那么,在中医传统理论指导下的中医临床实践是否能够助力肿瘤的早诊早治呢?
薛冬讲到,在中医藏象学说中,“藏”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即人体表现在外的征象可以反应人体的健康状态。在中医诊断学中,则有“有诸内者必形诸外”“司外揣内”的整体理论,由此形成以望闻问切为核心的中医四诊模式。
随着5G通信网络,AI人工智能技术等现代科学的发展,中医的诊疗方式也有极大的改变。国家最高层也多次指明了 “要科学总结和评估中西药在治疗新冠肺炎的效果,用科学的方法说明中药在治疗新冠肺炎的疗效。”等中医中药今后发展的方向
在薛冬看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是一个需要探索的问题,“我们认为至少借助科技手段可以把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手段做到延伸。”
薛冬及其团队选择了目诊仪进行恶性肿瘤早期筛查的研究便是延伸“目之所及”的临床探索和尝试。
应用基于AI的眼象辅助疾病诊断
《黄帝内经》记载,目诊可以辨病性、定病位、测病程、推病势,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以及判断预后都具有明确的指导意义。
现代医学认为,身体某部位的病变会使得内分泌系统产生一些激素或生物递质,进而让神经系统发生反应,并反映在虹膜的相应反射区。人体的眼部结构中,白睛是人体唯一有血管直接裸露的器官,在采集图像过程中受外界干扰较小。目诊仪便是通过分析白睛特征及白睛脉络特征进行疾病的特征判断。“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借助科技可发现中医的智慧客观证据内涵所在,并在此基础上更好地应用临床对疾病的诊察。”
薛冬团队使用的白睛无影成像采集系统是一套基于AI的眼象辅助疾病诊断系统,使用壮医目诊的常用分区方法——白睛时钟12等分标记法,将眼睛比作时钟,平均划分为12个区域,以瞳孔中点为焦点,分别做水平和垂线划分,垂线与结膜边缘的上下焦点位置分别为12点和6点,水平线与球结膜左右边缘焦点为3点和9点。
对眼白区域12等分不同特征的量化过程,也就是这一系统的深度学习过程,“不同区域的眼象特征和光学反应得出相应的数值,从而得出一个眼象评估结果。”薛冬介绍。
该系统自动拍摄患者双眼区域,完成对焦判别、黑睛追踪,然后进行眼象特征提取,识别白睛特征,进而建立分类模型,完成病例对照研究和前瞻队列研究,最后形成眼像健康评估报告。
根据既往的文献报道,以壮医的眼象分区研究结果可见,高血压患者的白睛11、12点区域的脉络呈现出了增粗扩大弯曲的特征;消化性溃疡患者的白睛血管从6点方向延伸至瞳孔,脉络弯曲幅度大、颜色较深且为深红色,白睛出现瘀点和瘀斑。
薛冬介绍,恶性肿瘤诊断模型的建立需要经过三个步骤:数据收集、建立模型和验证优化。
数据收集:通过可见光下的白睛无影成像系统采集常见恶性肿瘤(胃癌、肺癌、乳腺癌、大肠癌)患者白睛影像,提取眼象特征并建立数据库;建立模型: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分析白睛眼象特征与恶性肿瘤间的相关性,建立恶性肿瘤眼象特征模型,同时试分析恶性肿瘤模型与中医辩证分型之间的关系;验证优化:验证并优化常见恶性肿瘤眼象诊断模型。通过团队的前期工作发现,在胃癌患者的眼像特征中,在9区及10区红色雾漫特征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人群。肺癌、结直肠癌、乳腺癌等常见肿瘤的眼像特征也呈现出特异性的趋势。
接下来,薛冬及其团队将在诊断模型的基础上,结合患者的眼象、中医证型,建立恶性肿瘤预后模型,并且充分利用大数据以及AI进行分析肿瘤临床特征与眼像的关系,探索中医诊察疾病要素的客观性指标,践行中医“有诸内者必形诸外”。
其实,诚如薛冬所言,本研究只是在中医传统理论指导下,将眼像仪应用于肿瘤疾病,借力于现代科技进行验证、探索并最终反馈于临床实践的一个粗浅的尝试,尽管目前此项工作处于起步阶段,样本量的增加、多中心的开展、多条件的验证等都亟待展开,但是,我们也欣喜的看到包括脉象仪、舌像仪的相关研究都在如火如荼的开展,我们也坚信中医传统的疾病诊察方式与现代科技的有机和深度融合将有助于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最终造福人民。
★ 如果您想对接动脉网所报道的企业,请点击文末左下方“阅读原文”填写表单,我们的工作人员将尽快为您服务。
近
期
推
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