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绝句爱情诗(11)
转自:汉景天的博客
(11)
情融于景或情隐于事的深婉笔法,尤其适合于描写情感的朦胧状态。下面介绍的几首绝句,均是运用这一方法而写出了耐人寻味的佳作。先看宋人陈郁的《东园书所见》:
“娉婷游女步东园,
曲径相逢一少年。
不肯比肩花下过,
含羞却立海棠边。”
这首诗仿似作者游园拍摄的一个小镜头。一位身材窈窕容貌出众的少女在东园信步前行,走上一条曲窄小路时,正好迎面走来一位风华少年。她敛情羞怯地站立在海棠花边,让路给那位男子过。这本是生活中经常可碰到和见到的情景,可到了诗人笔下,却就出现了情韵撩人的神奇效果,不免让人叹为观止。这诗妙在以不动声色的客观叙述,揭示少年男女卒然相逢的那一刻,少女心头荡起一片春色的情形。“不肯比肩”,其实就是内心渴望“比肩”而结果却不敢贸然做出来。这正婉曲地道出少女情窦初开,已明事理,于是,纵有怀春慕爱之心,也自当难以逾越羞涩礼貌之藩篱。“含羞却立”,明显带有春心摇荡之心态,当是这少女面对帅哥抛出顾盼生情之眼神而难为情的情状。因为如果没有瞬间滋生的欲念,心里坦然,便不会有“含羞”的情态出现。可见,作者善于运用含蓄曲致的手法,把少年男女曲径相逢的一幕,写得深婉多姿,精彩纷呈,情韵横生,有得寻味。
再看这位毗陵女子的《弹琴》诗:
“昔年常笑卓文君,
岂信丝桐解误身?。
今日未弹心已乱,
此心原是不由人。”
卓文君听琴爱上司马相如连夜私奔的故事,当是中国古代男女自由恋爱的浪漫范本。毗陵女子说她自小读到这段浪漫情节时不大相信,觉得卓文君怎么会那么轻率,只是听了一首琴曲就与人私奔,这么感情冲动岂不要误了自己的一生?丝桐,古琴别称,此处借指琴曲。解,尤言会,如李白《月下独酌》“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误身,误了自身,即耽误自己的青春前程。这前两句是对爱情源自一时冲动的质疑和否定。但后两句突生转折,说现在却相信了。相信什么呢?相信卓文君与司马相如以琴为媒当真可以促成百年好事。原来,她也遇到一位深谙乐律的男子,乃至自己再弹《凤求凰》这首琴曲时,心头慌乱不已。“未弹心已乱”,形象而具体地写出了未婚女子被爱神之箭射中时心头悸动、热血奔涌、不能自已的情状。到了这一刻,她才体会到理智在感情面前是那么无能为力。结句的“此心原是不由人”,便是甘心为爱神所摆布的遁词。这首诗作者用了欲擒故纵的手法,主题是要表达自己初萌情爱、心有所许的情怀,下笔却先从质疑卓文君魂迷《凤求凰》私奔定终身一事说起,显得曲折委婉,有如山水田园,高低起伏,不能一眼看尽,风物便新鲜有趣。
在爱情的纷繁世相中,得遇知音,是一种福份,在知音中找到卓文君,是一种缘份。找到卓文君后,你敢于鼓琴,善于将爱意赋入琴音,让文君明白你的心思,愿意与你私奔,便成就了爱情的圆满。但世上只有一个司马相如,并非所有的文人、所有的男子、所有的渴求爱情的世人,都有福份、有缘份、有能力实现爱情的圆满。或者你没有机会见到卓文君,或者你见了卓文君又不敢当下鼓琴,或者你鼓琴之后那女子不肯和你私奔,于是,就有了各种各样的惆怅与悲伤。
未遇文君,尽管苦恼,却还没有启动相思的闸门。已遇到文君,但还未有机会鼓琴,相思的种子在自己这边已开始入心,惆怅马上也就跟着来了。当代网络诗人小雨的一首《绝句》,写出了这种初识相思的滋味:
“三分自傲如云去,
一种相思入骨来。
从此愁眉不见解,
伊人窗外总徘徊。”
首联对仗工整,刻画诗人自从遇见心中的卓文君之后、有了相思的情愫、随之改变了原先自信自尊自我感觉良好的心态,比喻和描述十分到位。后二句是一个倒装的句式,第三句才是本诗要表达的主题。它由末句生成而扣紧首联的话题,相思日见长,自尊日随减,惆怅日渐生,眉头从此难以舒展。此诗妙在倒装的结句用了白描笔法画出了一个具象的场景:“伊人窗外总徘徊”。想见又不敢见,或者不能见,想走又舍不得离开,总想再等下去,渴望“伊人”会突然走出来。这是真实的情节,又可能只是梦中的幻境。正是有此一句,使得全诗虚实相生,情景交融,读之有味。
心中有了相思的情愫,少不得便有梦境悄然相随。现实中做不到的事,往往便藉由美梦成全。这是人们共同有过的经验。但要是在梦里也不能随愿的话,惆怅便加深了。傅雨的这首七绝《寻君》,叙述了这种心绪:
“碧天如水月如霜,
和梦乘流到黯塘。
惆怅寻君终不遇,
凭谁一一诉思量?”
或许诗人此前是在一个河边遇见意中人的,但之后便很难再一见容颜。于是只好借助梦境了。首句把梦境描写得很美,但有点冰凉。次句写作者在梦中顺着水流漂游到一个昏黑的池塘边,到达原先见面的地方。这一句有着十分兴奋和期待的味道。第三句悲情突现,希望落空,期待的奇迹没有出现,这是一个巨大的转折,于是,满腔的惆怅不知该向谁人诉说,其愁苦益发难以消受。
惆怅,有时只是自己的自作多情惹出来的。因为人家或许还不知道你心里装上了他(她)。但更多的更具悲愁色彩的是人家知道你的心思却不理会你、或者稍作理会却不肯跟你走、或者起初信誓旦旦说要跟你走可后来又改变了主意,通常读到的爱情惆怅诗较多属于这一类。比如新疆诗人刘铁(网名流星雨)的一组《题情七绝》,咏唱的便是一段失意的爱情经历:
“险韵愁诗酒正酣,
唐人小赋赋春蚕。
无才怎就春蚕句,
恨写'情情’字两三。”
作者另有《自述》诗“九六年来初上网,遇其网恋唤卿卿。同居二载无缘续,泪眼迷离枉赤诚”,当可为此组七绝作注脚,盖其言之情事一也。既然已“同居二载”,说明诗人是鼓了琴而文君亦已只身跟了他私奔了的,问题是同居二年的时间里,文君不肯当垆沽酒呢,还是另有原因,总之,是人家一甩手就“拜拜”了的。“同居二载”而“拜拜”,是该伤心。不过,如今据说“八年炕战”最终分手者也大有其人,原因大抵都是“蜗居”惹的祸。房子,车子,票子,是当今女人眼里最看重的三样必需品。大凡沾上了诗人气质的人都与这三样无缘。任你再赤诚,任你的琴音鼓奏得再好听,想让文君跟你住出租屋,没门。但不管怎么说,被人飞了的滋味委实不好受。尤其是自己费尽了一番真心,耗掉了几多精血,浪费了无数神情,换来误写“情、情”二三无情字,假情字,果然可恨!此诗前二句没写好,有太多值得斟酌的地方,比如“险韵”、“唐人”、“小赋”,与诗的主题缺乏应有的联系,浪费了绝句的有限空间。但此诗精彩的地方又掩饰了一、二句中的不足,因此依然显得深婉可读。妙笔在于“春蚕”两度出现,由此牵出“情情”二字,让人有耳目一新、情感可握之感。春蚕的意象,来自李商隐。本来是要“到死丝方尽”,可如今的“春蚕”不一样了,没死已无丝(思)了。极大的反差呀,所以诗人说自己才思枯竭不知如何重写“春蚕”句,今日之“情”已非昔日之“情”,写来写去唯有“恨”而已。震撼。结句给人的心灵撞击,不亚于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清脆,寒凉。
深陷于爱情漩涡之中的人,其实大多时候都是身不由己的。 明代诗人王次回《灯霄纪事》四首绝句中,有一首写特定情景中行为人的反常举动,便从揭示其特定的行为心态这一层面来表现其迷恋情感。其诗曰:
“春空淡白照银纱,
一径幽寻避月华。
记得画桥南畔去,
绿杨阴下是他家。”
灯霄,即元宵夜。元宵夜灯光璀璨,月色皎洁,是古代情人观灯赏月共度良宵的最佳时机。可这位小女子一路狂奔,大路不走,只拣幽径,有月光的地方不去,只逃闪于那些比较隐蔽的处所。原来,这女子是要偷偷独自去情人家,生怕被人发现,遂显得十分谨慎而“一径幽寻避月华”。或许这情人家也只是偶然去过一次,所以印象不是很深刻,依稀只记得是从画桥的南畔往前走,在那绿杨树底下的那一栋房屋里。这女子究竟能否见到自己的心上人,这已不是诗人需要关注的问题,正好给读者预留想象的空间,诗人把多情女子急切想要幽会情人的心态通过一“寻”一“避”、一“记”一“去”的行为动作表现出来,已见情趣,又何必画蛇添足?删繁就简,诗画尽然。(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