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常用的辨证方法:八纲辨证
中医辨证的方法很多,其中如“六经辨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等,多应用于伤寒、温病等辨证治疗,而“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不仅用于杂病,亦通用于伤寒、温病等,用途比较广泛,与针灸治疗关系亦更为密切,兹择要介绍如下
八纲辨证
八纲是指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证候。临床将四诊所取得的资料,用八纲进行归纳,以说明病变部位、性质以及病程中邪正双方力量对比等情况。疾病的表现,尽管极其复杂,但基本可以归纳于八纲之中。如疾病的类别不外阴证和阳证;病位的深浅,不在表即在里;疾病的性质,不是寒证就是热证;邪正的盛衰,邪气盛就属于实证,正气衰就属于虚证。这四对纲领性的证候,是从各种辨证方法概括而成的,是各种辨证的总纲。八纲辨证,简明扼要,提纲挈领,对临床诊断和治疗,极为重要。
(一)阴阳
阴阳是八纲中的纲领,可以包括其他六纲,如表、实、热属阳;里、虚、寒属阴。把病证阴阳属性分辨清楚,就为进一步辨证提供依据,阴证与阳证主要鉴别如表1。
表1 阴证阳证鉴别表
上表简要介绍阴证和阳证的症状,但阴证和阳证可相互转化,阳证可以转为阴证,阴证亦可转为阳证,前者多表现为病进,后者多表现为病退。病至危重阶段,人体阴阳耗伤太过,可出现亡阴与亡阳证候,不及时抢救,每多不治。亡阴与亡阳症状鉴别如表2。
表2 亡阴亡阳临床鉴别要点
(二)表里
表里是指病邪部位的深浅。表是指人体皮毛、肌肉、经络等浅表的部位而言;里是指人体内脏、骨髓等较深的部位而言。前者病情较轻,后者病情较重。表里可以相互传变,表证可以入里,里证亦可以外透,前者为病进,后者为病退。表证有表寒、表热、表虚、表实,里证有里寒、里热、里虚、里实,其鉴别如表3。
表3 表证里证鉴别表
(三)寒热
寒热是指病证的属性。辨别寒热是临床应用温法和清法的依据,辨别寒热主要是从病人口渴与否、四肢冷热、二便情况、舌苔、脉象等方面进行分辨,其鉴别如表4。
表4 寒证热证鉴别表
寒证和热证,常相互错杂,临床上除单纯的寒证和热证外,还有表寒里热、表热里寒、上寒下热、上热下寒等寒热并见的病证,更有真寒假热、真热假寒等特殊的病情,治疗时应予明辨。
(四)虚实
虚实主要是辨别正邪的盛衰,以决定应补应泻的治法,主要从病人体质、病程、脉象、舌苔等方面去鉴别。一般体强者多实,体弱者多虚;新病多实,久病多虚;脉象有力者多实,无力者多虚;舌质敛坚苍老者多实,淡润胖嫩者多虚。其具体鉴别为:
(1)虚证:多见于重病久病之后,或禀赋不足,正气虚弱。证见精神萎靡,面色苍白,少气懒言,食少便溏,自汗盗汗,舌淡质嫩,脉沉、细、弱等。当分辨阴虚、阳虚、气虚、血虚,并区别脏腑之虚,分别采用补阴、补阳、补气、补血及调补有关脏腑的方法。
(2)实证:多见体质强实,暴病初病,病势较盛者。症见高热,烦躁,口渴引饮,便秘尿赤,神昏谵妄,舌质苍老,舌苔干燥,脉象有力等。应区分气实、血实、实热、寒实等不同证候,分别采用破气、活血、清热、温寒等方法进行治疗。
此外,虚实互见,为临床上所常见,应辨别虚与实的多少,应用补泻兼施,或先补后泻、先泻后补等治法。