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耀湘有多死硬辽沈战役12万打40万还不投降!为何如此倔强!

1948年辽沈战役,是解放战争中国共两军真正意义上的首场战略决战。被歼灭的国民党军47万东北部队中,最精锐的部分毫无疑问就是廖耀湘担任司令官的国军第9兵团,兵团总人数超过12万,下属5个军中包含了2支王牌军(全美械的新1军、新6军)。这个兵团实力之强,冠绝全国的国民党军部队。但9兵团在辽西平原被40余万东野大军死死包围后,实际已无多少突围希望。既然如此,廖耀湘当时为何不像长春的曾泽生将军一样选择顺势起义,而是要硬拼后被俘呢?
绝境之下,很难说廖耀湘完全不考虑起义,但这种方案并没有成行。廖耀湘不同于一般的国民党将领,此人对于南京的忠诚度是极高的。作为黄埔第六期毕业的学生,论资历远远不及黄维、邱清泉等同为王牌兵团司令官的黄埔系将领。他能够以后起之秀身份担任远征军新6军军长并逐步成为王牌9兵团司令官,对于中央军的归属感是很强的,战局的挫折不至于使他彻底倾向于起义投诚。辽沈战役时,国民党军在全国范围尚未崩溃,起义部队只是少数,没有掀起49年渡江后那样的起义狂潮。此时作为高级将领,要组织兵团级别部队起义是需要很大勇气的。曾泽生毕竟是滇系军官,云南部队遭到长春城内中央军打压,冒险起义也很正常;廖耀湘和他的第9兵团则完全是另一种情况。
而在战场时机上,9兵团基本上也无法实现起义。虽然有长春曾泽生起义为例子,但廖耀湘很难参考。曾泽生的60军是早早被围困于长春城内,并且没有与东野部队进行大规模交战,可以相对从容地酝酿起义行动。廖耀湘兵团则是从沈阳赶赴锦州,一路交战不利后又向转向营口撤退,再次被堵后调头朝沈阳逃窜,始终处在和解放军的激烈交战、逃跑过程中。此时要想号令全兵团起义,客观条件十分困难,就算冒险联系上了东野高层,恐怕也只能算作投诚,即迫于交战不利而放下武器,得不到起义部队的待遇。
另外,廖耀湘之所以不起义,是对于回到沈阳城后坚守待援抱有一定幻想。卫立煌的东北剿总司令部设在沈阳,城内还有207师等精锐部队近13万人,加上廖兵团剩余部队将有超过20万兵力,配合防御工事,可以期望坚守一段时间。如果关内国民党军能够调兵大举增援,还有一线希望。因此廖耀湘没有缴枪,指挥9兵团在辽西地区顽抗,直到其麾下12个师被我军彻底歼灭。事实上平原荒地地形,廖兵团实力再强,以1比4的兵力比根本不可能突围成功。而在被俘后,廖耀湘还是没有放下“王牌司令官”的架子,在东野为俘虏军官准备的晚宴上,还和我军刘亚楼参谋长拍桌子争论战场上的用兵之道,并且不相信东北剿总副司令郑洞国已经向东野投诚,直到见了郑洞国本人才哑口无言。
辽沈战役后,原国民党9兵团士兵,经充分教育大部分被编入东野主力部队发挥作用,而廖耀湘本人则被关押改造至1961年底才获得特赦。国民党军像陈明仁、董其武等兵团司令级别将领主动起义,1955年都被授予开国上将军衔,还能继续执掌原兵团起义部队;廖耀湘军事素养过人却顽固不化错过了起义机会与个人前途,十分可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