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笔下的美食地图

 “人间种种清香,好想尝尝。”在汪曾祺笔下,人生不仅仅是一种经历,更是用来盛放对美食的一种情怀。

  汪老这一生到过很多地方,留下过很多文字,品味过很多美食,更是用他的笔描绘出了一副专属于他的美食地图。让我们循着汪曾祺的人生轨迹,一起来感受一代文学大师笔下的美食风味。

   乡土情怀——高邮

  1930年,汪曾祺考入西南联大,他19岁之前的人生都是在家乡高邮度过的。童年对一个人一生都是至关重要的,高邮的山水孕育了汪曾祺温和的性格、敏锐的情感。19岁之后的汪曾祺远离故乡,辗转很多地方,而高邮就成了他心灵深处最柔软的记忆。

    

  高邮菜单:

  菜品:鸭蛋、螺蛳、野鸭、荠菜、咸菜茨菇汤。甜品:枸杞。主食:烧饼、鸭蛋。

  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

  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螺蛳

  螺蛳处处有之。我们家乡清明吃螺蛳,谓可以明目。用五香煮熟螺蛳,分给孩子,一人半碗,由他们自己用竹签挑着吃。孩子吃了螺蛳,用小竹弓把螺蛳壳射到屋顶上,喀拉喀拉地响。夏天“检漏”,瓦匠总要扫下好些螺蛳壳。这种小弓不作别的用处,就叫作螺蛳弓,我在小说《戴车匠》里对螺蛳弓有较详细的描写。

   

  野鸭

  野鸭的吃法通常是切块红烧。清炖大概也可以吧,我没有吃过。野鸭子肉的特点是细、“酥”,不像家鸭每每肉老。野鸭烧咸菜是我们那里的家常菜,里面的咸菜尤其是佐粥的妙品。

   

  荠菜

  江南人惯用荠菜包春卷,包馄饨,甚佳。我们家乡有用来包春卷的,用来包馄饨的没有,——我们家乡没有“菜肉馄饨”。一般是凉拌。荠菜焯熟剁碎,界首茶干切细丁,入虾米,同拌。这道菜是可以上酒席作凉菜的。酒席上的凉拌荠菜都用手抟成一座尖塔,临吃推倒。

  咸菜茨菇汤

  一到下雪天,我们家就喝咸菜汤,不知是什么道理。是因为雪天买不到青菜?那也不见得。除非大雪三日,卖菜的出不了门,否则他们总还会上市卖菜的。这大概只是一种习惯。一早起来,看见飘雪花了,我这就知道:今天中午是咸菜汤!

  咸菜是青菜腌的。我们那里过去不种白菜,偶有卖的,叫作“黄芽菜”,是外地运去的,很名贵。一盘黄芽菜炒肉丝,是上等菜。平常吃的,都是青菜,青菜似油菜,但高大得多。入秋,腌菜,这时青菜正肥。把青菜成担地买来,洗净,晾去水气,下缸。一层菜,一层盐,码实,即成。随吃随取,可以一直吃到第二年春天。

  枸杞

  枸杞到处都有。开花后结长圆形的小浆果,即枸杞子。我们叫它“狗奶子”,形状颇像。本地产的枸杞子没有入药的,大概不如宁夏产的好。枸杞是多年生植物。春天,冒出嫩叶,即枸杞头。枸杞头是容易采到的。偶尔也有近城的乡村的女孩子采了,放在竹篮里叫卖:“枸杞头来!……”枸杞头可下油盐炒食;或用开水焯了,切碎,加香油、酱油、醋,凉拌了吃。那滋味,也只能说“极清香”。春天吃枸杞头,云可以清火,如北方人吃苣荬菜一样。

  烧饼

  我们那里的烧饼分两种。一种叫作“草炉烧饼”,是在砌得高高的炉里用稻草烘熟的。面粗,层少,价廉,是乡下人进城时买了充饥当饭的。一种叫作“桶炉烧饼”。用一只大木桶,里面糊了一层泥,炉底燃煤炭,烧饼贴在炉壁上烤熟。

  “桶炉烧饼”有碗口大,较薄而多层,饼面芝麻多,带椒盐味。如加钱,还可“插酥”,即在擀烧饼时加较多的“油面”,烤出,极酥软。如果自己家里拿了猪油渣和霉干菜去,做成霉干菜油渣烧饼,风味独绝。

   青年时代——昆明

  从1939年到1946年,汪曾祺最风华正茂的青年时代是在昆明度过的。19岁满怀激情到西南联大读书,成为是沈从文、朱自清和闻一多的学生,他曾在《西南联大中文系》中说:“我要不是读了西南联大,也许不会成为一个作家。至少不会成为一个像我现在这样的作家。” 24岁毕业之后,汪曾祺又在西南联大学生办的“中国建设中学”做了两年教师,还在这里认识了相伴一生的恋人、妻子施松卿。昆明对汪曾祺来说有着不可磨灭的记忆。

  昆明菜单:

  菜品:炒鸡蛋。主食:米线。水果小吃:宜良石榴、杨梅、点心、核桃糖、糖炒栗子。

  炒鸡蛋

  炒鸡蛋天下皆有。昆明的炒鸡蛋特泡。一掂翻面,两掂出锅,动锅不动铲。趁热上桌,鲜亮喷香,逗人食欲。

  

  番茄炒鸡蛋,番茄炒至断生,仍有清香,不疲软,鸡蛋成大块,不发死。番茄与鸡蛋相杂,颜色仍分明,不像北方的西红柿炒鸡蛋,炒得“一塌糊涂”。

  米线

  米线是米粉像压饸饹似的压出来的那么一种东西,粗细也如张家口一带的莜面饸饹。口感可完全不同。米线洁白,光滑,柔软。有个女同学身材细长,皮肤很白,有个外号,就叫米线。这东西从作坊里出来的时候就是熟的,只需放入配料,加一点水,稍煮,即可食用。昆明的米线店都是用带把的小铜锅,一锅只能煮一两碗,多则三碗,谓之“小锅米线”。昆明人认为小锅煮的米线才好吃。

  宜良石榴

  宜良石榴都很大,个个开裂,颗粒甚大,色如红宝石—有一种名贵的红宝石即名为“石榴米”,味道很甜。苏东坡曾谓读贾岛诗如食小鱼,“所得不偿劳”,我小时吃石榴,觉得吃得一嘴籽儿,而吮不出多少味道,真是“所得不偿劳”,在昆明吃宜良石榴却无此感,觉得很满足,很值得。

  杨梅

  昆明杨梅名火炭梅,极大极甜,颜色黑紫,正如炽炭。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常用鲜绿的树叶衬着,炎炎熠熠,数十步外,摄人眼目。

  点心

  火腿月饼。昆明吉庆祥火腿月饼天下第一。因为用的是“云腿”(宣威火腿),做工也讲究。过去四个月饼一斤,按老秤说是四两一个,称为“四两砣”。前几年有人从昆明给我带了两盒“四两砣”来,还能保持当年的质量。

  破酥包子。油和的发面做的包子。包子的名称中带一个“破”字,似乎不好听。但也没有办法,因为蒸得了皮面上是有一些小小裂口。糖馅肉馅皆有,吃是很好吃的,就是太“油”了。你想想,油和的面,刚揭笼屉,能不“油”么?这种包子,一次吃不了几个,而且必须喝很浓的茶。

  玉麦粑粑。卖玉麦粑粑的都是苗族的女孩。玉麦即苞谷。昆明的汉人叫苞谷,而苗人叫玉麦。新玉麦,才成粒,磨碎,用手拍成烧饼大,外裹玉麦的箨片(粑粑上还有手指的印子),蒸熟,放在漆木盆里卖,上复杨梅树叶。玉麦粑粑微有咸味,有新玉麦的清香。苗族女孩子吆唤:“玉麦粑粑……”声音娇娇的,很好听。如果下点小雨,尤有韵致。

  洋芋粑粑。洋芋学名马铃薯,山西、内蒙古叫山药,东北、河北叫土豆,上海叫洋山芋,云南叫洋芋。洋芋煮烂,捣碎,入花椒盐、葱花,于铁勺中按扁,放在油锅里炸片时,勺底洋芋微脆,粑粑即漂起,捞出,即可拈吃。这是小学生爱吃的零食,我这个大学生也爱吃。

  摩登粑粑。摩登粑粑即烤发面饼,不过是用松毛(马尾松的针叶)烤的,有一种松针的香味。这种面饼只有凤翥街一家现烤现卖。西南联大的女生很爱吃。昆明人叫女大学生为“摩登”,这种面饼也就被叫成“摩登粑粑”,而且成了正式的名称。前几年我到昆明,提起这种粑粑,昆明人说:现在还有,不过不在凤翥街了,搬到另外一条街上去了,还叫作“摩登粑粑”。

  核桃糖

  昆明的核桃糖是软的,不像稻香村卖的核桃粘或椒盐核桃。把蔗糖熬化,倾在瓷盆里,和核桃肉搅匀,反扣在木板上,就成了。卖的时候用刀沿边切块卖,就跟北京卖切糕似的。昆明核桃糖极便宜,便宜到令人不敢相信。 

  糖炒栗子

  昆明的糖炒栗子,天下第一。第一,栗子都很大。第二,炒得很透,颗颗裂开,轻轻一捏,外壳即破,栗肉迸出,无一颗“护皮”。第三,真是“糖炒栗子”,一边炒,一边往锅里倒糖水,甜味透心。在昆明吃炒栗子,吃完了非洗手不可——指头上粘得都是糖。

   三生有幸——张家口

  汪曾祺在张家口仅生活了四年的时间,但是却对张家口有着很深的情节。1958年,汪曾祺被划为右派,下放张家口沙岭子农业科学研究所劳动。下放的日子当然不好过,但是汪曾祺却把那段记忆看得非常的浪漫。“我当了一回右派,真是三生有幸。要不然我这一生就更加平淡了。”

   

  张家口菜单:

  菜:蘑菇、口蘑、心里美萝卜。主食:马铃薯、莜面。

  蘑菇

  夜雨初晴,草原发亮,空气闷闷的,这是出蘑菇的时候。我们去采蘑菇。一两个小时,可以采一网兜。回来,用线穿好,晾在房檐下。蘑菇采得,马上就得晾,否则极易生蛆。口蘑干了才有香味,鲜口蘑并不好吃,不知是什么道理。我曾经采到一个白蘑。一般蘑菇都是“黑片蘑”,菌盖是白的,菌摺是紫黑色的。白蘑则菌盖菌摺都是雪白的,是很珍贵的,不易遇到。年底探亲,我把这只亲手采的白蘑带到北京,一个白蘑做了一碗汤,孩子们喝了,都说比鸡汤还鲜。

  黑蘑。菌褶棕黑色,此为最常见者。菌行称之为“黑片蘑”,价贱,但口蘑味仍甚浓。北京涮羊肉锅子中、浇豆腐脑的羊肉卤中及“炸丸子开锅”的铜锅里,所放的都是黑片蘑。“炸丸子开锅”所放的只是口蘑渣,无整只者。

  心里美萝卜

  我在张家口沙岭子劳动,曾参加过收心里美萝卜。张家口土质于萝卜相宜,心里美皆甚大。收萝卜时是可以随便吃的。和我一起收萝卜的农业工人起出一个萝卜,看一看,不怎么样的,随手就扔进了大堆。一看,这个不错,往地下一扔,叭嚓,裂成了几瓣,“行!”于是各拿一块啃起来,甜、脆、多汁,难可名状。他们说:“吃萝卜,讲究吃'棒打萝卜’。”

  马铃薯

  到了马铃薯逐渐成熟—马铃薯的花一落,薯块就成熟了,我就开始画薯块。那就更好画了,想画得不像都不大容易。画完一种薯块,我就把它放进牛粪火里烤烤,然后吃掉。全国像我一样吃过那么多种马铃薯的人,大概不多!马铃薯的薯块之间的区别比花、叶要明显。最大的要数“男爵”,一个可以当一顿饭。有一种味极甜脆,可以当水果生吃。最好的是“紫土豆”,外皮乌紫,薯肉黄如蒸栗,味道也像蒸栗,入口更为细腻。我曾经扛回一袋,带到北京。春节前后,一家大小,吃了好几天。

  莜面

  沽源盛产莜麦。那一年在这里开全国性的马铃薯学术讨论会,与会专家提出吃一次莜面。研究站从一个叫“四家子”的地方买来坝上最好的莜面,比白面还细,还白,请来几位出名的做莜面的媳妇来做。做出了十几种花样,除了“搓窝窝”“搓鱼鱼”“猫耳朵”,还有最常见的“压饸饹”,其余的我都叫不出名堂。蘸莜面的汤汁也极精彩,羊肉口蘑潲(这个字我始终不知道怎么写)子。这一顿莜面吃得我终生难忘。

   粗犷豪迈——内蒙古

  汪曾祺到过几次内蒙,相比起江南的柔情,内蒙的粗犷让汪曾祺印象深刻,对于内蒙古的美食也是爱不释手。

  内蒙古菜单:

  菜品:手抓肉、烧羊腿、拔丝羊尾。甜品:奶茶。

  手抓肉

  “手把肉”即白水煮切成大块的羊肉。一手“把”着一大块肉,用一柄蒙古刀自己割了吃。蒙古人用刀子割肉真有功夫。一块肉吃完了,骨头上连一根肉丝都不剩。有小孩子割剔得不净,妈妈就会说:“吃干净了,别像那干部似的!”干部吃肉,不像牧民细心,也可能不大会使刀子。牧民对奶、对肉都有一种近似宗教情绪似的敬重,正如汉族的农民对粮食一样,糟踏了,是罪过。

  蒙古人不是只会吃手把肉,他们也会各种吃法。呼和浩特的烧羊腿,烂、嫩、鲜、入味。我尤其喜欢吃清蒸羊肉。我在四子王旗一家不大的饭馆中吃过一次“拔丝羊尾”。我吃过拔丝山药、拔丝土豆、拔丝苹果、拔丝香蕉,从来没听说过羊尾可以拔丝。外面有一层薄薄的脆壳,咬破了,里面好像什么也没有,一包清水,羊尾油已经化了。这东西只宜供佛,人不能吃,因为太好吃了!

  奶茶

  内蒙古的作家、干部爱在八九月下草原,体验生活,调查工作,也是为去“贴秋膘”。进了蒙古包,先喝奶茶。内蒙古的奶茶制法比较简单,不像西藏的酥油茶那样麻烦。只是用铁锅坐一锅水,水开后抓入一把茶叶,滚几滚,加牛奶,放一把盐,即得。我没有觉得有太大的特点,但喝惯了会上瘾的。(蒙古人一天也离不开奶茶。很多人早起不吃东西,喝两碗奶茶就去放羊。)摆了一桌子奶食,奶皮子、奶油(是稀的)、奶渣子……还有月饼、桃酥。

   人生印记——北京

  1948年,28岁的汪曾祺来到北京,经历了半年多的失业后,在北京历史博物馆找到了一份工作。1950年,汪曾祺担任北京市文联主办的《北京文艺》编辑,1958年汪曾祺被下放到张家口,1961年,汪曾祺调北京京剧团任编剧,之后汪曾祺就一直在北京生活,直到1997年,在北京病逝。汪曾祺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北京度过的, 北京也见证了汪曾祺一生的起起伏伏。

        

  菜品:烤肉、萝卜、扁豆。小吃:糖炒栗子。饮品:豆汁、茶。

  烤肉

  北京烤肉是在“炙子”上烤的。“炙子”是一根一根铁条钉成的圆板,下面烧着大块的劈材,松木或果木。羊肉切成薄片(也有烤牛肉的,少),由堂倌在大碗里拌好佐料—酱油、香油、料酒、大量的香菜,加一点水,交给顾客,由顾客用长筷子平摊在炙子上烤。

  “炙子”的铁条之间有小缝,下面的柴烟火气可以从缝隙中透上来,不但整个“炙子”受火均匀,而且使烤着的肉带柴木清香;上面的汤卤肉屑又可填入缝中,增加了烤炙的焦香。

  过去吃烤肉都是自己烤。因为炙子颇高,只能站着烤,或一只脚踩在长凳上。大火烤着,外面的衣裳穿不住,大都脱得只穿一件衬衫。足蹬长凳,解衣盘礴,一边大口地吃肉,一边喝白酒,很有点剽悍豪霸之气。满屋子都是烤炙的肉香,这气氛就能使人增加三分胃口。平常食量,吃一斤烤肉,问题不大。吃斤半,二斤,二斤半的,有的是。自己烤,嫩一点,焦一点,可以随意。而且烤本身就是个乐趣。

  萝卜

  杨花萝卜即北京的小水萝卜。因为是杨花飞舞时上市卖的,我的家乡名之曰:“杨花萝卜。”这个名称很富于季节感。我家不远的街口一家茶食店的屋下有一个岁数大的女人摆一个小摊子,卖供孩子食用的便宜的零吃。杨花萝卜下来的时候,卖萝卜。萝卜一把一把地码着。她不时用炊帚洒一点水,萝卜总是鲜红的。给她一个铜板,她就用小刀切下三四根萝卜。萝卜极脆嫩,有甜味,富水分。自离家乡后,我没有吃过这样好吃的萝卜。或者不如说自我长大后没有吃过这样好吃的萝卜,小时候吃的东西都是最好吃的。

  扁豆

  北京通常所说的扁豆,上海人叫四季豆。我的家乡原来没有,现在有种的了。北京的扁豆有几种,一般的就叫扁豆,有上架的,叫“架豆”。一种叫“棍儿扁豆”,豆角如小圆棍。“棍儿扁豆”字面自相矛盾,既似棍儿,不当叫扁。有一种豆角较宽而甚嫩的,叫“闷儿豆”,我想是“眉豆”的讹读。北京人吃扁豆无非是焯熟凉拌,炒,或焖。“焖扁豆面”挺不错。扁豆焖熟,加水,面条下在上面,面熟,将扁豆翻到上面来,再稍焖,即得。扁豆不管怎么做,总宜加蒜。

  糖炒栗子

  北京的糖炒栗子,过去讲究栗子是要良乡出产的。良乡栗子比较小,壳薄,炒熟后个个裂开,轻轻一捏,壳就破了,内皮一搓就掉,不“护皮”。据说良乡栗子原是进贡的,是西太后吃的(北方许多好吃的东西都说是给西太后进过贡)。

  豆汁儿

  常喝豆汁儿,会上瘾。北京的穷人喝豆汁儿,有的阔人家也爱喝。梅兰芳家有一个时候,每天下午到外面端一锅豆汁儿,全家大小,一人喝一碗。豆汁儿是什么味儿?这可真没法说。这东西是绿豆发了酵的,有股子酸味。不爱喝的说是像泔水,酸臭。爱喝的说:别的东西不能有这个味儿—酸香!这就跟臭豆腐和启司一样,有人爱,有人不爱。

  茶

  老北京早起都要喝茶,得把茶喝“通”了,这一天才舒服。无论贫富,皆如此。一九四八年我在午门历史博物馆工作。馆里有几位看守员,岁数都很大了。他们上班后,都是先把带来的窝头片在炉盘上烤上,然后轮流用水氽坐水沏茶。茶喝足了,才到午门城楼的展览室里去坐着。他们喝的都是花茶。北京人爱喝花茶,以为只有花茶才算是茶(很多人把茉莉花叫作“茶叶花”)。我不太喜欢花茶,但好的花茶例外,比如老舍先生家的花茶。

  “春天的早晨,尤其是下了一场小雨之后,就可听到叫卖枸杞头的声音。”“北京人春天吃萝卜,叫'咬春’,春而可咬,这两个字很美”……

  在汪曾祺先生笔下,春天是个享受美食的季节。把春天吃进肚子,才不负这大好春光吧。 

(0)

相关推荐

  • 粑粑麻麻必看!儿童节宝贝安全出行那些事儿~

    艾瑞巴蒂!一天不见,你萌最爱的胡萝卜回来啦~ 什么!说本萝卜消极怠工那个你粗来!!一看你就是不看新闻不看报,不刷微博不上网的怪蜀黍!!! 一点都不想告诉你,昨天本萝卜在多位大大的推荐下终于完成了多年的 ...

  • 汪曾祺 | 百合的遗像

     纪念汪曾祺诞辰一百周年 跟着汪老品美文 跟着汪老赏美景 跟着汪老尝美食 百合的遗像 汪曾祺 想到孟处要延命菊去,延命菊已经少了.他屋里烧瓶中插了两枝百合,说是"已经好些天了". ...

  • 螺蛳粉店老板养了只猫,整天都是闷闷不乐的,猫:为什么要吃粑粑

    说起螺蛳粉,有些人特别的喜欢吃,就是喜欢闻着那味道,但是还有些人受不了,每当路过螺蛳粉店时,都要捏着鼻子才行!那么除了人类,对于动物们来说,它们能受得了螺蛳粉的味道吗?还是说也要分宠物? 就有这么一位 ...

  • 在办公室吃螺蛳粉,可以解雇吗?

    ☆雇事汇☆ 在办公室吃螺蛳粉,可以解雇吗? 九菜打工记(十三) 文:阿凡提 图:小老弟 (书接上回) 劳动仲裁委员会还是通情达理的,考虑到我请假不易,重新安排了周末仲裁庭,于是,我于10月9日愉快的探 ...

  • 游昆明,探寻官渡古镇,初次见面请多关照

    这是我第四次来昆明了,一方面是故地重游,此外我还想着找个机会,去从前没有到过的地方逛逛.昆明是云南最大的中转站,哪怕我的目的地在别处,昆明也是很难绕开的一座城市. 来过好几次昆明,我都没有把官渡古镇安 ...

  • 【望安山文学】郑棣繄||汪曾祺其人其书(习作)

        主编:非    鱼 在这个暑假快要结束的时候,爸爸给了我三本汪曾祺写的书,是<草木春秋><人间存一角><生活,是很好玩的>,其实,放假前老师布置的是看一本, ...

  • 汪曾祺笔下的美食地图+能让汪曾祺放弃一顿美食的,只有它了

    "人间种种清香,好想尝尝."在汪曾祺笔下,人生不仅仅是一种经历,更是用来盛放对美食的一种情怀. 汪老这一生到过很多地方,留下过很多文字,品味过很多美食,更是用他的笔描绘出了一副专属 ...

  • 汪曾祺笔下的昆明美食,还剩多少?

    汪曾祺,江苏高邮人,1920年3月5日出生,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今年是曾祺老先生逝世22周年.自19年那年起,汪曾祺开始了在昆明西南联大的求学生涯,那是虽然穷,但是汪老还 ...

  • 吃货丨汪曾祺笔下的蘑菇美食 看字都能流口水

    菌小谱 汪曾祺(1920-1997) 南方的很多地方把冬菇叫香蕈.长江以北似不产冬菇. 我小时候常随祖母到观音庵去.祖母吃长斋,杀生日都在庵中过.素席上总有一道菜:香蕈饺子.香蕈汤一大碗先上桌,素馅饺 ...

  • 夜读丨这是一个来自汪曾祺的“中国美食朋友圈”

    主播读经典,陪你说晚安,大家好,这里是闪电夜读,我是淄川台主播范菁,中国人的口味之杂,可以说是世界之冠,本期夜读与您分享 汪曾祺 的<五味>. 五 味 文 | 汪曾祺 山西人真能吃醋!几个 ...

  • 汪曾祺的百年美食地理:中国美食,有趣得很!

    1920年的元宵节,汪曾祺出生.算到如今,恰好百年. 他是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也是袁枚之后,中国美食最具发言权的老饕. 他生平走过的地方,则串起了中国美食极具象征意义的舌尖地理. 1920年-19 ...

  • 咬得春盘心里美 ——汪曾祺笔下的年节 □杨 早

    . 咬得春盘心里美 --汪曾祺笔下的年节 □杨 早 . 一 汪曾祺生于1920年3月5日,按旧历,是正月十五元宵节.按照中国人的习俗,元宵节一过,年就算过完了.这就让"年节"在汪曾 ...

  • 汪曾祺笔下的这10句话,韵味非凡,值得珍藏

    [见字]第695期  01  有人说故事像说着自己,有人说着自己像说故事. --<我们都是世间小儿女>  02  愿少年,乘风破浪,他日毋忘化雨功. --<徙>  03    ...

  • 非日记|汪曾祺笔下从不提贺孔才

    贺培新<天游室集>,民国刻本,夜书房藏品. 依我现在读到的材料看,汪曾祺是认识贺孔才的,而且应该很熟.可是他笔下从没有出现过贺孔才的名字.这是可以理解的:贺自沉北海后,在那样的气候下,谁会 ...

  • 汪曾祺笔下的"打汪"到底是什么|原乡

    (沉牛,摄影:张波涛) (按:前些日子,舟山报业的张波涛总发了一张牛泡澡的照片(题图),一下子勾起了对我往日的怀想,我童年少年时期熟悉的场景和生活.于是,翻捡出一篇关于牛泡澡的旧作,感谢生活曾经给与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